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喻和借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难分辨的,但有少数如“圆规”之类的修辞现象,究竟是属于借喻还是借代却存在着分歧。主要原因是借喻和“以特征代”的借代在形式上很相似,都具有代替另一人或事物的作用。就此,我想谈谈借喻和借代的区别,然后再分析“圆规”之类修辞现象的归属。 一、关于借喻和借代区别的判定规则 (一)借喻和借代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基础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似的关系,它们至少有一点极相似,或形状或色彩或性质,并且它们是本质不同的异类事物,因为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构成借代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关的关系。相关就是彼此关联之义。借代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安排有少量修辞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有些修辞方法容易弄混淆,需要注意区别。一、借喻和借代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从表面上看,它们都是用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而且本体都不出现。但两者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但由于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即本体事物不出现,借用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于是人们便容易将两者混淆。本文通过对借代和借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它们的区别所在,以达到正确认识、区分两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教研会上,一些同志为判断小学语文第七册《瀑布》一诗中出现的“白银”、“珍珠的屏”的修辞方法而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借喻,有的说是借代。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借代与借喻的区别何在,其区别有二: 第一,借喻是借与本体事物有某些相似点的事物来比喻本体事物,而借代则是借与本体事物有某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我班许多同学对修辞格中借代和借喻、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总搞不清,请您给予答复。敬礼! 安徽桐城师范吴永胜吴永胜同学: 借喻和借代都属于材料方面的修辞格。借代同借喻有相同点,都是用另外的事物直接代替本体事物;不同点是,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性质上相似点或相合点,如:  相似文献   

6.
在词的释义中,最容易混淆的是词的比喻义和借代义。比喻义和借代义都是词的引申义。分别是通过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而产生的。因此,要搞清比喻义和借代义的区别,首先要搞清比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在形式上有相同的地方,这就是它们隐去了本来所要叙述的事物,而用另一个事物来代替它,但是这两种替代的根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两种修辞方法所赖以成立的客观基础是不同的。借喻的基础是“相似”而不是相关;借代的基础是“相关”而不是相似。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主要标准。借喻的特点是“以甲喻乙”,借代的特点是“以甲代乙”。借喻一般都能还原为明喻的形式,而借代则不能。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这里的“圆规”代替了“豆腐西施”杨二嫂,于是有人便认为这是借代。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借喻而不是借代。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如何准确地辨识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 借喻和借代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一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所以人们很容易将这二者混淆,以致“喻”、“代”不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借喻和借代  相似文献   

8.
比较法是一种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常常被采用。这里就技校《语文》教材,从语法、修辞、写作知识以及个别难于区别的内容,阐述一下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借喻和借代的比较。 在修辞教学中,由于借喻和借代有些相似,判断起来不好把握。如果抓住借喻、借代两者的本质差异,这一难点即可迎刃而解。一般说来,借代、借喻的差别有三:1.借代是利用事物的相关性,例如,红领巾在做广播操。借喻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例如,敌人在大筑乌龟壳。红领巾和少先队员是相关联的人和物,而碉堡与乌  相似文献   

9.
怎样区别借喻和借代淮南矿务局二中刘力维中学生为港附和借代常常分辨不清。那么怎样区别借喻和借代呢?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去鉴别:一、看他们构成的基础是相似还是相关。借喻是比喻,对所说的事物运描写作用,虽然本体和顾体国正自然不同的事物,但自相似性,即阎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静先生主张借喻借代合并,借喻并为借代的一个小类,称作“喻代”。“借喻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符合借代的特点,不应该算比喻的一种,而应该划归借代”;“明喻、暗喻跟借代的界限很清楚,但借喻跟借代有什么区别,就很难分清了”,这是张先生主张借喻借代合并的两点理由。我们认为:借喻和借代在形式上很相象,但内容不尽相同。借喻跟借代都有甲(本体)和乙(喻体或借体)两部分,且都是以乙代甲,乙出现而甲不出现。但是,借喻甲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但因为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本文通过对借代和借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它们的区别所在,以达到正确认识、区分两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张迎春  孙文东 《语文知识》2002,(2):45-45,19
《语文知识》(2001.3)发表了张先保老师的《巧辨借代和借喻》。文章首先抽象地谈了一下借代和借喻的区别,然后教给学生一种“简易的辨别方法”,即“看一个句子是借代还是借喻,可以看本体和‘借体’之间能否用‘像’连接,如果能用‘像’连接就是借喻,否则是借代”。文章还举了一连串的例子证明其辨别方法的实用性。然而,笔者认为“巧辨”存在着局限性,应谨防“误区”。本体同借体之间能用“像”连接的并非都是借喻。二者之间能否和“像”连接,这仅仅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表面现象,  相似文献   

13.
借喻借代都是有本体的,不能用有无本体来区别它们;代体是不是本体特征,只关系到借代的内部分类,与借喻无关。  相似文献   

14.
借喻与借代的不同朱瑛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这两种修辞格容易混淆,难于辨别,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其实,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两者构成的基础不同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两种事物的“相似性”,借喻中...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把借喻和借代搞混淆,因此,有必要将两者加以区别,以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首先,我们应弄清它们具有的各自的意义。借喻是直接把比喻事物借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本体与喻词都不出现。例如: (1)(猫)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猫》) (2)我朝前紧走几步,想捧起这清凉的河水痛痛  相似文献   

16.
借喻和借代都没出现本体,区别它们有一定难度。人的绰号,能帮助我们辨识它们。 《水浒传》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都有绰号。例如: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第二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第二十七回)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第四十二回) 九纹龙是史进的绰号,这是借代,还是借喻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史进是个人,九纹龙是种物,它们之间没有可以作比喻的相似点,不能说史进像九纹龙,而九纹龙是纹在史进身上的图案,只是和史进有一定的关系,利用这一关系缎带史进换个叫法。显然,这不是借喻,而是借代。  相似文献   

17.
“换名”说的不准确及其对辨别借代与借喻的误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名”说是一种影响很大的说法。但“换名”对借代不具有包容性,对借喻不具有排他性。在区别借代与借喻的问题上,“换名”说产生了误导作用,是借代与借喻区别问题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借代和借喻的区别谈得很多,有的很有理论深度,但不如教给学生一种简易的辨别方法更实用些。我们知道,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某事的名称,而借用与它们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一个比喻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即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代侧重相关性,侧重“代”,有人称  相似文献   

19.
借代和借喻是修辞学中两种较为难辨的修辞法。下面选用一些典型的例子同大家探讨。要区别这两种关系,必须先分析它们各自的表现方式:借代,舍去事物的本体名称,借用另外事物代替本体事物,把本体事物改换说法。这就是借代。例: ①李大个子不在家,刘德立媳妇代他挑了一个灰不溜的白骟马,拴到他的马圈里。 (周立波:《分马》) ②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鲁迅:《阿Q正传》) 上面例①“李大个子”是借用人的特征;例②“银的和铜的”指的是银元和铜板。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不说出本体,只直接把做比喻的事物(喻体)借过来代替本体。例如。③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 ④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 上面例③的“厚障壁”是比喻“我”和闰土间产生的隔阂。例④的“阎罗”比喻反动派的头子  相似文献   

20.
比喻、比拟和借代是人们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语文的基本常识。但是笔者在最近研发的校本课程《妙语趣事话修辞》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们极容易将比喻和比拟混为一谈,也难以准确区别借喻和借代。为此,笔者将在本文中对比喻和比拟、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