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读了宋志耀同志《怎样写“信息新闻”》一文(见《新闻知识》1986年第5期),感到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不惴浅陋,提出个人的一些浅见,并就教于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志。(一)宋文提出丁“信息新闻”这个概念,言外之意,是说世界上还存在着“非信息新闻”。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作者在《也谈信息与新闻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在报告《我们即媒体--公众如何构建新闻与信息的未来》中将“We Media”定义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通过数字技术获取全球知识,并提供和参与新闻真相的一种途径。”①戴尔·帕斯金和安德鲁·纳金森在《崛起的媒体重构全球社会》一文中,将“We Media”界定为“一种将超越机构对新闻和信息控制力的力量”。②笔者以为,自媒体不仅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也是代表团体或个人说自己想说的话,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载体。久而久之,拥有自己品牌的自媒体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特点,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受众,并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新闻”?日本《广辞苑》的解释一是广义的,指新的见闻、消息;二是狭义的,指的就是报纸,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日本各大报纸,都称以“新闻”。所谓“新闻学”,就是将“以报纸为中心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是关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过程的学问”。由于日文中的  相似文献   

4.
王伟亮 《网络传播》2005,(11):34-35
1新闻信息的界定 新《规定》第二条对“新闻信息”进行了界定,这是《暂行规定》所没有的。按照其规定,新闻信息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冶、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而新“规定》对“新闻信息服务”的界定则突破了《暂行规定》单纯“登载新闻”的范畴,按照目前互联网站已存在的形式。分为“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5.
当代读者要求新闻评论在传递理性信息时具有可读性。在说理的过程中运用哲理的警句。是其具有可读性的因素之一。 警句,亦称为秀句,丽句,妙语,是一种立意深邃,内容丰富,文辞凝炼,藏寓哲理的句子。古人论诗说文,一句重视警句。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文斌》)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董氏武陵集记》)这里的“警策”、“片言”都是指的“警句”“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谢榛《四溟诗话》)新闻评论在传递理性信息时能用富于哲理…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档案载体”说充斥着档案书刊,甚至在国家级规范性的档案工作文件中也不乏“档案载体”一词。笔者也曾接受、并宣扬过“档案载体”说,不过近来细加反思,总觉得似有不妥。 何谓载体?《辞海》解释“为增加催化剂的有效面积,一般使催化剂附着于多孔的物体表面,此种多孔物体称为载体”。《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按照以上解释,档案的载体应该是传递或运载档案的物质,或者是档案的附着物。而“档案载体”说的“档案载体”却是指档案的制成  相似文献   

7.
关于新闻与散文的关系,新闻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以近代报业为依附的新闻文体,最早是随着西洋传教士漂洋过海而来的,与中国的古典散文无亲无故”(《评“新闻散文同族”论》,这种意见,我们可以简称为“新闻散文无亲无故”论。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依上述第一种意见姑称为“新闻散文同族”论。现序列于下: 一、“散文并不等于新闻,但新闻都属于散文,真实的散文”(李学来《正确理解“新闻散文化”》。这种意见本于穆青同志的看法。1963年,穆青以寄晨的笔名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发表《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其中说到:“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二、“新闻文体总的说来是一种叙事文  相似文献   

8.
一、形与神 形,指人与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 神,指人与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 形与神,两者表里相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古人有很多论述。 “形具而神生。”(荀卿) “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司马谈)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范缜) 文学艺术是人与客观事物的文化载体。 新闻是人与客观事物的信息载体。 文艺写作与新闻写作,均应注意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电视新闻来说,画面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画面的任务在于以具象符号的色彩、形象、动态、空间等因素与抽象的语言联袂向受众传播完整的信息。然而这种“声画双主体”的关系不是在每一条电视新闻中都得到完美的体现,常见地市县(区)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出现“声画游离”现象。所谓“声画游离”是相对于“声画对位”而存在的。“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新闻内容,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最广泛采用的一种声画组合关系,有别于声音与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声…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新闻界和学术界对新闻价值的讨论取得很大进展:从“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这一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出发,发展到对新闻价值描述性的解释,如“新闻价值,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孙世恺《关于新闻价值的探讨》)“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们带来的新的信息的分量。”(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进而发展到对新闻价值的“素质”进行探讨,如“新闻价值是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具有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素质。”(张宗厚、陈祖声《简明新  相似文献   

