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在该小说中谭恩美以独特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关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最终认识到东方/西方、自我/他者的二元对立是确立华裔女性移民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只有消解东西方二者之间的文化对立才能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将自我身份建构为联接东西方文化,不排斥任何一方,促进二者的融合。这对于移居美国的第一和第二代华裔女性来说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领导的教育意识安徽李晗琴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亟待提高企业领导的重教意识英籍华裔汽车工业生产管理专家彭起民先生,曾对中国汽车制造业发表看法,他认为中国企业家对技术引进的短视和对自己高级技术人才培育的冷漠,是中国汽车制造业致命的弱点。...  相似文献   

3.
唯物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派别,强调只有改善女性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作家林小琴在《苦甘蔗》这部作品中对华裔女性的遭遇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华裔女性在肉体和精神上的遭受的双重压迫,展现了华裔女性为争取独立、改变自身社会地位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通过解读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探索华裔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中华传统化的重负和美国化的排斥,揭示华裔少女在两种化夹缝中成长的困惑和艰辛,展现华裔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与得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5.
小说《骨》是伍慧明的第一部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隐喻特征,反映了华裔美国文学对西方话语霸权的隐性渗透。论文以身份构建理论为研究依据,以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为研究对象,围绕身份认同、华裔父辈的历史脉络和新一代华裔的自我和谐人格的构建进行论述,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对两代人身份追寻之路进行梳理和解读,以加深对华裔美国作家身份主体性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新媒体环境下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与父母代群在文化认知方面的代际差异及中华文化反哺情况。在当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知上,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与父母代群存在代际差异,表现在认知途径和认知方式两个方面。东南亚华裔留学生对父母代群存在同质性的中华文化反哺现象,不受父母代群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收入和居住地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华裔代际间的文化反哺,意味着家庭互动模式在中华文化传承方面的转型。这种良性双向沟通模式与华裔代际之间的亲子关系相互促进,产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反哺效果。同时,在文化反哺的过程中,亲子关系得到巩固和加强,推动了新型华裔代际传播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张添天  陈艳 《文教资料》2010,(31):19-20
只有揭开自身“他者”的面纱,华裔作家才能打破沉默.实现他们在异域扎根的愿望。然而从创作伊始.美国华裔作家对自身“他者”的刻画和描写就遭到了一些文人的质疑,被认为是一种与“东方主义”的潜在合谋。为了弄清这一点,严谨的学者必须越过他们特殊的文化身份,探究其身份背后复杂的创作文化心态.进而将华裔文化研究不断推向纵深。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11,(27):F0003-F0003
本刊讯 7月15日上午,2011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之“美丽广西集结营”活动在广西南宁正式开营。自治区副主席陈武、统战部部长黄道伟、广西侨办主任冯祖华等领导以及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名海外华裔青少年以及港澳地区青少年参加开营仪式,广西华侨学校500名学生参与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9.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4):F0002-F0002
8月19日上午,前采新疆参加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的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的陪同下来到祖国最西北部的高等院校——伊犁师范学院与师生举行了见面会。  相似文献   

10.
浅谈学习适应能力与华裔留学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海外华文热的兴起,华裔学生来华留学人数急剧增加,招收华裔留学生的大陆高校也快速增加,如何做好华裔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华裔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心理特性开展学习适应性研究,探讨提高华裔留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文学。由于其特殊文化地位以及复杂的文化渊源,既是国内学术界文学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文学阅读和接受中的盲点之一。本文结合当代后殖民及文化研究理论,试图从探讨国内外学者阅读视角问题出发,重新考虑美国华裔文学的定位及其意义:美国华裔文学,作为一种杂体文化的文学形式,是华裔作家坚持自我身份认同、表征自我杂体文化以及抵抗中关两种文化压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赵健秀通过以泰姆为代表的新一代华裔从对自我身份的迷惘、文化冲突的压力、价值观念的失落到重新定位自我、寻找自身价值、寻求文化沟通的再觉醒的过程,表达了新一代的美籍华裔只有把自己的男性气质和祖辈传承结合起来,才能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找到皈依感和慰藉性的自我身份的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学发展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创作上出现了"后现代派"。后现代派作家极其热衷于把玩和嘲弄,似乎认为只有凭借这种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而近30年来不断成熟壮大的美国华裔英语文学也顺应这一潮流,给读者带来了别样的阅读感受。在后现代文化逻辑影响下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组织管理才能是图书馆领导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素质。领导的良好管理才能是产生其影响力的基础,如果一个领导缺少必备的管理才能,再好的管理方案,再精密的工作计划,也难以见效。那么,在新形势下,图书馆领导应具备哪些管理才能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组织协调的能力组织协调就是进行协作调整,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目的。图书馆领导应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由于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工作在众多学科领域中,往往要涉及到多种学科、多种专业技术人员的问题。因此,图书…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文化翻译,以及通过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代际移民之间的文化冲突,即拥有不同文化属性与背景的母女之间的文化冲突,透视了处于主流文化中边缘化群体的美国华裔,不断追寻自己的文化属性以及文化身份的历程,并探讨了美国华裔作家在文化身份建构历程中,只有充当两种文化中间的文化传递者,才能在两种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到目前为止的6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美国公民(其中李远哲返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放弃了美籍,但得奖时是美国公民)。这似乎给人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尖端的华裔人才只有在美国这个科技强国才能充分施展才华。我们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诺贝尔奖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相似文献   

17.
潘慧婷 《学语文》2014,(1):63-64
一、引言盛继艳在《华裔学生汉语习得研究的现状与思考》中指出:目前专门针对华裔学生汉语习得研究大体可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关于华裔学生自身特点的研究,具体包括华裔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汉语学习环境、语言背景、文化背景、文化适应性、语言与文化的认同、华裔学生学习汉语的优劣势等方面的研究;另一条主线是关于华裔学生习得汉语本身的研究,具体内容涉及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用及语言技能等方面(《语言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汤婷婷的代表作《女战士》是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以自传体的形式,表现了华裔女性在族裔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下所作的挣扎和努力。被边缘化了的华裔女性像传说中的“女战士”花木兰一样,勇敢而坚定地在多元化的美国文化中寻找自我的位置,并以独特的方式重塑自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以及美国历史上历代华裔美国文学家的背景介绍和作品特征分析,勾画出华裔美国文学产生、发展、壮大的历程;阐述了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冲突、交融对华裔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阐示了祖国的强盛对提升海外华人地位及扩大海外华人文学影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思美这四位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她们作为不同主体,在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社会背景中,显示了华裔文化身份认知从无法抉择的选择、无奈地被同化、含混商讨到“复合型”族群性建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国华裔妇女文学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化总体语境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