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安宇 《新闻传播》2004,(8):47-47
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新闻精品,不外乎是新闻作品被评上哪一级“好新闻”。其实这种观念给我们多出精品、全面提高新闻质量带来很大误导——就“好新闻”而抓新闻,忽视一般性的新闻基础工作,这很容易将新闻工作引入狭隘的新闻功利的泥沼。  相似文献   

2.
地方新闻网站做好新闻,突出地方特色,必须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的特征,在内容上凸现本地化。根据浙江在线的实践.地方新闻网站要做好本地新闻.需坚持“四化”——外地新闻本地化;单一新闻互动化;普通新闻网络化;新闻时效分秒化。这是符合地方网络媒体实际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3.
张琴 《视听纵横》2005,(6):64-66
在日渐走红的省级民生电视新闻栏目中.地方台新闻如同一簇鲜活娇艳、多姿多彩的“山花”.尽管她大多扮演的是“替补”角色——在自采新闻量少时挺身而出.量多时隐身而退,却始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但能避免自采新闻在报道远距离突发新闻上时效滞后的弱点.还可弥补自采新闻报道区域相对集中的缺憾,更重要的是在民生新闻日益杂志化的今天.地方台新闻在数量上为节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像ZTV-6的民生新闻栏目《1818黄金眼》每天时长达60分钟.如果单靠自采新闻而没有地方台新闻,节目在数量上必将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新的新闻实践正在大规模地充实、改变着旧的新闻理论: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实际上.世界上大量虽未发生的事、物,却也拥有巨大的新闻价值,并且成为争相报道的新闻题材。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广播电视媒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纵观国内外的广电媒体,新闻节目往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了解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每天所发布的各种新闻。广电媒体发布新闻的手段是通过播音员播报新闻。构成广电媒体新闻类节目的元素很多,环节也不少,但是,最根本的还在于最后的出口——新闻播音。因此,广电新闻的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播音质量的好坏。  相似文献   

6.
刘少文 《新闻传播》2007,(11):28-29
“新闻是今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的新闻。”从这一意义上说,记者是一群活在历史事件中的人——他们常常既是目击者、见证人,又是参与者、构建者,同时还是前瞻者、预言家。  相似文献   

7.
在消息传播速度异常迅捷的今天,独家新闻及珍闻、奇闻、趣闻已在报纸版面上寥若辰星——即或有亦成为主流新闻的一种补充,大量的新闻是老百姓关心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8.
时统宇 《声屏世界》2002,(11):19-20
在2001年中国电视新闻奖的评选中金贵的一等奖出现了空缺——专题的一等奖只评出了两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我想结合这次评选,着重谈谈电视新闻专题最本质的特征——深刻和深度。什么是电视新闻专题?《中国电视论纲》中是这样表述的:“新闻专题是就某一新闻题材所作的深度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且有深度,是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充分报道。在时效上,它和消息最为接近,是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内容上它是消息类新闻简要报道的延伸、扩充,是较为详尽、全面的报道。”由此可见,本来意义上的新闻专题,强调深刻和…  相似文献   

9.
新闻摄影的导向功能许必华在新闻的多种功能中,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导向功能,为其要者。新闻摄影,新闻的品种之一,同其它品种一样,也具有导向功能,且有其自己的导向特点。这一特点,与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不同,它是以凝聚在画面上的典型形象、即典型...  相似文献   

10.
新闻有无数种分类。我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事件性新闻,一类是状态性新闻。事件性新闻包括:社会新闻——广义上的那种,也是最多的那种;时事新闻和人物新闻——人物新闻无非是小人物办出来的大事和有关大人物的大中小各种事,  相似文献   

11.
先做些蹩脚的比喻:在生活面前.新闻是摄像机.文学是五彩笔;新闻是事物的原生态,文学是事物的深加工;新闻是嘹亮的清唱,文学是浑厚的和弦……它们有着各自的状态和舞台。然而,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兼容你我,难以分割。诸如.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怎样超拔浪漫、想象丰富,其本质都与生活的影像叠印在一起——这与新闻相类:新闻中的美文,也绝不会简单粗糙地传递一个事件本身.而要尽力使文章圆润鲜亮——这与文学共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体裁的特征.相当程度上在“真实”与“艺术”的链条中携起手来。而所谓“新闻文学”正是主张在新闻创作中要充分利用文学手段,使之达到“真实”与“艺术”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2.
宋歆 《军事记者》2005,(6):49-50
新闻传播学研究“无学”亦或是“有学”,一直是个深深困扰我的问题。“新闻无学”简单地说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应用层面上,理论与现实脱节,甚至是完全滞后,对现实问题没有指导意义;二是在理论层面上,没有自身的逻辑结构。所谓的理论不过是对现实现象的解释。后来,我在新闻实践中与许多同行接触,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新闻传播学也是持这一看法的。有学干脆将当前的新闻传播学称之为“黑板新闻学”。这就使得我在很长时间里都心怀困惑——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学?  相似文献   

