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如人意,“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农村学校,“口语交际”更是常常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的情况出现。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情况,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呢?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的主题 ,被认为是“学会生存”、“学会交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其中 ,“学会说话”是“学会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 ,长期以来 ,语文课堂教学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忽略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致使一些学生“后天性聋哑”———怯于当众表达自己的思想、评判他人的言论。因此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 )·语文》一书 ,在“写作·口语交际”部分 ,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 :这是因为 ,就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来说 ,…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特别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许多一线的老师积极投身于口语交际教学,使新时期小学口语交际呈现了许多新的动态。一、口语交际渐趋互动性“课标”强调了“双向互动”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口语交际指明了方向。与其说口语交际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还不如说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口语交际产生于特定的环境,离开“特定的环境”,口语交际无法进行。因此,精心创设交际情景,是口语交际的“灵魂”。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是听方和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交际”成为口语交际的“核心”。人的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逐步习得的。故此,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关键”。教学目标(1)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意外事故。学会自救或者求救,是一种生存本能的必须与召唤。(2)习得一种在“危难之中”能够成…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社会,现代教育的主题是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交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其中“学会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最实际和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一,不会交际也就意味着无法与人交往。良好的交际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  相似文献   

6.
近期,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口语交际”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总目标,并对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口语交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洪珠 《云南教育》2004,(20):40-4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同时分年段规定了口语交际的阶段目标,概括为:会讲普通话;会倾听别人说话;会与别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第九条是这样说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里一改过去“听的能力”与“说的能力”分开表述的办法,把“听”与“说”合并为“口语交际能力”,突出了“交际”在人际交往中的功能,强调在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特别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许多一线的老师积极投身于口语交际教学,使新时期小学口语交际呈现了许多新的动态。  相似文献   

10.
曾经有人趣言:“当今世界三个宝,口才、金钱加电脑。”其中口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1.
交际包括口语交际、文字交际。学会交际是一个人必备的素养,它在一个人的实际生活、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学会“口语交际”。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的高速公路”取代古老缓慢的信函、公文传递方  相似文献   

12.
设计思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夸夸我的同学》的口语交际训练,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学会交际。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夸夸我的同学”口语交际的训练,让学生懂得发现和表扬别人的优点,对他人是一种鼓励,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2)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3)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  相似文献   

13.
牛晓梅 《考试》2009,(4):25-25,21
新课标提出中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口语交际”的侧重点在“交际”,教师的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看作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口语交际提出了如下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它结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语言发展规律,将口语交际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分阶段向学生提出了要求,旨在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充分体现语的“工具性”特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曾经有人趣言,“当今世界三个宝:口才、金钱加电脑”。其中口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似乎可有可无,又往往缺少必要的教学保障机制,忽视语言交际的社会功能,导致出现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6.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是一种以语音功能为原则,以培养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它是近二十年来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教学流派之一。怎样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实际应用,本人将它分成两步实施:第一步:“展示阶段”;第二步“实践阶段”,最后到学会正确又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17.
针对如何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这个话题,本文试提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三五理论”,即“明确一个目标”、“采用三种途径”、“实施五项策略”。一、明确一个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以考查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为目的的“口语交际”题不断出现在考场试卷中。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指出:口语交际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交际能力不尽如人意.“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情况,引导学生学到交际的本领,让学生真正实现交际,变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呢?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需要每个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已成为学生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开拓视野、发展智能,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