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新婚,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热烈隆重的新婚庆典仪式上,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都会用各种各样的吉祥语祝贺新婚夫妇,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婚俗。可以说贺婚习俗源远流长,远在《诗经》时代,在婚礼上唱赞歌就成为一种礼俗,从《诗经》中众多的贺婚诗中可以窥视贺婚习俗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新婚,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热烈隆重的新婚庆典仪式上,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都会用各种各样的吉祥语祝贺新婚夫妇,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婚俗。可以说贺婚习俗源远流长,远在《诗经》时代,在婚礼上唱赞歌就成为一种礼俗,从《诗经》中众多的贺婚诗中可以窥视贺婚习俗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论"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代是宗法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婚。聘婚是周人的合法婚姻。这在《诗经》和《礼记》中均有反映和记载。但是,在以聘婚为主要形式的婚姻中,同时又并存着“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的无媒婚。对这一婚姻现象,古今论者多语焉不详。本文拟从当时为政者无奈中的权宜之计、“令会男女”的文化背景和增殖人口的现实需求等方面加以考察,可能会求得个中三昧。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所见之婚制与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乐歌总集,而且是一座丰富的民俗宝库。特别是《国风》中的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与民俗事象,“即使没有别的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拉法格语)。其中反映婚姻礼俗的作品,展示出婚姻习俗发展历史的痕迹,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试就《诗经》中所见的婚制与婚俗作一综述,并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古今文史典籍对《诗经》中反映对偶婚的诗篇予以研究,得出《诗经》时代有男女无媒结合、入赘之婚、男女结合后可自由离散的现象,即是上古对偶婚遗存形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诗经》中所收诗篇的涉及漫长的时代、广阔的地域以及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因此才使《诗经》中体现出婚姻习俗的多元化。其中,自然会有对偶婚的残余形态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诗经》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其中的婚恋诗更是多角度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婚恋风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婚所反映的只是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期待,所突出的也只是伦理和政治的意义;非礼仪的“婚会”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显示出周人对增加人口的强烈渴求;媵嫁婚是多婚或群婚制的残余形态,它的实行是周代现实政治的需要。此外,自由恋爱和抢婚习俗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反映出周礼对原始婚恋风俗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二、嫁娶的婚俗比较 中国传统的嫁娶礼仪一般要有六个程序,即所谓“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见《礼记·婚义》)。这种礼仪不仅是贵族男女嫁娶的繁复礼节,就是普通的黎民百姓也不乏这套陋规习俗。这在《诗经·卫风·氓》里已见端倪,基本具备了。现阐述如下: “纳采”,是指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男家要送雁作为见面礼,称为“纳采”。《氓》里女主人公所说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显然在《诗经》时代已有男家请人向女家提亲的习俗,否则会耽误婚期。方玉润说:“‘子无良媒’者,是其初亦未尝不欲守礼以待媒。乃情  相似文献   

8.
人类婚姻制度、习俗很早就在民间歌谣中有所反映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就《诗经》而言,就有三分之二的诗篇是反映婚姻问题的。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当时婚俗的一个侧面以及婚姻制度,同时也展示了婚姻制度发展历史痕迹。试从内婚制、先从妇居制、媵婚制、收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诗经时代实行的是贵族和平民双轨并行的婚制。长期以来,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所谓“圆珠圭璧”的民间婚恋诗,而对贵族阶层特别是贵族妇女的生活关注不多。文中对《诗经》中出现的贵妇形象依次从少女、新娘、妻子、母亲四个阶段来叙写,以追溯诗经时代贵妇的人生轨迹及其真实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从媵婚化的角度解读《诗经》中与媵婚有涉的六首诗,并通过分析周代媵婚制和媵婚化,探求促成媵嫁诗产生的诸种化观念。  相似文献   

