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基于关怀式道德教育的道德学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当前道德教育低效性的种种表征揭示出儿童的道德成长同时需要有效的道德教育和有效的道德学习。关怀式的道德教育注重实践、尊重学生的生命与感受、强调师生关系以及教师以身作则的道德意义,是一种能够切实推动道德学习的道德教育。儿童基于此,通过师生关系、生活世界、课堂交往、文本叙事、圈层叙事和自我叙事进行道德学习,则可望完成不断获得道德成长的内在的、根本的环节。  相似文献   

2.
观点     
《中国德育》2013,(13):5
道德关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关怀"在道德教育中,道德关怀被认为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核心要素。道德关怀里面讲的"关怀"与我们平时讲的一般意义上的"关怀"并不一样,为了更加有效地教授和传达道德关怀的精神,教师需要对道德关怀的真正涵义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教师在对道德关怀的理解中容易陷入的4个误区:1.将道德关怀与一般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要在深入领会中学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把思想品德课教学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主体关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人格关怀,让师生关系真正平等起来;落实学习关怀,教学设计与激励更加个性化,方能收到更好  相似文献   

4.
时代对教师道德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在当前,教师道德应凸显平等的关怀、多样的激励、统整的教育、自觉的反思、同侪的分享等内容。教师道德建设需要调整思路、转换视角:教师道德建设需要回归到人,回归到教师培养的规律,即:使教师在职场中、在追求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师德建设的积极主体,实现师德提升。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道德智慧是教师把握人生、洞悉社会、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智慧.教师的道德智慧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合作精神、反思能力和易获得职业幸福感等特性.这些特性对教师自身的发展能产生重要影响.回归道德智慧需要教师不断地在学习中获得自主存在的意义,在反思中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在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6.
如今,人类正步入新技术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外在的教师培训,但是却相对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学习问题,“教师学习”作为专用名词在教育报刊和人们的言谈中还不多见。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以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一、教师学习,需要深度关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其自身的学习极为重要。早在古代,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说。而在新技术时代的今天,教师学习更需要深度关怀。(一)时代格局的变化需要关怀“教师学习”历史跨入21世纪,以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7.
关怀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范畴和价值。在关怀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着三重道德困境,具体表现为关怀情境的脆弱性、关怀关系的多重性与关怀行为的复杂性。究其缘由,在于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缺失、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不完善以及学校组织文化的功利性取向。助力教师灵活应对道德困境需丰富教师专业伦理知识,增强教师道德敏感性;完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引领教师的道德关怀;营造伦理本位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师的道德勇气。  相似文献   

8.
宋哗在2005年第8期《教育研究》上撰提出.教师德性和教师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德性是个人道德和高标准道德,教师道德是团体道德和底线道德。教师德性不是作为教师基本的行业规范,它是在教师道德规范基础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从教师的职业性质来看,它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关怀、教师宽容和教师良心。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人类需要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观与马斯洛的需要说都指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层面,任何人都有道德伦理上的需要。古今中外众多优秀教师和现今师德状况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教师个体师德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需求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类社会的需要是师德建设的外在动力,教师个体的心理需要是师德建设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0.
在被称为课堂的空间里,有许多值得反思的现象:一些教师只是凭借着教师身份的权威去惩罚、压迫一些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只有惩罚没有帮助;教师教学无准备;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与课堂教学文化缺失等。教师应当把更多的关怀送给需要帮助的学生,多一点具体的帮助,而不仅仅是惩罚。积极的帮助与鼓励远比否定、压迫更为重要。同时,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课程观与教学观,用资源丰富的文化性课程观与教学行为为自己与学生创造一个迷人的课堂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