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档案馆安防监控系统是指利用光电、网络通讯等现代技术对档案保护目标进行实时监视、记录、自动报警,并能整合消防、温湿度等安防资源实行联动控制的综合系统。主要包括探测、传输、记录、控制、显示五个部分。新的形势下,档案馆安防监控系统建设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为例,着重分析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的特殊性、复杂性,阐述了目前国内缺乏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档案管理标准的困惑,重点介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项目工程档案管理企业标准的创新点和实用性,为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档案管理地标及国标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系统利用基于ARM的终端控制器作为参数采集及控制终端,数据采集与传输平台采用网络方式构建。在冶金生产的不同区域广泛部署功能各异的感知设备,通过有线、及其他通讯方式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基监控中心管理平台,利用高性能信息处理技术实时、动态的分析数据,最终实现对冶金生产的在线监控、联动报警、定位跟踪、远程控制等一体化、功能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康文杰 《大观周刊》2012,(29):126-126
城轨交通 SCADA系统是一个基于城域网的适应地理上分散,面向系统集成应用的实时分布式综合监控系统,由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及通信通道三大部分组成。它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在城轨交通中的重要应用。城轨交通 SCADA系统实施对全线变电所供电设备的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以及对接触网电动隔离开关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控制,完成供电系统调度、事故分析、维护、维修。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代化智能楼宇、园区的安全保卫、出入管理、监控记录的要求,提出外围周界防范系统与楼宇人员管理系统相结合的解决方案,满足楼宇和园区的非法入侵预警、员工考勤、访客管理以及监控联动等需求.其中外围周界防范系统采用地埋式感应泄露电缆方式,楼宇人员管理系统基于RFID技术实现,二者之间实现了安全预警联动机制.通过本系统建设,一方面实现了园区外围探测区域的人员和车辆非法侵入报警功能,并且与园区监控联动,在中控室显示屏调出报警区域实时图像,使安保人员迅速了解现场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对楼宇出入人员按照身份角色进行划分,既实现了工作人员日常上下班的进出与考勤管理,又实现了来访人员的出入管理、访问区域控制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网络监控与移动通信的依赖度的增加,智能家居系统的监控自由度和便携性被不断扩增与期待。为满足对家居系统的灵活度的要求,本系统采用了基于485的一点对多点的多级检测与控制,可以随时拆装增减监控对象与子系统。本系统同时集合了对温度、烟雾的环境监测,对门禁系统的人员监控与图像采集,对家用电器的开关控制,并将回馈信息和控制操作通过网络页面与短信息反映出来。加入了GSM通信模块与以太网模块,使得网络访问监控和移动通信与智能家居恰当结合。实现了,每家绑定一个域名和手机号,构建一个家庭的互联网。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于社会各行业的各个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其为自动化监控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动化监控技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能够有效地实资源共享,并呈现出网络化、开放性、便捷性的特点,有助于办公、交流与实时管理。既然自动化监控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应用如此广泛,本文将从自动化监控系统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为切入点,简析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其工作原理、浅谈自动化监控系统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浅析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做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远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社会背景下,我国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能够有效地保证人们生活的安全问题,而且能够不断推动各网络平台的发展进步。而且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具有适用性强的特点,能够被各行各业利用,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技术。本文对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电视发射机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发射机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基于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发射机要实现全固态化的需求,设计依据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等原则进行,综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监控技术、计算机应用和数据库管理等技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中波台担负着广播的发射任务,做好发射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工作,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够监测发射机的播出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播出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保证发射机安全稳定运行.中波智能化监控系统以计算机管理系统为核心,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建立智能化、网络化的监控平台、对台内设备运行、安全防护进行远程实时监控,满足“有人值守,无人值班”的需求,确保安全播出.  相似文献   

11.
十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规范管理却发展缓慢.虽然全球都意识到对于网络传播应该促进发展与进行管理并重,但对网络的监管并非易事.互联网的自由、开放、互动和低成本为网上“噪音”传播打开了技术上的“方便之门”,网络传播可以突破地域、时间、信息量等界限的特点无疑为网络传播的控制增加了难度,虚拟等特性更是加大了控制的时间和成本.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效控制传统媒体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但这种有形的控制手段对网络而言很难奏效.因为网络信息每时每刻都处于大规模的更新流动,每天又会有大量的新网站出现,国家根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监控.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国家要实施审批登记或经济控制的方法也不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安防监控系统中网络技术的运用,设计安防监控系统的架构,对网络化安防监控系统的改造和制定一定的计划来使得安防监控系统的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智能监控系统为基础,分析了系统的构成特点,并由此研究了一系列通信协议,使得系统各模块能够通过这些协议进行信息的交互,从而更好地完成了受控设备、网关及控制设备间信息实时、准确的交换,达到了有效监控和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迅速普及,远程控制作为计算机网络的一项重要技术,在远程培训与教学、远程办公、对计算机及网络的远程管理与维护、远程监控等领域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本文着重讨论了在家庭办公系统中如何实现远程控制。  相似文献   

15.
新品上市     
2002年12月12日,冠群金辰发布的“锻剑”系列七大网络安全产品是在其“网络安全整体解决方案”架构下的综合产品线,涵盖了邮件过滤网关、网关防火墙、防病毒系统、入侵检测、主机防护、安全漏洞扫描和虚拟专用网解决方案等不同应用层面。这些产品特点各异,在构筑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龙渊·服务器核心防护(eTrust Access Control):基于操作系统级的安全保护,将商用操作系统安全提升到BI级。具有超级用户限制、强身份认证、细粒度的安全访问控制、完备的审计功能、集中分布式管理等特点。 干将/莫邪·入侵检测系统(eTrust IntrusionDetection):监控网络流量、实时检测可疑的网络活动和入侵攻击,同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实现联动协调各种安全保护措施;eID能检测网络流量中的病毒,  相似文献   

16.
郑苏 《中国传媒科技》2012,(20):131-132
本文通过对“暗光纤”监控和故障测量技术特点的介绍,并对农村现有有线电视网络特点的分析,阐明该技术在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维护中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应用的可延续性,发挥“暗光纤”监控和故障测量技术在农村光纤网络中维护中的应用,以期达到高效管理农村有线电视光纤网络的今天与明天.  相似文献   

17.
冯桂生 《声屏世界》2010,(11):71-71
现代发射机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是对发射机运行参数和运行状态实行实时监测。监控系统应有故障点定位,记录报警并对发射机进行开关控制、自动应急切换,同时实行数据管理、数据查询和网络数据共享,从而,实现广播、  相似文献   

18.
《视听界》2008,(5)
本文以电台网络化制播系统为背景,结合江苏电台网络监控体系的设计思路,详细阐述和说明了适合广播电台网络监控体系设计方案,及确保电台制播体系安全运行的重要途径和监控手段。  相似文献   

19.
《信息系统工程》2007,(8):40-41
潍坊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于2005年年底开始实施,2006年底,系统一期工程正式上线运行。"今年7月底,潍坊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升级刚刚完毕,"潍坊市信息产业局局长李传恒在接受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这次升级在优化公安三警,96111、120等各单位系统功能的基础上,着力开发了统一的系统接入平台和以行政执法部门为主的执法投诉平台及以社区求助呼叫服务为主的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强化和拓展了系统社会综合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在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提高了政府以信息化手段联动处置突发应急事件和进行社会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单片机的支持USB移动存储的车辆综合参数采集系统.系统实现了对多个参数的实时采集、显示、记录、报警功能,并支持将采集数据转存至USB移动存储,作为车辆综合参数记录,提供维修参考及管理.实际测试表明,系统具有控制精确、稳定性好和结构简单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