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其唱腔、表演、伴奏、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其他剧种,经过历史的打磨造就了现今黄梅戏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时代潮流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人们普遍忽略了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电影在继续发扬黄梅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黄梅戏与各种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因此,不妨从黄梅戏电影去看黄梅戏近些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梅戏博物馆APP以用户的情感和交互体验为根基,将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和再芬黄梅戏剧院结合起来,用户通过APP感受和回味黄梅戏的韵味以及其中积淀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实现博物馆与用户的交流,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认知度,提升大众对黄梅戏的欣赏水平,为互联网时代下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可以对博物馆形象宣传推广、展览方式和信息传播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3.
针对黄梅戏每况愈下的生存状况,分析黄梅戏日见衰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传承、振兴、发展黄梅戏的观点:牢固树立黄梅戏文化生态系统的大黄梅理念,以黄梅戏教育教学为基础,以黄梅戏研究为动力,以黄梅戏文化产业为平台,构建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4.
夏玢 《池州师专学报》2008,22(2):108-110
本文纵观黄梅戏发展历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提出了黄梅戏文化传承的思路,即维护相对原生态的文化发展环境、强化群众在文化保护中的核心主体地位、发挥黄梅戏文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梅戏专业剧团作为划分黄梅戏文化区的依据,分析了1952年、1984年和2005年三个时点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情况:黄梅戏文化区核心区恒定不变,边缘区先“扩展”后“萎缩”。其原因与文化根植、空间因素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黄梅戏艺术改革转型,使黄梅戏理论研究、文化生态、传播形式呈现新特点,涌现出很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作品。理论研究聚焦戏曲本位,关注传承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的黄梅戏传播生态。黄梅戏创作、表演在继承中创新,黄梅戏传播形态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9,(3):57-60
黄梅戏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有很多元素可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素材。以黄梅戏的文化元素作为创意之源,通过元素提取、形态的抽象概括、文化寓意的赋予等方式对其进行设计、研究,继而开发黄梅戏戏曲文创产品,对于传播黄梅戏戏曲文化,大力推行黄梅戏戏曲文创产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亦对黄梅戏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长廊中最为优秀的艺术瑰宝,而黄梅戏最为地方代表性剧种,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地方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推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黄梅戏表演专业是当前我国培育优秀黄梅戏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不断探究黄梅戏这一剧种本身的形体训练教学,对于实现黄梅戏本身的丰富式发展、扎实推进黄梅戏协调感提升,培育更多的基本功过硬、功底扎实的黄梅戏优秀演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鄂东即湖北省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黄冈市、黄石市及鄂州市。黄梅戏作为鄂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与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也丰富着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该地黄梅戏历史悠久,在来源、声腔、表演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其内容与鄂东地区的民俗联系密切。在《四川戏剧》期刊2022年第1期《戏曲评论》栏目下,有学者对鄂东地方戏声腔的差异展开探究,结合鄂东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分析黄梅戏的调式、音阶与旋律特点。参考上述文章的观点,本文结合鄂东地区黄梅戏的具体剧目,就鄂东地区黄梅戏的文化特点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安庆是黄梅戏艺术的发源地,也是黄梅戏艺术文化的最大市场所在地。新形势下,推动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引领黄梅戏剧种走出安庆、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本文将对黄梅戏艺术与安庆旅游业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提出加快黄梅戏艺术与安庆旅游业融合的途径,为安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活力。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间黄梅戏班社是发展传承黄梅戏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2008年11月到2009年3月,调查小组一行三人对安庆地区相关民间黄梅戏班社构成、数量分布、演出市场、场所、季节、请戏事由、班社收入、运营模式、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民间黄梅戏班社的生存状况,揭示了其内在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代表,从古至今都发挥着难以替代和积极的作用,而其中黄梅戏从地方戏剧发展成为被全国人民熟知的戏剧,其代表作《天仙配》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分析黄梅戏的发展现状,结合《天仙配》的改编,传承与发展,对黄梅戏未来的发展构思进行具体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3.
何骏  钱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2,(32):157-159
黄梅戏是皖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以安庆地方方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受到了广泛欢迎。黄梅戏艺术具有完美绚丽的外在形式、丰富深厚的内在意蕴和文化内涵,广泛开展黄梅戏艺术教育对于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美育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的语言改革与坚守是其存续路径选择中的核心问题,它需要动态发展观及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思考。动态发展观表明:黄梅戏既产生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又需要存续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黄梅戏存续路径选择上坚守与创新的两手也因此都不宜松弛。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审思则表明:黄梅戏社群可以视为地方戏言语社区,在存续路径选择问题上既不能一味坚持方言表演而失去社区内外人口,也不能一味追求改革而失去社区的内部一致性和黄梅戏自身的个性。改革创新和坚守黄梅戏特色两者兼顾才是黄梅戏存续的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15.
黄梅戏艺术孕育、成熟于安徽安庆地区。黄梅戏舞台道白、唱词及声腔与安庆方言水乳交融。无论是音乐行腔的节奏掌控、唱词道白的合辙押韵,还是剧种个性、地域文化的呈现,黄梅戏无一处不受到安庆方言的浸染和渗透。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不但不能淡化安庆方言因素,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方言特色,同时还应将安庆方言作为黄梅戏的语言生态加以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黄梅戏VR数字博物馆,以安庆市黄梅戏博物馆为原型。首先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建立3D博物馆模型,然后采用Unity交互开发技术实现场景漫游、浏览互动和交互游戏,最后使用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技术实现沉浸式虚拟漫游。用户通过虚拟现实体验打破空间限制,身临其境感受黄梅戏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人们对黄梅戏的认知度,为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黄梅戏是地方文化的典型,其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是故安徽省和安庆市把发展黄梅戏作为发展本地经济的一个战略,为此举办了黄梅戏艺术节,其对当地经济的关系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成功可以作为地方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研究文献的产出波动性较大,但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所属期刊变动性较大且尚未形成核心区期刊群;在研究方向上,黄梅戏音乐与表演、剧目、文化发展与传承、产业化发展等研究是黄梅戏研究当前的主要研究主题。同时,黄梅戏研究与发展还需要在人才培养、传播方式和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改革性举措以适应并促进未来黄梅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翻译学派强调翻译研究应置于文化交流的大语境中。传统的黄梅戏英译过多地专注于语言层次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忽视了文化层面的译本选择。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为视角,提出黄梅戏英译研究与实践应充分考量源文化输出需求与目的语文化接受度,整合多元化的翻译人才和推介途径,才能更好地促进黄梅戏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20.
黄梅戏是地域文化色彩浓郁的中华戏曲艺术瑰宝。坐落在黄梅戏故乡的安庆师范学院,以黄梅戏艺术教育作为探索、创新和实践对象,将"特色兴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专业培养与弘扬振兴相结合、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为地方高校利用本地资源开展艺术教育、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