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但是,应该看到,我们的改革总的说来是一个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理论准备是很不充分的,因而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地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2.
把教育制度同劳动制度联系起来考察,使两者的改革配合起来进行,我认为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是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全面的改革,它涉及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的各个方面,是极其巨大的系统工程。中共中央在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时候,就提出要相应地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中共中央在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时候,又提出要“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一些根本性的经济理论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对传统的经济理论观点有一系列重大突破。理论上的突破必然导致思想上的解放,而思想上的解放又肯定会使经济以至整个社会生活发生飞跃的发展和变化。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了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就是说,  相似文献   

4.
<正> 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纲领性文件的颁布,今年以来,中央又就工资制度的改革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为我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制定了篮图与指针。因此,根据《决定》的精神,本文准备就改革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中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5.
<正>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近几年来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是指导今后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的纲领。这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企业谈改革,机关谈改革,人人谈改革,一个改革的浪潮正以空前来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全国展开。学《决定》,谈改革,首先必须解决一个改革的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一基本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具体运用.我们也只有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坚决贯彻执行《决定》,这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也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全面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是指导我们全面进行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入的革命,深刻理解改革的哲学理论根据,对于提高我们贯彻执行《决定》的自觉性,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以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三大标志 ,展现了宏观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制度、内部管理体制等不断深化改革的理论建树与实践成果。新世纪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 ,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 2 0世纪后 2 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 ,向体制创新方向迈进。 2…  相似文献   

9.
试论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深刻地揭露了我国传统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 ,全面地阐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 ,解决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 ,为全面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准备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崭新的理论观点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有着长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思想是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部分肯定、再到更大范围的肯定的过程.全面了解这一过程,既有利于加深对我国经济改革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整个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不仅决定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而且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在世纪之交和国企改革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在深刻总结二十多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方针,为指导国企改革和发展制定了一个系统的纲领性文件。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国有经济命运和地位问题,这是由中国改革的性质所决定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步骤。在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国有经济在量上的比例日渐下降的情况下,要实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从一九八四年五月份起,我们在全区进行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一年来,经历了准备、试点和扩大试点阶段。全教会以后地委又召开了两次全会,各县委也召开会议,学习《决定》,讨论教育改革,结合实际,全面对照检查。并组织力量深入县、乡(镇)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目前,全区正在普遍完善,巩固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在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又相继开始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普及初等教育,改革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展开。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做法和初步收效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起始于80年代初,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称《决定》)发表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走向高潮。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既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研究问题,两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回顾和总结这项改革的历程,是深化改革的必要。本文为此撰写。一、社会大背景呼唤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极大地解放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我国经济在1984年——1988年期间飞跃发展,工业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科学论断,它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根据,指明了计划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七五”计划期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着三个基本任务,一是增强企业活力;二是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三是逐步建立与新体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它们之间互为联系,互为条件。表明了今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从企业改革、市场改革、管理改革三个方面同时展开。  相似文献   

15.
<正>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必将推动农村改革的继续深入和城市改革的蓬勃兴起。经济是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牵动着各个领域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  相似文献   

16.
一、经济、科技体制改革对深化高教改革的启示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突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全面推行,使农业生产在短时期内获得蓬勃发展,显示了强大的活力。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3月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这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或模式最概括的描述,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当然,也是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根据对这一理论的理解,谈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一论述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企业的实质和地位。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对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和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仅就这个理论问题谈些学习体会。一、社会主义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侧重点的转换,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层次递进和经济体制模式的不同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可以预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摸着石头过河”后,应该有更理性的逻辑走向,在面临历史沉淀下来的各种改革旧习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同样面临着新的理论构建和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改革开发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得以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得益于改革理论的指导.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显得很不对称和很不平衡,文化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本人从传统文化体制弊端入手,全面论述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