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真没想到经历了文化苦旅、无限风光的余秋雨连续打赢了两场笔墨官司①后,2003年在“官司苦旅”中吃了个“败仗”。研究文坛“余秋雨现象”的dE京文学》编辑肖夏林发表了《文化中的文化》一文(见《书屋》2000年第2期)后。余秋雨于2003年2月向北京东城区法院起诉,称肖文中“(余秋雨)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  相似文献   

2.
洪晃 《新闻天地》2007,(10):56-56
余秋雨跑电视上天天跟歌咏比赛的小年轻较劲,够傻的。难怪他称“文化”为“苦旅”。  相似文献   

3.
2006年1月2日,凤凰卫视推出了一档全新的“脱口秀”栏目——《秋雨时分》。该栏目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亲自主持,每天一期,周末连播,系统地讲述文化课题。作为一档严肃的文化栏目,极可能曲高和寡,而《秋雨时分》自开播以来,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华人观众的广泛关注。那么这样一档节目为什么会迅速串红?本文试图对它进行一番评析。一、名人效应余秋雨先生本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院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深入思考。1992年,他的著作《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引起很大反响。这部著作有别于以往的学术著作,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将严肃…  相似文献   

4.
公众人物,成为新的抗辩砝码最近几例媒体侵犯名人名誉权案件,纷纷以名人败诉而结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余秋雨诉《北京文学》编辑部肖夏林名誉权案,2003年12月4日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获终审判决:余秋雨败诉。虽然该案中余秋雨称肖夏林文中提到的深圳送别墅给他属无中生有,侵害了他的名誉权。但法院认为,肖夏林将“深圳送别墅”作为一个事实来采用,目的是论证“文化在这里已是具体的名利”这一观点。无论上述传言是真是假,社会公众对余秋雨“作为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与“深圳送他别墅”的看法和评价会出现褒贬两种结果,即“这是文…  相似文献   

5.
赵洛 《出版史料》2008,(2):93-97
《红楼梦》研究被称为“红学”,《水经注》探讨被叫做“郦学”。首都北京,其历史地理有深邃广阔的内容,值得求索,何不可命之日“京学”?秦汉以至隋,北京南边的涿(今河北涿县)经济文化都比蓟(今北京)发达,汉高祖设涿郡,治涿县。生长刘备和郦道元的督亢,因拒马河水,水利农田可观,荆轲献给秦王的督亢图可证。  相似文献   

6.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5月22日上的《“神医”哪儿去了?》一文,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二等奖。这是一篇杂文。由于其观点鲜明,写作思路独辟蹊径,刊发后,在受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据介绍,中宣部《新闻阅评》曾以专期专题对此文予以充分肯定,称赞这篇文章切入点虽小,却以小见大地宣扬了唯物论和我党及政府抗击非典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余昌伟 《视听界》2006,(3):73-74
2006年1月2日,凤凰卫视推出了一档全新的“脱口秀”栏目——《秋雨时分》。该栏目由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主持,每天一期,周末连播,系统地讲述文化课题。《秋雨时分》引起了海内外华人观众的广泛关注。这样一档本可能曲高和寡的节目为什么会迅速蹿红?本文试图对此进行评析。一、名人效应余秋雨先生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深入思考。1992年,他的著作《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引起很大反响。这部著作有别于以往的学术著作,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将严肃的学术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大大扩大了读者群,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二十年来以"文化苦旅"式的文化大散文名扬华语文坛,多种图书雄踞大陆和台湾畅销书榜。但这种明星作家的效应,却掩藏了余秋雨的另一重身份——学者的身份。现代出版社2012年重新包装、出版《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和《观众心理美学》,在有意无意之间,还原了余秋雨的学者身份。  相似文献   

9.
方仁 《传媒观察》2007,(2):12-14
《南方都市报》走过十年,它开启了中国新一代都市报的大潮,新主流媒体的定位和“做中国最好报纸”的追求,使《南方都市报》脱颖而出,2002年3月,《南方都市报》推出“焦点”“时评”和“对话”。当时的焦点和对话都做本地题材,主要是为了广州和深圳两地的新闻本地化,深圳和广州各做各的,两地读者看到的内容不一样。2003年3月,《南方都市报》正式成立深度小组。2003年4月1日,报社取消“焦点”,正式推出“深度对话”,开始走全国化道路。“深度对话”的推出反映出《南方都市报》做新闻的特点:一则,体现了敢抢新闻、追求独家新闻的传统;二则,维护了报纸一贯的形象;三则敢于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南方都市报》跟其他报社在做新闻方面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像和洪水抢时间一样,有敢“闯”的主动意识。  相似文献   