13.
常读报,新闻一般都是字顺意顺,但有时也会被某些新闻难住,感到在理义上有点违背逻辑。 比如7月11日上海某报上刊登一稿,题为《教育部称严查高考舞弊案——郴州作弊考生可能重考》。从此则新闻的正副题上感到有一点逻辑不顺,既然是考生作弊,按常理当然应重考,甚至可取消考生资格。现在来了个“可能重考”,这种口气与处理方法是否有点让人难以理解呢? 另外一则也是有关这次高考的新闻,消息来源于一家电视台,刊发在7月11日上海某报上,题为《高考语文卷发现两处错——据称不影响考生成绩》,文中援引有关人士的话说:“上述…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新闻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制作与传播方式,极大地满足了网民对新闻的多方面需求。另一方面,真实性——这个对包括网络新闻在内的所有新闻品种来说至关重要的原则,网络新闻的制作者和发布者实在不应有半点含糊!它是网络新闻的“立身之本”,也是判断一个网络新闻发布者具有公信力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肖双剑 《军事记者》2009,(12):24-25
陆海鹰的生日是11月8日——记者节,全中国所有新闻人自己的节日。因此,她被同事们戏称为“一个天生的记者”。陆海鹰经常形容“长江韬奋奖”是每一位中国新闻人心中的珠穆朗玛峰,也正是缘于这种信念,她在新闻道路上不断登攀,最终成为海南新闻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7,(3)
杂交有优势——社会新闻发展中的重要实践文/薛养玉以前人们一说到社会新闻,立即就想到黄色新闻、桃色新闻、黑色新闻、猎奇新闻,等等,似乎社会新闻就是那些乌七八糟新闻的总称,以致很长一个时期内,社会新闻被视为出身成份不好的孬种,不让在我们的报纸上抬头露脸。...  相似文献   

17.
喻爽 《中国传媒科技》2023,(5):35-38+55
【目的】探究四种数据新闻的视觉修辞生产模式——时间修辞模式、空间修辞模式、交互修辞模式和技术修辞模式,剖析数据新闻的现实应用困境,总结数据新闻未来发展的策略,助力数据新闻的创新发展。【方法】采用视觉修辞理论探究数据新闻的四种视觉修辞生产模式,运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层层递进,融入案例研究法针对四种不同的视觉修辞生产模式进行剖析,得出数据新闻现实应用上的困境,提出数据新闻现实应用上的破壁策略。【结果】经分析,发现数据新闻现实应用上的困境在于报道方式上避重就轻,内容呈现上千篇一律,图表形式上标新立异。【结论】总结出数据新闻未来发展的优化策略在于视觉形式上讲求技术之思,视觉内容上做到内容之新,视觉法则创作上追求规律之美。  相似文献   

18.
丁柏铨教授的《新闻理论新探》是一本贴近新闻实践前沿的新闻理论论著,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的系统性特色,新闻基础理论研究的出新特色,新闻现实理论跟踪研究的创新特色,是他长期从事新闻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从事新闻教学的新收获,更给我们从事新闻实践的专业人员以新的理论启迪。丁教授在本书中体现出来的严谨的治学态度,紧紧追踪新闻实践的探索精神,以及理论上敢于创新的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探源固本温故而知新 《新闻理论新探》一书,由绪论和上、下卷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是对…  相似文献   

19.
丁柏铨 《新闻界》2002,(6):22-24
(续上期)(二)新闻舆论监督中的难点新闻舆论监督难以开展,这在当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的新闻工作者,由于进行舆论监督,写了批评报道的文章,因而遭遇了一系列麻烦事,或受到种种刁难,或被告上法庭,或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有些新闻传媒,由于刊播了新闻舆论监督的报道或者节目,遭受了巨大的压力。总之,对于新闻传媒来说,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是困难重重。舆论监督难以开展的问题,很值得好好研究。舆论监督难以开展的原因探寻——1.进行舆论监督客观上难度很大进行舆论监督,就要对问题进行揭露和报道,就会遇到种种无法想象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可见“眼”的重要性。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即新闻标题。新闻眼是一条新闻中必不可少的、最关键的要素。它是最能体现新闻主题与思想的标题。梁衡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