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阅读一篇课文,要指导学生认真理解文章语言以及篇章结构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含义和中心思想。我试就《一夜的工作》谈几点教学体会。分折开头结尾,摸清文章思路。这篇课文文字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学生通读全文,初知内容后,让他们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可帮助学生摸清文章的思路。本文开头,可抓住“报告”一词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周总理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  相似文献   

2.
陆德金 《广西教育》2007,(7B):41-41
反剥竹笋法是变序教学法的一种,亦叫逆推式变序教学法。我用这种教学法,通过“引”、“品”、“伸”三个步骤,用一个课时来研读《说“木叶”》,学生不仅理清课文的脉络,还能初步领略到文中列举的诗人写“木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章的内容、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好的结尾既能适时收束全文,又能深化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无穷的回味。虽然文章结尾方法多种多样,但仍然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几种常见的结尾方法。一、自然式结尾。就是事情记叙完了,文章随之结束,不必另写结尾。如《董荐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军解放隆化时的一个战斗场面,由于敌人的暗堡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能否顺利解放隆化,取决于能否炸掉暗堡。课文围绕这个中心,在详细描写董荐瑞如何炸暗堡后,这样结束:“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  相似文献   

4.
首尾夹击教学法是变序教学法的形式之一。这种教学方法是在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后,先抓住课文的开头段和结尾段进行讲读,再回到课文的中间部分逐层领会。这种教学方法一般适用于总——分——总结构形式课文的教学。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从首、尾段的总述内容中掌握课文的中心,再深入理解文中的材料是如何表达和印证中心的,从而掌握材料与中心的联系。 现以五年制第八册32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谈谈首尾夹击教学法的运用: 1.从总起段入手,引出课文中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追悼鲁迅先生的人多?他为什么能得到这  相似文献   

5.
1.归纳式结尾。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炼的语言,归纳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2.自然式结尾。是按文章顺序,由前而后,讲读最后一节甚至最后一句时,自然地收束。 2.回应式结尾。首尾相应,结构严谨,体现  相似文献   

6.
好的文章结尾能揭示主题,让人回味无穷,引人深思,增强艺术魅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在结尾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值得品味。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总结式这种结尾的形式较为常见,作者在叙述完事情后,加以归纳、总结,给人以一种完整的印象。如《伟大的友谊》的结尾,作者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和工作上建立了伟大的友谊,最后着重提示了一下,在这种基础上,他们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突出了课文的中心。二、号召式这种形式在议论文中经常出现,如课文《为人民服务》的结尾:“……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  相似文献   

7.
《群鸟学艺》是一篇阅读课文。由于本课结尾段交代了,群鸟学艺的结果,关联全篇,所以采用由果溯因的逆推式的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一、直奔结尾,明了结果板书课题后.抓住题目设疑:群鸟指什么?“学艺”什么意思?它们向谁学艺?学艺结果怎样?(指引学生直奔结尾段阅读)  相似文献   

8.
结尾的韵味     
一篇精彩的课文,总有引人入胜,而又耐人寻味的结尾。下面是教学中在巧用课文结尾方面的些探索。 一、突出思想。有些课文,言虽尽,但意未完,余味很浓。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补续课文。如12册《粜米》,结尾写到农民被迫以低价把自己种的米卖给万盛米行,换回一叠或多或少  相似文献   

9.
指导学生学习《养花》一课,可以采取抓住文眼,导渎全篇的方法,既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又提高阅读效果。一、联系课文内容剖析中心句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再从课文的结尾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说明养花乐趣的句子即中心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知道作者的这段话,既对全文内容作了总结,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对中心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思考议论,从而知道:喜—忧,  相似文献   

10.
读课文,先要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一、摘要法。即将文章中某些能体现主要内容的章节摘录出来。如第八册《伟大的友谊》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  相似文献   

11.
一、变序教学法 变序教学法不是按照文章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等变式形式展开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行百里半九十。”行路近终颇重要,文章结尾亦如此。在这里,我细嚼慢咽初中第三册(人教社语一室编,1994年4月重庆印)部分课文的结尾,品味出了几种方法。一、排比式有的结尾,运用排比,内容全面,形式优美,便于读者记忆。如《北京立交桥》结尾:“岂止是动脉栓塞通呢,人们还说它是: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神思涌动、浮想联翩、大胆创新呢 ?一、“添油加醋” ,补编故事阅读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教师可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习作。1.结尾续编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言已尽而意未完的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 ,利用这些材料 ,让学生或顺着或逆着文章的思路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展开想像 ,延伸课文内容。既可巩固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拓展学生的想像空间。2.空白补编文章的插图或文章中一笔带过的情节 ,都给学生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可让学生抓住文章中的某一点进行补写或扩写练…  相似文献   

14.
一、结尾发散式———激思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 ,不能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 ,我们在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 ,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帮助他们展开思路 ,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例如 ,我在将要结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童话故事的教学时 ,让学生续讲这个故事 ,“小骆驼从沙漠中回来后又一次碰到了嘲笑他的小红马……”他们都饶有兴趣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位学生说道 :“小骆…  相似文献   

15.
本单元突破口 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其中《这不是一颗流星》、《背影》属讲读课文,《羚羊木雕》、《短文两篇》是自读课文。这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家庭生活的内容。因为文章表现的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容易理解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矛盾,因而思想内容不难掌握。比较困难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学习怎样构思、如何选择典型材料表现主题等。因而本单元的突破口是:把握文章的段落层次和中心意思。  相似文献   

1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五年制第八册32课、六年制第十册19课),作者构思独特,先写结果后写原因,空行标段眉目清晰,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根据这些特点,阅读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方法导读,从而对学生进行篇章结构训练。 (一)结尾入手,直捕中心初读课文阶段,教师可要求学生认真通读课文,看谁能在文中准确找出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 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感知课文  相似文献   

17.
《群鸟学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阅读文.这个童话故事构思巧妙,语言浅显易懂,表达的中心很有说服力,也富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根据本组课文进行“段(自然段)的训练”,的训练重点和阅读课文教学“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因人定法,突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教法一:围绕“结果”,逆推导读.本课结尾段交代了群鸟学艺的结果,关联全篇.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段文字,读懂课文.一、揭题质疑,初识结果.板书课题后,抓住题目设疑:“群鸟”指什么?(许多鸟)“学艺”是什么意思?(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学本领”来理解)它们向谁学艺?(凤凰)学艺结果怎样?(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初步了解事情的结果,并理解结尾段和开头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的结尾和开头一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但结尾的方法,并非是不可捉摸的。下面几种结尾的经验和方法值得同学借鉴。一、概括全文。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用“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结尾。这个结尾概括了全文内容,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二、交代结果。如课文《飞夺泸定桥》的结尾:“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这就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从而结束全文。三、写出感受。如课文《马》,作者在记叙了他和弟弟一起赶着一匹拉着重载的马,在雨夜泥泞中赶夜路的经过后,在结尾时写道:“我…  相似文献   

19.
课尽意无穷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引人思索。一、发散式结尾——激思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不能发散思维,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在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后,结尾时要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思考,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我教何其芳《一夜的工作》时,在学生了解了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后,让学生搜集总理的生平事迹,启发学生思考周总理为什么具有这么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更深入地感受到总理的人格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总理…  相似文献   

20.
苏志银 《考试周刊》2013,(43):40-40
<正>一文言文可以采用"直入重点式"教学法,即文言文枢纽性段落或枢纽性问题而直接切入课文,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随波讨源、逆推顺推。我教学司马迁《鸿门宴》一文时,便采用了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经过实践,我认为,采用"直入重点式"教学文言文,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