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焱 《记者摇篮》2009,(3):44-44
在中国国内的几乎所有电视台里,有关这种“脱口秀”节目都是由新闻评论部门或者社教部门来制作。与国外不同的是,许多电视谈话节目是由娱乐公司来制作的?但是,“脱口秀”到底是新闻评论节目,还是娱乐节目?笔者认为,“脱口秀”节目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新闻评论节目,另一种是娱乐类节目。两者在性质和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谭天 《声屏世界》2005,(4):55-56
时下中国电视,凤凰卫视最火.“凤凰现象”、“明星机制”、“打造品牌”等赞美之词充斥各种报道和评论,甚至在我们的学术讨论中也不乏溢美之辞.其中对凤凰卫视的低成本谈话节目更是推崇备至。笔认为凤凰卫视的成功是不用置疑的,它的谈话节目直接投资几乎为零.它的电视评论节目《时事开讲》竞然在午夜时分创下广告新高……令许多内地电视人称羡不已。许多电视台纷纷仿效,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构成节目的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叙述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电视新闻评论相对报纸新闻评论更具有优势条件,它可以运用更形象的符号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传播方式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主体是主持人和嘉宾,而最佳的传播渠道就是通过谈话来表达观点。为了克服以往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严肃、呆板和生硬的节目形式,很多电视新闻节目采取聊天和谈话的形式来进行,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就是通过共同探讨和讨论问题,来营造出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场",从而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笔者通过对《锵锵三人行》这一档时事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案例分析,并结合人际传播的理论,来探究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以及谈话场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立台的今天,许多电视台都在不断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把对新闻信息综合性深度加工的评论节目打造成为全台收视的重点平台,在大兴评论节目的风潮下,出现了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述评节目,“新闻调查”式的深度报道节目以及“实话实说”式谈话节目,以此作为体现电视台节目质量和社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与报纸、广播相比,电视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媒体的话,那么电视评论节目的历史就更是最近几年的事了.所以,河北电视台的第一个新闻评论节目<新闻广角>在1998年诞生之后,就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和把握上,还是在如何用电视化的手段来制作电视评论节目上,一直都是在探索中前进.  相似文献   

6.
谈话节目是目前电视节目除了新闻、电视剧、综艺之外的另一个主要样式。自1996年《实话实说》走红之后,短短几年,谈话节目便风靡大江南北,受到国内几乎所有电视台的追捧。2002年,甚至被业内人士称为电视“谈话季”,各类谈话节目将近180个。一时间,荧屏上“说客”无数。  相似文献   

7.
电视谈话评论节目是以电视谈话的形式播出的,以主持人主持,由特邀嘉宾和现场观众直接参与,就某一新闻事件或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平等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一种评论节目形式.这类节目形式因其建立的公共的话语平台而深受电视受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主要以主持人的语言表述为进行形式的节目,在电视谈话节目里,主持人是“幕后”制片人、策划人、编导等所有人员的创意的实践者,是这个创作集体的总代表。作为谈话现场的组织者,主持人是话语的引导者、控制者,是参与谈话观众的倾诉对象,主持人又是谈话节目风格、节目个性的塑造者,是节目的总代表和“代言人”。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言语表现对电视谈话节目的进程、节奏、内容、风格乃至节目的整体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与运用可以决定着一档电视谈话节目的成败。一、口语化电视谈话节目将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评论已经成为评论领域一个相对独立的评论分支。如何遵循新闻评论的一般规律,又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特殊优势,应该成为电视新闻评论工作者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要选择适合电视表现的主题 好的选题,是节目成功的一半。电视新闻评论姓“评”,“评什么”的问题便首当其冲,因为并非所有的题材都适合用电视来表现。换句话说,电视新闻评论要  相似文献   

10.
“谈话”是人类最普通的信息传播及交流方式,当“谈话”以节目的样式重现在电视屏幕上,在公共注视空间呈现新闻背后的新闻、个人的生存状态,这就是电视给“谈话”赋予的新的含义。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由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  相似文献   

11.
周吉士 《视听界》2002,(5):24-25
近两年来中国内地荧屏上谈话节目如潮如涌,几乎每一个电视台都办起了谈话节目,内容有新闻评述类、情感生活类、法制教育类、科技知识类等等,几乎是人间万象无所不能拿来入“戏”。现在电视媒体为什么热衷于办谈话节目呢?一则是为了赶潮流;丰富自己的节目品种,二则认为做谈话节目比起新闻节目或综艺节目来要显得省事、省钱,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12.
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已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并成为一种影响相当广泛的节目样式,国内最早的电视谈话节目大家普遍认为是《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 之后,这种面对面的访谈形式开始大量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台的自办栏目和一些大型的电视系列节目中,《实话实说》、《面对面》、《对话》、《艺术人生》、《新闻会客室》、《名将之约》、《讲述》、《让世界了解你》、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阳光卫视的《杨澜工作室》等深受观众欢迎的以谈话为主的电视栏目。电视谈话的节目样式,除了面对面的交谈,还有新闻短片穿插其间,场外热线电话,有的还加入了娱乐元素,如《实话实说》的现场乐队等等,节目的样式越来越丰富。如何制作出被受众认可、接受和喜爱的电视谈话节目,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的。  相似文献   

