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平”精神“贵”在一个“平”字,“平凡”是一种生存常态,“平静”是一种生活常态.“平常”是一种生命常态;“珍”在“平”中有“奇”,有“追求”就有创造,有“热血”就有激隋,有“责任”就有建树。“三平”精神蕴涵着对人生的深沉感悟,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导向、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老子论“有”,“有”的内容总是要靠“名”来指称,但这种“名”不表达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真实。在“有”的层面上否定“名”的固滞和分化,这一否定过程就不是一种走向非真实之途,而恰恰是向“无”的回归之旅。“有”与“无”都发生在同样一个层面上,在“有”的层面上言“道”,“道”也就是这一层面上的通畅之途。  相似文献   

3.
学界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有三种基本理解:“自己而然”“自主自觉”和“无待而然”。前两种观点主要突出了“自”的意思,而这是与《老子》“自然”本意和道的基本精神不相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承认“自然”中有“常”、有“一”,但却逻辑地把“自然”看作高于道的实体。“自然”与道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道流行化用的一种表达。道生畜天地万物,则不能“过乎物”,不能失其“一”,也不能失物之“常”。物不失其“一”,则能无“过”、无“亢”与“不及”。道不离其“一”,物不枉其“常”,既是道之自然的表现,也是物之自然的表现。“自然”既是道、圣人有“一”“得一”的体现,也是天地万物有“常”、守“常”的表现。经文“道法自然”“万物之自然”等体现了《老子》“自然”的本意,即“自然”是“得一而然”。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放”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放”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譬如说,有一种养心的方法叫放下,有一种养生的方法叫放怀,有一种处事的方法叫放弃,有一种管理的方法叫放手……但对为政者而言,“放”不仅是一种方法,它更是一种心态、一种姿态、一种状态。为政贵在“放”,要学会“放”、善于“放”。  相似文献   

5.
“一再”和“再三”两词的语义和用法接近。在句法上,二词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差异;在语义上,二词有细微的不同之处。“一再”表示的“一次一次”可以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动作次数之间也可以有较长的时间间隔,而“再三”表示的“一次一次”重在短时间内动作次数的反复。“再三”有表集中量的“多次”义,“一再”没有。  相似文献   

6.
纠错:“一展台灯”应为“一盏台灯”。分析:“展”,意思一:张开,放开,常用的词组有“舒展”;意思二:施展,显示,常用的词组有“一筹莫展”。“盏”,意思一:小杯子,常用词组有“酒盏”;意思二:量词,常用的词有“一盏灯”。因此,文章中所指的应该是“一盏台灯”,应该用“盏”,而不是“展”。记忆一点通:“展”字不能当量词哟!  相似文献   

7.
“一干”辨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有“勾取一干有名人犯”一句,课本将其注为“提取那些(与讼案有关的)有姓有名的人。一干,一批、一伙。”“一干”的注释不确。“一干”的“干”读“gān”,不能释为“批”、“伙”等量词,它没有量词的用法。查《现代汉语词典》“干~2”的义项有: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与和谐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理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可 以因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有一种认识把它归结为“仇必仇到底”的斗争哲学,另一种认识把它归结为“仇 必和而解”的和谐理论;还有一种认识,仅就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来说,认为有“和而解”,也有“裂而解” 或“灭而解”,归结为“反有多式演,演有多样解”。其实,马克思认为辩证法的实质应该包括“共存”、“斗 争”、“融合”三项内容。  相似文献   

9.
“一题多用”包括“一题多叙”“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中采用“一题多叙”“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法,有目的、有重点地设计基本训练,有助于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加强索质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基本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目前的重点仍在后两个方面。但实际教学中,几乎是一“读”骋天下;实际生活中,往往又有一“文”定乾坤的现象。于是,“读”“写”不协调的矛盾El益凸显。当然,“读”自有“读”的规律,“写”也自有“写”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纠错:“容化”应为“融化”。分析:“容”,意思一:容纳,常用的词组有“容量”;意思二:宽容,常用的词组有“容忍”;意思三:脸上的神情和气色,常用的词组有“笑容”。“融”,意思一:融化,常用词组有“消融”;意思二:融合,常用的词组有“融洽”。因此,文章中所指的应该是“融化”,应该用“融”,而不是“容”。记忆一点通:容纳容量容忍,融化消融融洽,多记几次不会错!  相似文献   

12.
诗言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千年说的都是“诗言志”,但杰出诗人创造的无不是体,是自成一体,而不是自得一志。 我更愿意用“身体”一词来表达我的意思,“体”这个词已经有一种脱离了身体,成为形而上的“体”、“体 制”、“体裁”、“体式”,不是“体”,是“式”,是数的结果。我喜欢身体这个词,有触觉,有象。或是摸不到, 只能思辩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马士钧 《辽宁教育》2007,(11):50-53
[原汁原味] 师:校内有一门功课,叫“数学”,校外也有一门功课,叫“奥数”,在“数学”前面加上了四个字——“奥林匹克”。你们谁知道“奥林匹克数学”与普通的“数学”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4.
曹家还 《新高考》2013,(5):53-55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网友自发发起的倡导大家节约粮食、不剩饭菜的“光盘行动”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节约之风。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厉行节约,对“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一起做“光盘”一族吧!  相似文献   

15.
宫廷里有总管,我家也有一位“总管”。这总管就是我妈。我家的“总管”,可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总管,事无巨细,无一不管。上管“太后老佛爷”,下管“七品芝麻官”。一管则灵,一管就见效。  相似文献   

16.
“怪诞”与“荒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怪诞”一词在西方有两种用法 ,一指本义“洞窟” ,二代一种审美形态。“荒诞”一词在西方有三种用法 ,一指本义“不和谐”、“与理性相背” ,二代一种戏剧流派 ,三代一种风格载体形象 ,即风格形象。“怪诞”指代审美形态和“荒诞”指代风格形象时两词容易混淆 ,原因第一是它们都有滑稽形式 ,第二是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会重合为同一对象。两词容易混淆还与它们中文译名中有同一语素“诞”相关。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新史学》共六部分,依次为“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而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是“新史学”论纲的突出部分。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一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是“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是“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是“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相似文献   

18.
王弼哲学的基本范畴是“无”和“有”。“有”必须“由乎”“无”,此之谓“崇本”;“无”则应“因乎”“有”,此之谓“举末”,合起来即是“崇本举末”。“本”与“末”、“无”和“有”如何贯通联结,其关键在于“自然”这一范畴。王弼的“自然”哲学观念对于魏晋玄学、魏晋时代的思想文化均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初语二册(人教版)《山的那一边》这篇自读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村里唯一的一辆拖拉机,搁在那里没人敢开。”我认为句中“唯一的一辆”有毛病。“唯一”即“只有一个”、“独一无二”,后面又用“一辆”,颇有叠床架屋之嫌。“唯一的一辆”应改为“仅有的一辆”或将“一辆”删去。  相似文献   

20.
说“有X于”     
“有X于”指的是“有利于”“有损于”“有志于”“有别于”等词语形式。有的“有X”形式在一些辞书中有所收录,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有赖”“有利”“有益”等等,这些词要么在注释中注明常跟“于”连用,要么在例证中加“于”使用。因此有必要把“有X于”作为一种格式提出并加以考察分析。一、结构构成“有X于”由三部分构成:“有”+“X”+“于”。“有”表示“领有、具有”,后面不能加“着、了、过”。“有”跟“无”相对,也有“无X于”的形式,如“无益于”“无济于”“无损于”“无愧于”“无异于”等。“X”经常由单音节的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