10.
20年前,吴文光凭借纪录片《流浪北京》一举成名,其实是时代造就了他。20年后,人们期待吴文光仍能拿出直视当下的新作品,却发现他已经闪转腾挪变得只关心“私事”。  相似文献   

11.
“我们力求所报道的事实,都是读者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无不与国家、军队的改革发展息息相关,无不与基层官兵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这是2003年1月1日《让我们心手相连——(读者之友)新年致读者》中的一段话。回顾这一年的《读者之友》专版,不难看出,她基本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了“为您排忧、为您解难、为您服务”。做到了与读者“心手相连,共同  相似文献   

12.
北青报在2004年初将北京儿艺并入旗下后,对儿艺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把儿艺打造成为化市场的一匹“黑马”。北青报入主儿艺之后。儿艺经营额实现了从70万到1500万的质的飞跃。北青报第一次的跨行业投资就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作为一直关注传媒产业发展的期刊,《传媒》就北青报的此次跨业整合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3.
抱愧山西     
抱愧山西余秋雨[编者按]一本《文化苦旅》,使全中国街巷并陋的文学爱好者拜倒在余秋雨的门下。然而为世人所憾的是,先生《抱愧山西》一文由于著于《文化苦旅》之后,又因传媒未能及时登载而难寻芳颜。《抱愧山西》4见于1993年第6期《收获》。因篇幅所限,本刊节...  相似文献   

14.
成放 《新闻实践》2012,(5):70-71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开一代散文新风,曾风靡一时。他在卸去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官衔后,走遍神州山山水水,以一位文化学者的深厚学养和独特视角,用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开展了一场人文遗存、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对话。尽管也有不同看法,但谁也无法否认这种融文化、历史、哲学、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大散文,是文体上的一个创造,是一个文化生态的改变,它所挖掘的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蕴藏,带给读者阅读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真人秀”(Reality Show),可以说是继“脱口秀”之后风靡全球的电视文化新宠。自2000年荷兰推出的《老大哥》大受追捧后,英国版的《老大哥》更是把“真人秀”节目全面推向高潮,在全球迅速走红。“真人秀”于是有了“纳斯达克现实泡沫”的美誉。2000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美国的《幸存者》,正式在国内推出“真人秀”节目。广东电视台率先推出《生存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王文杰 《军事记者》2005,(10):38-39
“学而优则仕”——大概稍有一点文化的人,对这句几乎家喻户晓的劝学名句皆了然于胸,耳熟能详。可《论语》中的另一句名言“仕而优则学”(《论语·子张第十九》),恐怕不光孤陋寡闻者觉得眼生,就连有几分学识的人也未必能像前一句名言那样烂熟于心,开口能吟。细读《论语》,就可以发现,“学而优则仕”与“仕而优则学”这两句话,是《论语》——这棵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的不朽巨树上两片常青的绿叶。树根睡了,可树叶醒着;历史睡了,可典籍醒着;孔子睡了,可《论语》醒着。所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从阐述“学”与…  相似文献   

17.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宣扬一种什么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论档案文化     
目前,“档案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经常出现的高频概念,对于档案文化的研究文章也越来越多,比较集中而系统的研究当数专著《档案文化论》。由“档案文化”延伸开去还已经有了“档案文化产业”、“档案文化刊物”等概念。前者可见《北京档案》2004年增刊“档案文化产业论坛”上集中刊发的“浅谈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浅议档案文化产业的拓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张亚杰 《档案天地》2006,(4):26-27,17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并印发了《五一六通知》。5月25日下午2点,北京大学哲学系党总支部书记聂元梓等7人.在饭厅墙上贴出了题为《宋硕、陆平、彭瑕云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这张大字报引起了中央高层的特别关注。6月2日,《人民日报》以《北京大学七同志一张大字报揭穿一个大阴谋》为标题。全文刊登了这张大字报。从而.一张大字报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成为“文革”中一道特殊的“风景”,“文革”十年.  相似文献   

20.
2004年2月由湖南卫视首次推出的《超级女声》,作为大众声乐文化活动通过电视、通信等现代科技和现代媒介迅速走红,如今《超级女声》的喧闹声在比赛结果水落石出后逐渐远去,可是当初与“超女”等一起“暴发”的“PK”一词却在媒体上丝毫不减火爆,成为2005年流行语,我们只要稍稍留意一下报纸、杂志、网站等各类媒体,就会立即感觉到“PK”的运用之广、作用之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