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在《数学通报》1988年第1期上曾发表《编拟几何题初探》一文.此后,又先后在《数学通报》、《中等数学》、《数学教学》等刊物上发表了自编几何题100多道;《全国首届数学竞赛命题比赛》一书共收录了73道题(从1200多道参赛题精选出来)中,有笔者3题;近三年来,国家集训队培训考试共用过笔者编的5道几何题.  相似文献   

2.
2002年7月份,笔者在一门继续教育课——《数学教学设计》的学习中,有幸能同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起探讨问题。其中在讨论昆明市2002年中考题第26题时,一位在中考阅卷工作中担任组长的教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他说,在阅卷中统计了两个组的(全市2002中考学生共六万余人,数学阅卷时分为4组)考生(3万余人)的考卷,这道题得满分的学生只有6人。这个数字令在座的老师都感到惊讶。另外,他认为这道题不应看作一道开放题(因为辅导《数学教学设计》课的老师是把它作为一道开放式的习题提出,要学员讨论的)。下面笔者就开放题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 初中《代数》第三册第57页有这样的一道习题: 解关于x的方程这是一道含常数字母的无理方程,看上去结构简单,但内涵非常丰富,不失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笔者认为,认真处理好这道题的教学,学生必然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第 2 6题是一道语言训练题。命题者匠心独运地改变了前几年只重句式和辞格仿写的考查模式 ,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语言训练要求 :对学生要注重语言刻绘力、表现力的培养。笔者认为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好题。应该说这道题不难 ,一是“轻车熟路” ,二是题干清楚明白 ,三是“人人心中皆有” ,但笔者从各种反馈信息看 ,这道题学生普遍感到困难 ,得分偏低。尽管笔者从 1999年 9月起就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悉心指导下 ,对所教两个高三 [对高一( 2 )班每周进行一课时的“重在…  相似文献   

5.
94年普通高考物理试题第30题,是一道传统力学题。这道题出得好,受到应考学生和中学物理老师的普遍欢迎,对今后的教学和高考复习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笔者仅就阅卷中所见,谈谈对这道题的一些看法,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本部主编的《高三教学教学与测试》一书,新一、二、三版第82页有一道数列填空题.笔者在连续三届的高三教学中,发现学生解这道题,错误较多,现将这道题摘录如下,加以剖析,供师生参考.题目:两个等差数列,它们的前n项和之比为(5n 3)/(2n-1),则这两个数列的第9项之比为学生在解此题时,典型错误有下列两种:[错解一]设两个等差数列为{a_n}和[错解二]设S_n=(5n 3)x则S_n~'=剖析:错解一中主要错误在于假设S_n=5n+3不可能成立,从而导致Sn'=2n-1也不成立,这是因为若S_n=5n 3,则易得故数列{a_n}不是等差数列,同样{a_n~'}也不是等差数…  相似文献   

7.
三年级上册《数学》(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0页第5题(复印按比例缩小)。5.把下图中相距1千米的两地沿路线画出来。初看这道题感觉很完善,但细细考究起来,就会发现可疑之点有三。疑点一,题中“相距”一词欠妥。这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首先提出的质疑。[例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 6页的思考题 ,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一 )原题“假如有一个人在公元前 3年出生 ,公元5 0年去世。这个人活了多少岁 ?”(二 )对这道思考题答案思路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 ,《教师教学用书》第 13页中 ,对这道思考题所给定的答案都是5 2岁。同时还发现 ,就在这本《教师教学用书》第 12页 ,有一个关于《怎样计算年代》的标题 ,在这个标题下 ,有这样一段话 :“……由于年代尺上的公元元年就是公元一年 ,没有公元零年这一年 ,所以在计算涉及公元前后的人物或事件年代时 ,要减去一年。”按照上面这段话的思…  相似文献   

9.
2015年河北省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命题材料,选自归有光的《归氏二孝子传》。命题人据此设计了5道试题,总分值为15分。总体来看,考生答题情况良好。第1题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这道题的导向很明显。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这道题得分率非常高.只有极少数考生失分。第2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情况。这道题采用选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广东省的中考刚刚结束,笔者也在第一时间见到了数学中考卷的真容.笔者注意到,和13年一样,14年试卷上的第24题也是一道以圆为背景的几何综合题.从考前的总复习、监考老师介绍的考场实情,以及学生考后的反映看,大多数考生对这道题是相当惧怕的.不少考生认为这种题"文字多,图形复杂",可能题目没看完就"投降"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们面对这种题,"只看半道题、只作半个图",一  相似文献   

