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往对明代驿递制度改革研究均忽略了戴璟在广东所进行的改革,戴璟的改革在明代驿递制度史上和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戴璟的改革是明代驿递制度改革的先驱;改革符合当时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广大民众要求;改革是相当深刻和彻底的;改革的成功促进了明中后期和清初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明代,自京师达于四方设有驿递,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水马驿、递运所、急递铺。其职能是传递各种公文,递送使客,转运军需、贡物等。明代驿递系统与明代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密切关系,它不仅具有显著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而且具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本文试从社会史的角度来探讨明代驿递系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驿站作为政府唯一的通信机构,起着联络中央、地方和军队的重要作用.这一机构早在周代就开始存在,到了汉朝已经相当完备.清代,邮驿分为铺递、驿递两种.铺递以铺夫铺兵走递公文.驿递以马,除送公文外,还护送官物及官差.鸦片战争后,海关兼办邮政和文报局的设立,标志着近代邮政的开始.随着国家邮政的创办,驿站也逐渐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4.
明朝建立后,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驿站。徐州由于其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明代政府在这里设置了彭城驿等众多驿站机构。驿站机构在明代前期对徐州地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驿站机构发展到后来,消极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于驿站的夫役粮草供应也渐渐成为了徐州当地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驿丞出身卑微,品秩低下,但对于政治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矛盾的身份影响到他们的心态,造成了明中后期驿递系统的种种弊病。通过提升边缘人群在历史观察中的地位,可将制度的变迁与其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联系起来,在揭示明中后期驿递变迁深层原因的同时,用普通联系的思维方式观察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6.
"驿动"是一个新词,出现于1987年之后。语义、语法、修辞三个方面促进了该词的产生,其中,语法与修辞是该词形成的主要原因。"驿动"是对古语词"驿传、驿召、驿递、驿奏"的仿拟造词,属于词汇翻新。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传递朝廷律令、禀报军情的驿递。从那时起,就有了驿卒。他们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紧急文书必须立即送达,如若不然,就要被处罚。  相似文献   

8.
火票为清代驿递系统中的一种邮符,即给驿的证明。与勘合、火牌这类体制比较严密成熟的邮符相比,火票制度存在着递送火票扰民累官、冒用火票行骗、火票传递延误、拆看火票泄漏机密等诸多问题。官僚和清政府针对这些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期让这项对于维护帝国管理和统一的制度更好地运行。  相似文献   

9.
来前的驿站直接由枢密院管理。来仁宗时,根据是否为地理要冲及偏僻程度,规定每个驿站的驿马数量,多的八十匹,少的二十匹或十四。每个驿站内又分步递、马递、急递三个驿种。急递最快,日行四百里,只有在军事上需要时才可使用。从宋神宗熙宁年间开始,又没有“金字牌急脚递”驿林,用朱漆木牌刻上金字,日行五百里,只有在军事上待别紧急重要的关头才准使用,而且要由皇帝亲自签发命令,否则,即使枢密院也无权签署。南宋初年,好相秦桧陷害岳飞,就是在收复失地在望的紧要关头;怂恿宋高宗赵构接连发布了十二道金牌,把岳飞从抗金前线急…  相似文献   

10.
汉代更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界对汉代更赋的认识颇多分歧,影响较大的有“月为更卒”代役钱说,“三日戍边”代役钱说,“月为更卒”和“三日戍边”代没钱统称说。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认为更赋的性质是固定征收的赋税,而不是代役钱。“月为更卒”的代役钱是当直者直接把钱交给受雇者,而不交给政府,不可能成为更赋。更赋实为封建政府以“三日戍边”的名义征收的一项赋税。征收更赋是汉代戍边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其征收时间当是从汉文帝十三年以后开始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秦时服役者傅籍的标准,有以年龄为标准和以身高为标准的歧见,张家山汉墓竹简的出土,可以确证傅籍者以年龄为标准;至于西汉前期,一般庶民的傅年标准是多少岁,《傅律》并无明确记载,我以为仍以十五岁为傅年标准,并在《二年律令》中找到了证据。  相似文献   

12.
英国工党政府在1999年承诺,到2010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达到50%。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然要扩大以贫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非传统学生的入学率。这样,各个大学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经费短缺的问题。为此,工党政府于1998年采取了“谁受益,谁承担成本”的原则,对高等教育的经费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助学金制度,引入了学费和贷学金制度。但是,改革并没有如工党所愿,反而给非传统学生的入学设置了障碍。  相似文献   

13.
北宋元祐役法与熙丰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元更化"时期,朝廷采取"差雇兼行"的役法措施,坚持了熙丰役法雇募衙前的做法,但对熙丰役法做了较大的变革,建置鼠尾都簿、减免免役钱和免役宽剩钱以及废除保正、保长代替耆长、户长服役的做法等,减轻了广大役户的负担。  相似文献   

14.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毋忧案记载西汉初年蛮夷男子毋忧因徭屯问题受到起诉并因乏军兴被腰斩。西汉初"徭"是不包括屯戍在内的狭义徭役,仅指劳役而言,屯戍是兵役。服兵役者统称为正卒,"一岁屯戍"即"一岁以为卫士","一岁力役"即"一岁而以为材官骑士";普通劳役者为更卒,其中践更指亲自服役,包括在本县服役与到外地服役两类,过更是出钱雇人代自己服役。如淳所言更三品"卒更"、"践更"、"过更"实际上只有两品——"践更"与"过更"。西汉初无爵士伍傅籍年龄为二十岁,二十三岁转入正卒,只至免老才能免于徭役和兵役。  相似文献   

15.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恶名昭著的暴君。但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也做出过重要贡献。他创立科举制,重视学校教育;进一步改革中央与地方官制,重订律令;继续推行均田制,改革赋役;致力于开拓西域,促进民族融合;繁荣文化艺术,为南北文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修凿南北大运河,流祚无穷。尤其是在大业六年前,隋炀帝可称为一位有为之君。只是由于其治国失策、繁役暴政而落了个身死国灭的可悲下场。  相似文献   

16.
北齐食干制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认为,北齐的"食干"是指私有化了的吏杂户向主人提供代役性的钱财绢帛,以作为官吏俸禄的补充.本文对此持有异议并从另一角度对干的身份、来源以及代役绢的输纳标准进行探讨.指出北朝时,干的身份并非吏杂户,而是一般的编户齐民,东魏到北齐,食干者所食的干是受政府敕准,由应付力役的编户所交纳的代役钱.干禄制的本质是高氏政权在削减了爵役制后采取的一种奖赏性手段,其目的在于笼络官吏,巩固自身统治.另外,干禄制的实施减轻了国家对均田户的人身束缚,促进了人口增长,且对隋唐"庸"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说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首先把劳动引入经济学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古典经济学家。然而,早期的古典经济学粗糙的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并没科学地回答:其一,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其二,劳动如何创造价值;其三,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具有二重性的观点出发,发现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回答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无法解决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8.
以塑造劳动观念、传递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端正劳动态度和培养劳动习惯等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其意蕴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就不仅要在正确教学设计原则的指导下,系统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而...  相似文献   

19.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国家提出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举措。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被再次提到大学教育的日程上,而新时代下高等教育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对劳动教育重新认识尚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分析新时代下大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劳动教育体系,更好肩负起人才培养新使命与新挑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赋役制度是研究中国经济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宋代的赋役制度更是经历了中唐以后的重大调整,赋税和差役的成为国家机器运作的主要动力。赋税和差役在国家、地方权势和小农三者间的均衡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江南东路的赋役博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赋役均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