11.
《诗经》、《尚书》所载与周人青铜器铭文表明,周之先人死后魂灵在天上,称魂灵曰“严”,魂灵升天曰“登”或“登天”。与殷人正好相反。何以如此呢?原来周人出自西戎姬姓族姓,故保留有西戎习俗文化,而西戎习俗是实行火葬的。义渠戎之葬俗表明“严”、“登”当是出自戎语。据现在资料推测,周人废弃火葬、实行土葬当是在太王古公直父迁周以后。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其产生时代的风貌。《诗经·国风》诗中的怀“归”一方面指女子怀春思嫁,另一方面指出嫁女子思归娘家。通过《诗经·国风》中反映女子怀“归”情思,可以探知《诗经》时期已进入了以礼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分析《诗经·国风》中的女子怀“归”情思,不仅有助于了解《诗经》时期的婚恋习俗和礼法要求,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诗经》“发乎情,止乎礼”这一抒情特点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俗资料的记录启始于先秦时期 ,许多古籍中都记录下了大量的民俗资料 ,其中较重要的有《易经》、《山海经》、《穆天子传》、《诗经》等。诸子百家从各自的政治观点出发 ,对民俗也多有言说 ,孔子、荀子、老庄等的民俗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对“民俗”一词的认识也是较早的 ,相关的词语有“风气”、“民俗”、“习俗”、“民风”等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婚恋诗所占的篇幅颇丰,它们充分展现了先民们的婚约缔结过程:在《诗经》的时代,周礼所规定的婚姻“六礼”就已通行于贵族及平民阶层,但婚姻仪式又因社会阶级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周代主要的婚姻形式除以一夫一妻为标志的聘娶婚外,还有一夫多妻的媵妾婚、亡夫亲属收娶寡妇的收继婚和野合而婚;与此同时,《诗经》中又不乏弃妇诗,从这些诗篇出发可以分析先民婚姻的事实终结的部分原因,从而窥测整个周代婚姻形态的大端。  相似文献   

15.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今注家对它的解说多,分歧也多。或说是言情诗,或说是贺婚诗,或说是民间情歌,或说是教育诗,等等。我们认为《关雎》是举贤诗,是东周王室的乐歌,现存的《关雎》系脱简残篇。 《关雎》共二十句,《毛传》分为三章,首章四句,后二章各八句。郑玄分为五章,每章四句。金启华先生的《国风今译》分四章,首章四句,次章八句,后二章各四句。质言  相似文献   

16.
“东门”是《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地点名词,以“东门”为题的五首诗歌无一例外的都是爱情恋歌,考察这一系列“东门”意象的诗歌,可以窥见它们在《诗经》中表现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及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7.
邶、鄘、卫风中的婚恋诗是《诗经》婚恋诗的精华,它反映出那个时期先民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和习俗,文章结合有关卫地的史料记载和前贤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探讨了邶、鄘、卫风婚恋诗所反映出的婚俗:同姓不婚的习俗、投赠定情的习俗、婚前占卜的习俗、春秋冬举行婚礼的习俗、婚礼习俗、贵族女子的归宁礼俗和出游的习俗,从婚俗的角度对那个时期的婚恋文化做了一补充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访妻婚这种起源于日本母系氏族下的“一夫多妻”制婚姻习俗在日本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然而,正是这种源于以女性为主体地位的古老婚俗,随着日本社会父权制特征的日益明显,逐步为统治者所利用,并最终转变成以男性为主体,女性为客体的婚姻形态。本文正是通过对紫式部《源氏物语》的研究,论证了男权社会下访妻婚习俗的这一质变。  相似文献   

19.
尚子习俗是古代颇为流行的一种习俗,尤其在先秦时期,在科技落后的远古时代,生育现象不能为人们所理解阐释,于是求助于神明卜筮,形成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尚子习俗。《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学作品,上承远古,下及周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其内容涉及到许多有关的尚子习俗,留下许多直接反映人们尚子观念的诗。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的尚子心理、习尚,下面我想就其中具体篇目作一些分析。《诗经》中反映尚子习俗的诗篇很多,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我们主要来谈谈《螽斯》、《苯莒》、《桃天》、《椒聊》、《绵》。先说《螽斯》。  相似文献   

20.
《诗经》民歌能在房县千古流传,除了房县与尹吉甫的历史渊源以外,靠近周代文化中心的地理因素和房县人民自古好歌的的习俗也是重要原因.《诗经》民歌在房县流传地域广泛,形式多样.现在流传的《诗经》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后缀式”、“嵌入式”的形式创新也使其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意义相同式”是房县《诗经》民歌传承的一种特殊现象.《诗经》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文化意义对房县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