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洋 《记者摇篮》2007,(6):70-71
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工具对新近社会现象阐发思想、观点或主张的文章。电视新闻评论就是通过电视这一媒介,运用电视手段对新近社会现象阐发思想、观点或主张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  相似文献   

2.
谢婷 《报刊之友》2013,(9):45-46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网络上、电视上各种关于莫言的报道扑面而来,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近两个月以来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解读分析大众媒介的新闻框架报道对文学生活建构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大众媒介在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件报道中,报道内容娱乐化,大量对“消费莫言”进行渲染和报道。媒介在报道以莫言为实例的新闻中,应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评论是解读新闻的重要手段.解读新闻就是把新闻事实的内涵解读出来,关键在于揭示新闻事实的底蕴,洞悉事物本质.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现实生活中的媒介逐渐由专业媒介、大众媒介、地域媒介发展为业余媒介、个人媒介和全球媒介.加之技术手段的变化与前进,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网络“草根”业余评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明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被称为新闻传播的灵魂和旗帜,在新闻传播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评论是通过媒介传播的观念信息,是一种社会产品,是社会话语的集中展现。  相似文献   

5.
以新闻评论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媒介评论在近些年得到了新的发展,其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并表现出多种跨媒介评论形态的融合,内容指向上题材更加广泛,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其传播效果也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分化,或如“润物无声”或如“黄钟大吕”,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媒介评论的这些新变化,对社会系统的反应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系统是否具有自觉、迅速、准确的应激性反应,对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正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要提高社会系统对于媒介评论的这种应激性,重点在于两方面的努力,一是社会管理系统中的机构建设,二是社会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电视新闻的传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媒介融合的定义出现改变,不再单纯的指新闻传播领域,而是逐渐面向大众,成为了信息社会发展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视新闻传播受众群体发生转变,增加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此,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调整行业标准,健全产业结构、新闻渠道多样化,朝着传播力度强大化、科技发展迅速化、传播途径复杂化三个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新闻评论是解读新闻的重要手段。解读新闻就是把新闻事实的内涵解读出来,关键在于揭示新闻事实的底蕴,洞悉事物本质。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现实生活中的媒介逐渐由专业媒介、大众媒介、地域媒介发展为业余媒介、个人媒介和全球媒介。加之技术手段的变化与前进,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网络"草根"业余评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刘祥平 《新闻窗》2011,(2):50-51
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新闻评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新闻评论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大众媒介上都得到蓬勃发展。为什么新闻评论在近年来会出现如此欣欣向荣的局面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是大众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的有效载体。实践证明,好的新闻评论往往是离大众最近的评论,它能够找准大众诉求、满足大众表达、争取大众认同、激发大众思考,只有如此,新闻评论才能有效提升它的影响力,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在我国历来被称为媒介的旗帜和灵魂。电视新闻评论在电视媒体中也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它既代表媒介的立场、态度、观点和声音,也代表公众的态度和声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愈发凸显其功用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电视新闻评论将会因其内在的社会品质和重要的社会功能而成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课程作为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独立思考、逻辑表达等能力的重要课程,在近几年的新闻教学及实践影响中逐渐式微。通过240份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学生访谈,结合新闻评论教学的实际经验,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评论特点、能力培养需求,试图探究新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的改变措施,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评论是什么?新闻评论是及时或适时针对变动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发表的宣传性、意见性等主体化信息,它承担着社会公众意见表达的重要功能。近年来,随着媒介间竞争的加剧,新闻评论越来越成为各类媒体表达自身观点和吸引受众注意的重要平台。新闻评论的特点使其具有区别于一般新闻写作体裁的特殊功能:之于媒介,采用新闻评论可以减少采访成本,提高竞争力;之于公众,新闻评论则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平衡话语权分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但是,这两个功能的内在矛盾致使新闻评论的第二个功能越来越偏离了本来的方向,由“平衡”走向“垄断”。  相似文献   

13.
苗巍 《记者摇篮》2010,(9):45-45,44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媒介传播样式,也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电视体育新闻评论是借助电视媒介声音、画面和文字整合的特点,运用声画一体、视听结合的多样性、综合性、共享性的多元电视媒介符号,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体育赛事、体育事件、体育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人和事进行判断、分析、评价,发表意见、阐释观点的一种电视媒介传播样式。  相似文献   

14.
殷秦 《网络传播》2008,(4):28-29
随着新闻网站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叫得响的评论栏目,比如,人民网“人民时评”、新华网“原创评论”、红网“红辣椒”评论等。网络目前的议论话题依然极为庞杂,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点非常集中,网民的价值取向有时也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因此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十分强大,已经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大众媒介,其影响力不可低估。今年“两会”期间,新闻跟帖、博客、评论等互动栏目都相当活跃。  相似文献   

15.
刘腾 《青年记者》2007,(3):118-119
关于新闻评论的地位和作用说法很多:评论是媒介的眼睛,评论是媒介的旗帜和灵魂,评论是媒介的生命。其实,评论就是一种见解主张,会显现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当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它所具有的新闻性、评论性、指导性和论争性,所发挥的本质作用、媒介作用和社会作用是其他新闻类型所不能代替的。它的作用不在复述新闻事实,而在揭示其间的本质属性,分析其发展的趋向,告诉群众将会怎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发挥传媒的作用.新闻评论作为表达观点的新闻体裁,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百年来受到党报的高度重视.党通过在各级机关报上发表评论,传递党的理论、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实现政治意图.百年来,传媒系统与政治系统、社会系统相互交流,促使党报新闻评论的表征与建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党报新闻评论的主导功能体现为"革命宣传的报刊武器""政治动员的话语建构""执政主张的言论阐释""真理探讨的言说回归""市场经济的舆论助推""政党观点的多维表达"等方面.党报新闻评论功能的嬗变充分表明,党报评论是党形塑媒介武器、提升政治稳定度、为党的政治活动提供强大媒介保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李琦 《视听界》2005,(1):18-19
新闻评论历来被称为媒介的旗帜和灵魂。电视评论在电视媒体中也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它既代表媒介的立场、态度、观点和声音,也代表公众的态度和声音。“没有评论的报纸是哑巴报纸”,同样,没有评论的电视是哑巴电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办得好坏与否是衡量一家电视台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方兴未艾的节目形态,只有认真研究其社会功能,方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效用。本文主要以《大写真》节目为例来探讨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媒介变革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各种媒介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二是不断涌现各种新的媒介,即媒介的融合与裂变。引起这一系列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创新。充分认识媒介变革的过程与规律具有重大意义,它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重大作用和影响,也将对现有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我们的社会顺利地进入信息时代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责,它通过大众媒介,对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和中肯的批评意见,乃至进行深刻揭露和抨击,对充分发扬民主,促进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有效的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范海诚 《今传媒》2011,(6):23-25
"媒介环境",也称"拟态环境"、"虚拟环境"、"信息环境",是处于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一个"中介物",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在现今社会,这种媒介拟态环境更多是由大众媒体建构起来的,了解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拟态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选择的要素这个角度来探讨媒介拟态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