13.
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浙江电视台《新闻纪事》、山西电视台《记者新观察》等一系列追踪社会热点、展开新闻背景、阐释事件因果的深度报道专栏的相继开设,电视评论这一全新的节目样式在国内电视界雏型初成,中国的电视新闻开始了干预生活、引导舆论的崭新之旅。从1993年到1996年,中央电视台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先后推出了三档新闻评论性节目:《焦点时刻》、《焦点访谈》和优新闻调查》,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称之为“加强新闻评论的三大步”。这无疑是中国电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三大…  相似文献   

14.
徐宏睿 《新闻传播》2009,(7):75-75,77
日前,一篇“痛批”国内电视谈话类节目已走入发展瓶颈的文章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其中不无调侃地将现今知名的谈话节目进行了“联姻”——“嘉宾说的无非还是那些重复过八百遍的话。假如把这些话录下来,配上钢琴伴奏就是《艺术人生》,加点VCR和画外音就是《鲁豫有约》,而撒上点油盐酱醋再配上一个话痨主持人,就成了《咏乐会》”。网友评论虽然尖刻,话语中却尽显出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关注与期待。其实.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节目形态.在中国的发展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从昔日强劲的“谈话风”抢滩登陆到如今内容雷同颇有“炒冷饭”之嫌.现实的发展问题要求电视谈话节目必须沉寂下来,  相似文献   

15.
李琦 《视听界》2005,(1):18-19
新闻评论历来被称为媒介的旗帜和灵魂。电视评论在电视媒体中也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它既代表媒介的立场、态度、观点和声音,也代表公众的态度和声音。“没有评论的报纸是哑巴报纸”,同样,没有评论的电视是哑巴电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办得好坏与否是衡量一家电视台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方兴未艾的节目形态,只有认真研究其社会功能,方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效用。本文主要以《大写真》节目为例来探讨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朱羽君  殷乐 《现代传播》2001,(5):130-134
电视评论节目是运用电视手段,以声画一体的电视语言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社会问题发表意见、进行分析和评述的一种节目形态. 在电视媒介的节目形态的构成中,电视评论节目占据着一个不可或缺的独有位置。1949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规定:“民主社会中的大众传播业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通过对当天关系到公众事务的新闻和观点的传播,来形成公共舆论。”世界各国的电视台都将评论节目安排在黄金时间,并以相对固定的名牌评论节目建立起电视台、网的声誉和权威。 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个评论节目《观察与思考》在…  相似文献   

17.
有心的观众会发现,近两年来中国内地荧屏上,谈话节目如潮如涌,几乎每一个电视台都办起了谈话节目,无论你什么时候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有人在谈话,内容有新闻评述类、情感生活类、法制教育类、科技知识类等等,几乎是人间万象无所不能拿来入“戏”。现在电视媒体为什么热衷于办谈话节目呢?一则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节目品种,是传媒竞争的潮流所趋;二则认为做谈话节目比起新闻节目或综艺节目来要显得省事、省钱,操作  相似文献   

18.
目前,“读报”已成为许多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新亮点。大大小小的读报节目充斥着银屏。报纸与电视的这次“牵手”,极大地弥补了电视在新闻评论方面的欠缺。长期以来,报纸以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而见长,而电视则以形象直观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9.
张丽 《记者摇篮》2010,(3):73-74
电视谈话节目是以你访我谈、你谈我听、相互弥补、相互补充、以言说形式出现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由于它不局限于某种话题或专业,所以在很多栏目中都有谈话节目的身影。又由于谈话类节目涉猎广泛,制作成本低廉,制作过程也不复杂,因而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电视台都开办了电视谈话节目。  相似文献   

20.
孙慧 《新闻实践》2014,(6):99-100
一、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与现状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评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4年《焦点访谈》的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走向成熟。目前电视评论节目形式多样,有电视述评结合型,如《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深一度》;谈话类评论型,如《郎眼财经》、《锵锵三人行》、《今日谈》;主持人评论型,如《新闻周刊》、《有报天天读》、《新闻深呼吸》等多种形式。这些评论节目各具特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它们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也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