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2.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复杂现象。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是为了学,这是理解和践行新课程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涅“为学习设计教学”这句话,道出了“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一章的主旨。一“、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学习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以下简称《小学数学教学法》)学习提要(见《云南教育·继续教育》2005年增刊第39页)已给出了本章学…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  相似文献   

6.
蔡飞 《江西教育》2024,(19):52-54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践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流程,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顺学而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理念,它倡导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建构高效的数学课堂。笔者就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融入“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帮助学生高效获取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知识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一、“导学达标”课堂教学的含义 所谓“导学达标”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教学.“导学达标”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首先,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次,体现师导生学的理念.再次,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导学达标”教学,改变师生关系,通过导学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习,使学生在与学生间的研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到学习过程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过程.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教师经历着换脑、充电、反思的过程。我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了重新认识。一、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注重“以教定学”,见“物”(教材)不见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将思考点放在“学生是怎样学的”上,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一位教师教学数学一年级(上)“5的认识”。学生通过30分钟的学习后,教师让学生拿出5根小棒(或图片)进行操作,练习“5”的组成分解。操作后按照原定设计是练习书本上的题目,这时教师…  相似文献   

12.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复杂现象。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是为了学,这是理解和践行新课程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涅“为学习设计教学”这句话,道出了“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一章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演绎生命活力的智慧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接受式教学”,以及现代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式学习”,都不能最佳地体现新课程的这种教学理念诉求。于是,能平衡、营造一种“双主体”关系的“对话式教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女予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相似文献   

16.
历次的《数学教学大纲》或《数学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作为“图形与几何”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纵观数学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但是,对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效实施“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下面仅以“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过程进行几点反思。  相似文献   

17.
自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省正式启动高中新课改教学,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本人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下面就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有效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重“教”轻“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是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  相似文献   

19.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有机整合是高中数学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可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进行有机整合是符合课改理念的,也是有助于实现数学课程目标最大化。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机整合来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最大化,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紧密联系的学科,它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使学生完全理解性地接受、消化数学知识,仅凭传统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教材“活”起来,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20.
案例背景: 传统教学强调“先教后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新课程理念的“先学后教”有效教学观强调教师指导下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注重学生课前围绕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进行有效地预习.为此,笔者围绕“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在校级数学赛课中做了一次尝试,执教“认识比”一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