11.
常方元 《青年记者》2009,(18):67-67
大众化经济新闻是指和专业的经济、金融类媒体的经济报道方式相对的,“面向大多数社会成员传播的新近变动的经济信息”(引文出自《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从严格意义上说,大众化经济新闻的特殊性首先是由“经济新闻”的内容属性决定的,其次是由“大众化”的受众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口子要小,角度要新”,这是我国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本文不谈“口子”,但说“角度。所谓“角度”,这里是指的新闻角度。在《新闻工作手册》中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写作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作者要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采写出真实而又生动的新闻报道,就必须选择新闻角度”。  相似文献   

13.
“说新闻”又叫“聊新闻”、“侃新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这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先后被各地电视台、电台的新闻类节目所采用,打破了“播新闻”一统天下的局面。如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晚间播报》、凤凰卫视的《小莉看时事》、《时事直通车》、楚天电台的《事事关心》等。“说新闻”是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信息早报》和《证券市场周刊》作为股市报道的主渠道,为读者提供最集中、最能引起研究兴趣的股市信息。但是,股市报道的错位也引起广大投资者的困惑,股市报刊由广大股民爱不释手正在转变为反向研判的读物。 一、股市报道的迷离与报道目的 所谓“反向研判”,是指股市消息成为股民“正面信息反面看、反面信息正面看”的一种异化性新闻。报道说这只股票要涨,大概是要跌了,股评说这只股票可中线持有,将收益丰厚,股民买进则大都要被套牢。时间一久,股民从沉痛代价中积累了经验──对股…  相似文献   

15.
近读武汉大学信息传播与现代交际研究中心主任李元授的新著《新闻信息概论》,受益非浅。该书从一个新的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新闻信息本体及其传播过程,提出了对新闻信息理论的新见解,使入耳目一新。 新闻信息论是“信息热”的产物。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从这年开始,新闻信息研究已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和最新课题,其代表性的论文有:复旦大学新闻系李良荣副教授的《“信息热”与新闻改革》,人民大学新闻系喻国明博士的《论新闻信息》,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王益民教授的《新闻信息论》等。其代表性著作有:冯健伟的专著《信息的传播与应用》,刘卫东的专著《信息与新闻》,鲍祖安的《新闻信息论》等。李元授先生的新著《新闻信息概论》,集众家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是一本深入探索新闻信息奥秘的佳作。 科学是分科之学。恩格斯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运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首都各报均在显著报面开辟了“新闻速写”专栏。如《经济日报》的“现场速写”、《光明日报》的“新闻速写”等,《人民日报》虽未正式挂名,但也时常发一些这类新闻。新闻速写正以其短小精湛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闻实践者,以适应当代读者的新闻需求。“速写”本为绘画专业术语,《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说,速写是“绘画的一种方法”,指“一边观察对象,一边用简单的线条把它的主要特点迅速画出来”;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在《新闻业务》1984年10期上撰文说:“‘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小平同志这个题词,给我们指出了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方向和任务。”文章谈到新闻工作同信息传播的关系时说:“包括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在内的新闻机关,是收集、输送、整理、传播信息的有效工具。新闻  相似文献   

18.
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松武 《新闻界》2001,(5):11-13
天天与新闻打交道,对新闻价值已不陌生。新闻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传播者和受众心里各有一杆秤。然而,从新闻理论角度探讨新闻价值就不那么容易了。最近,在《新闻界》1999年第五期读到何光先生撰写的《新闻价值论》,受到新的启示,引起了我对新闻价值的思考。我国新闻界过去对新闻价值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素质说”、“标准说”、“效果说”、“功能说”。正如何光先生指出的那样,目前对新闻价值的诸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总的说来都没有揭示出新闻价值这个概念的实质:关系,他主张从新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入手把握新闻…  相似文献   

19.
1918年,蔡元培为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作序时写到:“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新闻之内容,无异于史也”(1),点明了新闻和历史的关系。梁启超曾说报馆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子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2),其中“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指的就是新闻与历史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新闻的定义 拙作第一小节题为《“新闻”一词的三层涵意与新闻的定义》。我说:“‘新闻’一词,古已有之。汉语的‘新闻’是名词,有三个层次的涵意。一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二是指新闻稿,包括口头的、文字的、音响的、图像的报道。……三是指报纸。”然后,我就汉语“新闻”的第一义、第二义分别下了定义:“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新闻稿(包括口头、文字、图片、摄像的报道)的定义:新闻稿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报道。” 姚福申先生的文章不提我所说的“新闻一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