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思想.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的"和",一义为"适合",但亦可作"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还是政治哲学."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子贡评价孔子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这里的"动之斯和",就是能让公众团结一致、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2.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指出"仁"即"爱人".他有许多体现这一思想的名言一直流传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倡导"忠恕"、"孝悌".他生活的春秋时代,周朝衰微,诸侯并起.孔子宣扬"礼",主张恢复周朝的礼数.据<论语>记载,他的学生颜渊向他请教什么是"仁":他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4.
王廷相曾说过:"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王氏家藏集·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意象即诗词的本体.其特点概括起来有:真实、连贯、含蓄等三个方面,这是由意象的基本结构或者说意象的营造规律所决定的.<易传·系辞传>说,"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所以意象的基本结构就是情(意)与景(象)的内在统一,情中有景,景中含情.  相似文献   

5.
殷鸿炜 《职教论坛》2004,(29):57-58
一、对诚信及诚信意识的理解 顾名思义,所谓诚信即诚实和守信的统称.诚即真诚、诚实,"开心见诚,无所隐伏."(<后汉书·马援传>)信即守信,讲信用,信守承诺,真诚可靠,做到"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国民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一、预设细节,让课堂充满灵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作为一种情境,"细节"是可以设计的,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难点,或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我们往往通过营造某种情境,设计某些细节而预约精彩生成.  相似文献   

7.
<全宋词>尚有漏校现象,如秦观((满庭芳>"挥座"、王之道(<风流子·和桐城魏宰>"鸣佩忆"、赵彦端<念奴娇·建安饯交代沈公雅>"逢车".笔者不揣浅陋,对<全宋词>三处漏校试做一些补正.据典源、词意、词律及用词习惯, "挥座"当校改为"挥麈";从玉文化及词中遣词情况看,"鸣佩忆"当为"鸣佩玉","呜鸣玉珊珊",意为所佩之玉随人走动或风吹而发出清脆悦耳之声;"锋车"为古代一种轻便快捷的驿车,常指朝廷用以征召的疾驶之车,"逢车"应为"锋车"之误,当系形、音似而讹.  相似文献   

8.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意思是讲学习知识和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接受得快".它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取得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热爱学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班主任教学生涯让我深深体会到,做好班主任工作,也应该"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9.
<孤独之旅>,曹文轩教授敷衍的一个少年在"孤独"的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孤独,很大程度上是对人心灵的一种惩创."孤,独也."(<广雅·释诂三>)孤与独互释."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荀子·王霸>)这里说的是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孤独,还有其他的义项,如:孤立无所依附;独自一个人、孤单;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等等.无论是哪一种解说,都是人所难以承受、难以忍耐的情感之痛.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家,是中国入永远的"心灵之约".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这是王侯将相功名利禄的家."(雷)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这是寻常百姓快乐逍遥的家."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这是文人骚客伤时忧国的家.  相似文献   

12.
浅谈高校诚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诚信思想 诚信是我国传统伦理中的重要范畴,也是我国传统伦理中最具影响力的道德规范之一."诚"是中国古代社会交往的出发点,也是作人的基本原则.<大学>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统思想中,认为修身的先决条件就是诚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中庸>更是从本位论的角度看待"诚",认为"诚"是社会的本原,提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人只有"诚"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诚信"是人道的第一要义.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旬子在<旬子·不苟>中把"诚"看成是德性的基础,看成是修身养性的根本.认为"养身莫善于诚".  相似文献   

13.
<史记>论赞是司马迁创造的史论形式,其逻辑性、概括性、形象性和抒情性向为历代史评家所激赏.司马迁的史论,博大思精,笔势纵横,说理形象,补纪传之未备,阐深微之旨义,抒个人之感慨,对后代史论产生了深刻影响.欧阳修的史论<伶官传序>弘扬了太史公论赞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对此,清代不少评论家都谈到这篇史论与<史记>论赞一脉相承的关系.沈德潜称:"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转引自<唐宋文举要>)刘大魁称:"跌宕遒逸,风神绝似史迁."(<古文辞类纂>)吴楚材、吴调侯称:"两扬两抑,低昂反复,感慨淋漓,可直与史迁相为颉颃."(<古文观止>)应当说,这些文评家是极有识力的.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这篇传论,得<史记>风神而不袭其貌,不仅具有卓越的史识,而且以其大气包举的史笔叙事明理,堪称史论之"千年绝调"(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相似文献   

14.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象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这里所说的"烟霞"和"草木"便是意象.此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见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II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将一篇写戴安澜将军的传记作品命名为"将军赋采薇",该命名来源于毛泽东在1942年所作《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又作《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中的"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唐代王绩《野望》中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史记·伯夷列传》有"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诗经·小雅·采薇》更是以"采薇"为篇名,那么,"采薇"具有怎样的含义呢?  相似文献   

16.
曹权 《现代语文》2006,(1):109-109
王安石在其<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对此句的翻译是:"……常常是在险阻偏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2000年11月第2版,第159页)在本课"课文说明"有关"词类活用和句式"部分的解说中,也有这样的解释:"险远,险远的地方."(2000年11月第2版,第156页)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杨仁元 《考试周刊》2013,(5):177-178
<正>新时代,新要求,社会需要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和谐统一、德行合一、心智健全的人才,我校的"立人教育"应此而生,并以此作为教育理想和追求。何谓立人教育?《易·说卦》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论语·雍也》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校立足传统文化,放眼时代需求,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和谐结合起来,德学并举,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此,学校提出"全面发展,做人第  相似文献   

18.
<正>"智圆行方"取自于《文子·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意为智虑周到通达,行为端方不苟。"智圆行方"其言近旨远,内蕴丰富。"构建‘智圆行方’的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是我校(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的主课题,"智圆行方"的教师能够把"课程规划"转变为"教育现实",有效高质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现存史录<墨子>相关佚文中,"献书惠王"条当能补今本之缺,"天与地孰仁"条不足信,"先质而后文"条基本可靠,"申徒狄"条则尚难决其即由旧本<墨子>脱落.  相似文献   

20.
<正>学者问:今天读《孟子》,至"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句,未得其旨。师傅能否开示一下?师答曰:欲明其义,须通观上下文。学者曰:《孟子》原文是这样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师者曰:很显然,"反身而诚"的前提是"万物皆备于我",其结果是"乐莫大焉"。最后那句话的意思是:力行恕道,即是求仁最切近的路径。它提示我们:《孟子》此章所言乃求仁之事。学者曰:关于"万物皆备于我",从哲学史到教育史,不少教科书将它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