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这几年在大西北跑边防,采写了一些人物典型报道,有得 有失。如果要从人物典型报道思想性和可读性方面作些思考, 我觉得还需要强调思维空间上的两个概念:"走近"与"背离"。 "走近"与"背离"是一对矛盾。从写作的角度看,"走近"典型人 物,就是接受感动,表现感染力;"背离"典型人物,就是欣赏优 美,表现时代精神。寻求两者的统一,我觉得还应该注意以下 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六七十年代风靡全球的"甲壳虫"(一译"披头士")乐队以其激进的音乐和叛逆精神在西方社会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乐队的灵魂人物列侬更是以其强烈的反政府立场和广泛的政治参与而成为一个在美英政界引起广泛争议的敏感人物.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政治传播经历了革命语境中的泛政治化传播、改革语境中去政治化传播和治理语境中媒介公共性再造三个阶段,在当前新媒体语境下,政治传播尤其使政治人物报道出现新变化,大众媒体对政治人物的公共形象如何建造,成为学术界孜孜不倦探讨的话题。通过研究彭丽媛第一次外事活动的报道,分析政治人物报道的新变化,旨在对改进政治人物尤其是政府领导人的公共形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2月6日,南非国父纳尔逊·曼德拉与世长辞,在这以后,《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TIMEUSA、NEWSWEEK等新闻时政类杂志都以曼德拉的黑白肖像作为杂志封面,刊发了一系列深度报道来评述这位政治人物。本文选取了《中国新闻周刊》"宽恕"系列的8篇深度报道和《三联生活周刊》"南非的圣人与现实,宽容与代价"系列的6篇深度报道作为分析样本,通过主题、性质、报道方式、叙事风格和组合逻辑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其亮点和劣势,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政治人物封面报道的几个操作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两会是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每年各大媒体都要调动精兵强将进行两会采访,新闻竞争日趋激烈。随着视觉新闻的冲击,新闻照片开始一改以前的从属地位,报纸这几年在两会报道中新闻照片体现了“图文并茂,比翼齐飞”的现代报纸意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每年两会程序化的东西特别多,造成了许多文字报道以及新闻摄影的雷同。例如,一些重要人物的照片,容易几年如一日,拍摄的人物一张面孔;在报道代表讨论时,就是代表们聚在一起。缺乏新意。   “两会”主要是人的活动,拍好新闻人物成为两会新闻摄影诉求的重点。人物是最具有变动性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对灾难新闻摄影的争议不断,如2002年5月11日报道大连"五七空难"打捞黑匣子上来的照片,因为画面人物表情过于喜悦兴奋而引发的是否漠视了死难者家属的悲伤、是否缺乏必要的人文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社会运动特别是建构社会运动理论,以有关重庆"钉子户"的大众媒介报道与评论为分析对象,描述并阐释了大众媒介在中国"新民权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作用。本文认为:转型中国的"新民权运动"具有"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的双重诉求,兼具旧、新社会运动的特征,既要实现在国家制度层面从等级统治的传统政治中解放出来的目标,又包含从个体出发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获得个人自主性的生活政治内涵。媒介的社会动员也因此包含了"认同政治"中的多样化内容,在动员的关键环节"集体认同感"、"集体行动框架"的建构中都体现了转型中国的特殊性,即由个体层面的私人性诉求转向国家制度变革层面的呼吁,并以此达成中国"新民权运动"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8.
新闻观察     
《青年记者》2014,(1):30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后,我国媒体做了高规格、大篇幅的报道,体现了对这位国际政治人物的高度关注和认同。但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王维佳看来,很多报道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请看《中国媒体曼德拉逝世报道的问题》。在网络"热词"频出的"词时代",传统党报在一些公共事件的命名上几乎处于"失语"状态,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中,人物通讯大都是正面的宣传报道,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起宣传教育的功能。从五六十年代的宣传先进到八九十年代的歌颂英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选择,人物通讯所要报道的对象范围扩大,人物报道出现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轰动效应与政治风险 在震惊世界的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中,电视报道又一次充当了"先锋"角色.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5月28日在其著名的"60分钟Ⅱ"节目中公布了一些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的照片.  相似文献   

