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驱逐流氓老外"事件自博客引发后,在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随之进入大众生活,进而诱发大众媒体对其进行了广泛报道和讨论,引起巨大反响.本文以此事件为例,讨论网络的"回音壁"和"评论场"特性,分析两种常见的网络传播报道形式:过滤型报道和评论型报道,进而探究网络信息与新闻事实之间传播循环链产生"偏离"而可能导致的传播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
谈到"三农"报道,人们常常想到前些年一些记者热衷于每年报道春种、夏锄、秋收、冬闲的"四季歌"。现在,农村的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报道思想、报道内容、报道手段也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灾情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媒体在进行此类报道时往往跳不出传统模式:即"灾情报道=空洞的灾情统计数据+党和政府的关心+灾区人民与灾害作斗争的决心"。本文结合人民网近期灾情报道的实践,从如实公开、宣传技巧、人文视角、纵深分析四个角度出发,论述了传统灾情报道模式的不足及其改进方式。  相似文献   

4.
自2011年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北京日报的"走转改"报道已从最初的行业体验式报道,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即编辑部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行选题策划,增加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实际问题的民生报道,强化自主策划的深度报道选题。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报道中若干冲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报道凸现出媒介在采访灾难报道时必须面对的几对冲突。包括:采访自由与公共秩序之间的冲突,专业主义与善良风俗之间的冲突,报道"美"和反思"丑"之间的冲突。本文从此次地震报道中出现的个案出发,研究这些冲突的表现,并试图探讨解决冲突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如果想在伦敦奥运会这场媒体大战中获得优势地位,打好以下10种"组合拳"是非常必要的:新媒体与老媒体组合,独立报道与联动报道组合,图像报道与文字报道组合,新闻与评论组合,体育报道与非体育报道组合,幕前报道与幕后报道组合,报道主角与报道配角组合,场内报道与场外报道组合,本土报道与国外报道组合,一手材料与二手材料组合。  相似文献   

7.
"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概念来自西方新闻理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新闻事件是"新近发生的  相似文献   

8.
徐妙菊  章勤 《新闻实践》2007,(11):19-20
相比往年多个台风,今年的"罗莎"非常特殊。针对特殊的事件,需要特殊的报道手段。"罗莎"来袭,今日早报运筹帷幄,在调兵谴将、运用独特报道策略、拿捏新颖报道手法上,倾注了更多的心思。运作策划:大事件需要大制作跟电影大片一样,新闻大事件需要大制作,以大气势取胜,以强磁场吸人。而大主题往往包涵纷繁芜杂的内容,体现在纸质媒体上,必须用一根明线或暗线把它们串起来,造成磅礴气势,给读者震撼感。  相似文献   

9.
卢辉 《东南传播》2012,(4):107-109
主题性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一大特色,是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然而,近年来各级媒体在主题性报道方面或多或少出现了一系列"非新闻性"的倾向,如:概念化和标签化的"政治缩合语"、模板化和程式化的"报道模块"、无新闻型导语的"材料缩写"以及事实让位于观点的"准新闻"等问题。鉴于当下主题性报道缺少明显的新闻特征:没有时效性,缺乏新奇性、程序呆板、抽象僵化等弊端,已经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遵循新闻报道规律,充分体现新闻价值的角度,列举了当下各级媒体在主题性报道方面所出现的"非新闻性"倾向的种种弊端,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主题性报道化为新闻性报道的几个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0月15日到10月21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是开放程度最高、开放领域最宽的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中央电视台对这次大会进行了全方位、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的报道,这些报道内容翔实、角度新颖,与以往的会议报道相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亮点。"规定栏目"与"自选内容"结合报道中央电视台在报道十七大的过程中,各个栏目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同时,都能从大会实际出发,抓住关键环节和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做到"规定栏目"与"自选内容"相结合,充分体现了灵活生动的报道特色。以新闻频道为例——  相似文献   

