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再读祥林嫂的悲剧性□玉门石油管理局第一中学张保太“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中国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根深蒂固的统治”(《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106页)。这段文...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祝福》,以饱含同情的笔墨,描写了主人公祥林嫂极其不幸的命运遭际,生动有力地控诉了社会制度的罪恶。为塑造好祥林嫂的形象,令人信服地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鲁迅先生着力描绘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着力勾画了“我”、“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柳妈”等众多人物,这些人,或见证、或制造、或参与、或催生了祥林嫂的悲剧。在这些人中,卫老婆子是一个特别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鲁迅名作《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内涵,进行文化心理的解读,着重说明儒释道三者所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积演为民族文化心理,是促使祥林嫂在极度恐惧中走向死亡的悲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4.
高明 《语文天地》2011,(4):13-14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也是各地高中教科书的必选篇目,文中主角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根源更是众说纷纭。本文作者尝试结合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的观点重新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成功的女人,而我想说,一个悲剧女人的背后常常是因为有一个造成她悲剧的男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很多:刘兰芝、杜十娘、祥林嫂、窦娥……其悲剧均催人泪下,其悲剧原因干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她们背后都有一个造成她们悲剧的男人。笔者仅以焦仲卿为例,探究一下刘兰芝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1、突出悲剧美质。以“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教学主线,真正把《祝福》作为悲剧来教。悲剧,只有悲剧人物的价值表现得越充分,悲剧人物的毁灭给人的痛感才越强烈,欣赏的认识和情感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肯定和再生,悲剧产生的社会意义才更大。悲剧教学的要义就在于把这一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和悲剧人物一起欢欣,一起痛苦,在痛苦中思考,在痛苦中奋发,在痛苦中升华。因此,《祝福》教学的中心就在于揭示祥林嫂的“价值”和“毁灭”的根源。探寻“价值”,经过二个阶段:感悟价值——祥林嫂的健康、能干、勤劳、善良而又坚强。突出其作为一个劳动妇女的价值;深化价值——封建势力对祥林嫂的不公待遇,祥林嫂对不平命运的强烈反抗。探寻“毁灭”,重在突出其“无主名”、“无意识”,似乎没有人存心要害她.要她死,但似乎每个人都在她的“死”上出了一把力。从而使学生深悟其悲剧的悖反性,使祥林嫂悲剧的美质不言而自明、无言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祝福》的主题是反封建,我们从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营构特点上,从祥林嫂、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和四婶等这个形象体系中人物的特定关系的把握上,就可以看出,代表全部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四大枷索,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极其不幸命运的悲剧性审美观照,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和实现妇女解放的途径及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丈夫死了以后,祥林嫂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  相似文献   

11.
窦娥和祥林嫂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两个妇女形象,她们身世地位相似,都是悲剧命运,黑暗的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封建礼教,剥夺了她们生存的权利。关汉卿怀着激愤之情,将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政权,鲁迅以悲悯之心,借祥林嫂的不幸,广泛而深入地挖掘了广大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独立,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进行深沉韧性的战斗。  相似文献   

12.
<正>《祝福》是鲁迅经典名篇,对于文中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学界历来看法不一。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该文时,往往依据教参所载,认定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在于"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即传统意义上的"四大绳索"。对此,笔者以为此种结论有待商榷。一、烙上劣根性的鲁镇社会:冷漠、麻木鲁镇社会,处处笼罩着层层的阴影——冷漠、麻木。现以鲁镇闲人们、鲁四老爷、四婶为例,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吴芳 《时代教育》2015,(4):140-141
本文主要联系悲剧的含义阐述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从社会、文化、个人三个方面来探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分析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祝福》作为经典篇目,选入中学课本已经将近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祝福》中人物、主题等基本要素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解读。在现行的教参中,编写者给我们的教学提示大多集中于主人公祥林嫂形象的分析和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上,教师和学生的关注视野也大多集中于这些方面,而对于小说中重要人物“我”则分析很少,  相似文献   

15.
再现鲁迅笔下祥林嫂、单四嫂子、爱姑、子君四位旧中国女性的悲剧命运,以此为基础,对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制度对旧中国女性的残酷迫害;进而揭示鲁迅对旧中国女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泽南  朱靖 《江西教育》2002,(23):28-28
文道统一,寓德育于讲读教学之中。讲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诸如作者和背景简介、词语辨析、情节和结构剖析,人物分析、主题归纳、写作技巧赏析……都可以渗透德育。“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叶圣陶语)在讲读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情境中去,让他们在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之中,感觉到“亲”,因而与作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教《祝福》,可抓住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特别是眼神的变化,来分析其心灵的重创,再剖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封建礼教的罪恶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借助作品的艺术形象来揭…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五四”时期最早关注农村妇女命运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祝福》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农村劳动妇女典型——祥林嫂。祥林嫂是辛亥革命后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噬。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通过对《祝福》中祥林嫂变化的分析来表现社会的黑暗,探究出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及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祥林嫂的悲剧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祥林嫂代表了受剥削、愚昧、善良勤劳,虽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已有所挣扎,最终仍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个生活在封建宗法社会低层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宗法礼教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其自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文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祥林嫂的悲剧进行分析,试图展现特定文化语境下中国女性的历史命运,及整个社会群体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祥林嫂的悲剧是风俗悲剧。野蛮时期留下的祭俗,氏族社会遗留的婚俗,封建社会的礼教,使构成了当时鲁镇风俗。婚俗使祥林嫂守寡、失子、失贞,成为所谓“败坏风俗”的人,最后以悲剧告终。小说似给我们提出这样的命题:妇女要彻底解放具有独立的人格;就必须彻底铲除旧有的顽固的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