11.
《小学青年教师》(数学版)在2006年第2期刊登了程翠萍老师的由一道试题看到的……》一文(以下简称“程文”)。笔者读了之后,很认同程老师文中所“看到的”一些情况,这道题确实具有一定的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也赋予了传统的考试以新的内涵。细读此文后,我想到了另外三个问题:一、能不能使这道题的计算更简便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球”这一单元时,我给学生讲了这道测试题。随后的单元素质测试中,又让学生去完成这道题,结果有70%的学生正确解答了这道题;有25%的学生列式正确,但计算出错;还有3位学生没有完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道题的…  相似文献   

12.
题目:右图是一块正方形硬纸。正好分成25个相等的小正方形。试把它剪成5份,每份有5个小正方形相连,折起来都可以成为一个没有盖的正方体纸盒。把这5份画出来。这是我区1991年毕业、升学试卷中的一道题。是仿照六年制第十一册数学课本第104页第12题改编的。如果在教学正方体表面积时,教师能让学生动手制一些正方体纸盒,那么做这道题并不难。可是,试题公布后,在老师和家长中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有的说这道题离开了课本,超越了大纲。也有的说这是一道智力题,不应作为毕业、升学试题。当我告诉他们这道题就  相似文献   

13.
近三年高考试题,历史地图和图像史料类型试题不断涌现,这类图史互证历史试题的考查方式对传统历史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今年全国新课标I卷和II卷第41题这两道题,都是考查学生释读历史地图或者图像信息的能力,提炼出有效信息后,分析其成因或者影响。这两道题答案和解析可参见王生《教学应打破“成规”——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的启示》(《历史教学》(上半月)2013年第7期)一文,本文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14.
说到“封闭题”,许多老师总以为那是旧教材才有的事,其实,新教材也不乏有许多“封闭题”。在一次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听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填()里的未知数》一节课时,教者就对第71页的第3道封闭题实行了拆封。  相似文献   

15.
王建生 《河北教育》2007,(10):35-36
教材解读: 全日制义务实验教材苏教版第九册《多边形面积计算》这一章节中,有这么一个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为分解这一难点,教材在“练习与应用”中安排了第1题与第4题两道习题。编者意图是:第1题让学生在点子图上比较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帮助学生在比较和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各种图形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正>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路边种着一排柳树,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小东从第1棵树跑到第200棵,一共跑了多少米?对于这道题的教学,我突发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数学教学》1990年第5期刊登了程金保同志的《一道几何题的推广》,笔者读后深受启示,认为此题可以再推广,并就推广给出一种简捷的证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有两道以美国历史为考查内容的材料解析题,即Ⅱ卷的第37题和Ⅲ卷的第37题。前者从美国独立战争切入,引用的材料是《独立宣言》和三个美国宪法修正案;后者从美国南北战争切入,引用的材料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5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美国选举权法和民权法的一些规定。笔者认为,在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中,这两道题是具有创新价值的上乘之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学科高考命题改革的走向,对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有重要的导向意义。那么,这两个题目“新”在哪里呢?第一是范式新视角新。…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一结束,身边的几个同仁就开始评论试题了,其中对名著题议论颇多。就拿"焦大骂主"这道简述题来说,好多人说这题出得偏了,太细了之类的话,对学生能不能写出相关的情节来感到忧虑。但在我看来这题不但不偏不细,而且出得非常的好,很是符合《红楼梦》作者的写作意图,对学生的忧虑,应该说是学生在平时的识记过程中,忽略了一些东西。在展开议论之前,让笔者就今年"焦大骂主"这一题来发表一下浅见。原题: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20.
鲁信 《物理教师》2007,28(6):43-43,45
本刊在2006年第6期刊登了《巧建模型解竞赛题》一文,本文充分体现了巧妙建模灵活解题的思想,其设计立意新颖,例题很有代表性,读后深有感触.原文中最后一道例题,是关于斜抛运动的竞赛题,此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在进行竞赛辅导时也采用了这一道题,并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求解,下面就这道题再给出4种巧妙的解法,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