11.
余坪 《新闻界》2001,(3):60-61
报业兴旺,异彩纷呈。一种既独立于文字新闻之外,又强调图文并重的报道形式──报道摄影,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它用生动的形象、思辩的色彩、立体的真实感和新颖的手法剖析和解释社会,并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之意义",成为超越地域、时空、文化背景甚至语言文字限制的形象深度报道,成为报纸的"看点"。一、报道摄影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与文字深度报道几乎同时出现的报道摄影,绝非仅仅是新闻传播中的一种独立的体裁,而是与文字深度报道并列,同属深度报道范畴的一种报道形式。从一开始它就遵从了形象记录加文字补…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将颂扬性、成就性报道称为"正面报道",将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称为"负面报道",要求新闻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严格控制负面报道的数量和规模,一直是有关部门自认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3.
程序性报道:对历史负责 “两会”的报道内容主要分为两类,即:程序性报道和自主式报道。程序性报道主要包括:整个会议期间的数次大会、预备会、主席团会等以及与这些会议内容相关问题的采访报道。自主式报道主要包括:各代表团对《报告》的审议以及与会议相关的专访、专题的报  相似文献   

14.
电视报道的"匿形象"与报纸的匿名报道有些相似,在报纸上有些不便于直接披露的人名便用:"某权威人士、"据有关专家介绍"、"张某"、"李某"等来代替,进行匿名报道。如果电视报道遇到类似情况,则将某人或整幅画面遮隐起来,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匿形象"电视报道。  相似文献   

15.
正时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广播电视宣传报道中也时常可见"四风"的踪影,有例为证——形式主义方面:一些报道只图机械地完成上级安排的"规定动作",重形式,不求实效;报道中大话、套话、空话多,缺乏实质性内容和创新理念;某些报道纯系应景之作,习惯于按传统模式唱"四季歌"。官僚主义方面: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多,时间长,且占据黄金时段;一些报道内容浮于表面,"地气"不足;一些报道热衷于从会议、网上寻找线索,"官僚"习气重,主观色彩浓,缺乏求证意识,导致报道偏颇失真。  相似文献   

16.
观察媒体报道的潮流变化,不难发现,近年来在南方一些新锐媒体的引领下,人物报道正在成为媒体报道的一个新亮点、新潮流,新的竞争领域。许多"大报大刊",包括中央主流媒体,都纷纷开设人物报道专栏,抽调精兵强将,下大力气加以经营,80%以上的媒体都开辟了诸如"人物专访"、"人物专刊"、"人生热线"节目。许多媒体还纷纷推出"年度人物"的评选活动,以此扩大媒体和人物报道的社会影响。南方日报的"南方周末年度人物"、中央电台经济半小时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新浪网的"IT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三家有影响力的北京都市类日报的医疗报道进行倾向性研究发现:其报道议题偏向医改类、诊疗类和医药类;其引用消息源偏向"官方";"医方"正面形象多于负面形象,但负面形象比例高于"患方"和"官方";医疗报道受社会语境、记者报道操作等因素影响,存在"系统性偏向",对各方意见和各类议题处理有失"平衡"。  相似文献   

18.
《南方人物周刊》自2004年创刊以来,以其独特的报道视角和鲜明的报道特征,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杂志。本文选取其2012—2014这三年来封面"小人物"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南方人物周刊》选取"小人物"的原因及目的,并对其报道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包玉青 《今传媒》2012,(8):38-39
"PM2.5"是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的专业概念,也是2012年两会和政府工作中环保议题的焦点。而对于媒体而言,有关"PM2.5"的报道突破了传统环境报道的原有范式,呈现常态化、理性化趋向。本文以上海市党报《解放日报》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报纸媒体中的环境报道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创新之处?记者在环境报道中肩负怎样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与一般表扬性、成就性、工作性报道相比,批评报道在选题、时机、分寸、效果的把握上更见难度.搞得不好,往往事与愿违,作者还可能"引火烧身".因此,批评报道的采写不仅需要记者无畏的勇气,还需要有审慎的态度,更需要有一定的采写技巧.从实践中可以总结出,要搞好问题性报道,应该把握好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