11.
出现在大众传播媒体中的"偏向"现象,是相对于新闻报道能否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和"中立"而言的.换言之,新闻记者存对某人物某事件进行报道时,会或多或少地糅合进一些带有"偏见"、"偏袒"或"偏向"性的因素,从而导致"媒体偏向"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报纸,对其新闻中的女性政治人物报道和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有关女性政治人物报道的现状,了解不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考察其对性别议题的报道广度和深度,发现报道优势与盲点,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女性政治人...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记录历史的进程中,人物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意义和作用重大。由于改革浪潮和平民化思潮的冲击,曾经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和媒体格局有所转变,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以像以前一样产生轰动效应。与此同时,非典型人物报道愈来愈被重视。《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中的人物通讯作为非典型人物通讯的代表之一,以其用精彩故事承载人物、突出表现人物个性、在场景中刻画人物等写作手法,在社会转型期的剧烈变化中,通过普通百姓"不普通"的命运来反映人性的真善美及社会变迁,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和赞誉。作为长期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笔者长期学习和研究《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并在编辑指导下采写了一些人物通讯。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学习体会和采写感悟,浅谈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4.
经常看到一些名人的肖像漫画,只寥寥几笔,其神态便跃然纸上,即使比起人物本人的照片来,恐怕也栩栩如生得多。何故?是在于抓住了人物的“神”,也就是人物的个性“特质”。其实人物报道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刘华欣 《青年记者》2007,(18):39-40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长征报道一时成为全国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一道风景线。各大媒体纷纷使出浑身解数,适时地策划报道这一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事件。各媒体的报道各具特色,但认真分析后就会发现报道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本文就媒体在"重走长征路"新闻报道中所体现出的共性病症作出粗浅诊断。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具有现场声、画面、解说词及人物同期声采访等特点,对比只能用文字叙述的平面媒体,电视人物报道更加立体。但是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如果倾向于"列举成绩、歌功讼德",容易沦为"人物传记"而去其"新闻性"。因此电视新闻人物报道采编要注意技巧,用典型场景、典型话语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基于此,针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人物报道采编的特点,并总结几点小技巧。  相似文献   

17.
阿里木,这个39岁的维族汉子被人们誉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整整8年,他在贵州省毕节市用烤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今年1月,阿里木以最高票数当选"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今年初,阿里木被中宣部推为重大人物典型. 自2008年4月我们第一次发掘并采访报道阿里木以来,两年多时间里,我们持续关注并多次报道其事迹,与阿里木结下非常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8.
本地媒体有无丑闻灾难报道,这是一个地方民主政治如何的试金石.<人民日报>已开辟"民主政治"专版,地方媒体也不必对此四个字神经紧张.我知道很多地方官员连这四个字都怕得要命.  相似文献   

19.
"两会"报道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媒体传播功能的发挥,它在推动中国民主进程、改革深入、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多年来"两会"报道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模式,但又在不断地追求创新和突破.本文在对"两会"报道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析2011年"两会"传播的新特点,指出"两会"报道的"全媒体"运作方式及其新闻话语的政治学修辞和"公民新闻"等特色,同时还认为"两会"报道正在逐渐推动公共新闻的实践和完善,促进媒体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全方位发展,最后还勾勒了"两会"报道尚待提升的空间,为未来的"两会"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9月份组织一批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新闻亮度的政论通讯、系列综述,为十七大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这是中宣部在"科学发展共创和谐"专栏报道方案中对新华社等4家新闻单位提出的报道要求。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新闻亮度——报道要求不可谓不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题不可谓不重大。如此宏大的主题,这么高的报道要求,如何切入和把握,使人们可知可感可信?无疑是摆在记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