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拜占廷时期的《荷马史诗》具有大众性、现实性和传承性的文化特征。在拜占廷时期,《荷马史诗》受到民众、文人学者、皇室成员的高度认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荷马史诗》顺应现实,服务于皇权和教权,颂扬皇室成员的美德,促进基督教信仰的传播。《荷马史诗》的抄写、翻译、评注,促进了拜占廷帝国对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并在拜占廷晚期国势衰颓之际,推动了拜占廷人对古希腊人的族群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从4世纪起到1453年,拜占廷文化大体上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在其发展的全过程中,拜占廷人均表现出强烈的尚古倾向。拜占廷文化的尚古倾向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从而承载了古典文化的遗风有很大关系。历代皇帝关心教育,倡导文化学术活动,从而在全国形成了一种翻译、研究古代典籍,热衷学术交流的文化氛围,在主观上又推动了这种尚古倾向。它对拜占廷历史和中古时期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荣 《河西学院学报》2002,18(1):99-105
随着汉朝封建统治在河西的确立和屯田事业的发展,河西文化也有了明显进步。汉代河西本土涌现出许多“文为儒宗、武为将表”、博通经学、长于文史的政治军事和学术人才及“有名于世”的书法家,就是当地文化迅速发展的集中体现。所有这些,都与政令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和内地人口的大量移入密不可分。汉代开启了河西文化发展的先河,汉代河西文化的发展,为五凉时期河西文化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邹薇 《现代企业教育》2008,(24):132-133
12世纪拜占廷文化复兴运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领域。这一时期的拜占廷学者不仅研究古典著作,抑在写作中以其为典范,显示出拜占廷文化的优越感。这一时期的文化复兴运动受到拜占廷皇室的重视和推动,在拜占廷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11—13世纪是拜占廷历史上的衰落时期,而这个时期却是拜占廷妇女史上的黄金时期,随着拜占廷社会世俗观念以及宗教观念的演变,男权引退,女权回归。本文从皇室妇女这一特定层面入手。以皇室妇女的参政活动为切入点,探讨这个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6.
"五凉文化"指发端或保存于五凉时期的河西地区,并经由北魏重新引入中原地区,至隋唐得以振兴的中国传统文化。前凉张轨以后,河西社会环境比较安定,大批侨寓的中原学者和本土士人传习学业。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智力环境为五凉政权提供了文教振兴和学术昌明的条件。五凉特有的地理环境,大批学者的辛勤耕耘,使河西在经学、史学、文学、佛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五凉文化兼容并蓄、承前启后,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55
河西魏晋墓葬壁画题材丰富,其中有大量壁画图像反映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民族交流、文化融合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图像生动再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各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将这些墓葬壁画图像与历史文献资料结合起来,探讨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牧业并重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和民族交流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共生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河西学院学报》2016,(6):37-41
临松薤谷是河西文化的渊薮之一。这里古代曾发生过"柳谷石瑞"、"临松石字"、"天马蹄迹"的传奇故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河西走廊留下的印迹,体现了河西走廊源远流长的"天马"文化信仰。五凉时期的大儒郭瑀和刘昞隐于临松薤谷的故事,是儒学道学在河西发展的见证,彰显了五凉时期河西文化的兴盛。  相似文献   

9.
五凉文化渊源探微梁新民五凉文化(亦称河西文化、凉州文化、河西学等),是研究河西史乃至中国通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由于资料缺乏,学术领域涉足者较少,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算太多。可喜的是,近年来,赵以武同志“博采前代典籍,吸取今人研究成果,参以自己多年研究心...  相似文献   

10.
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文化,随着北魏儒风的高涨而逐渐东传,并与中原文化及北渐的江左文化相融合,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化繁荣的基础。河西文化的东渐及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演进,以及中国历史的进程均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恩格斯的精辟论说,作为“现存封建制度的最高综合与核定”的教会是中世纪思想的体现者与宣传者。教会在促进封建基础的形成的时候,曾经对古代传统,对古代个人崇拜与尊重理性作过斗争。教会在人民群众中培植了对人间生活的歧视,对教会与世俗仅力的屈从。教会将对圣经的盲目崇拜与自由思想对立,以神秘的教义代替了信仰与科学。如同在西方一样,拜占廷的文化曾渗透了教会影响,曾屈服于神学,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在中世纪早期,在拜占廷仍保有古代文化的残余;这里曾誊抄过希腊文稿,研究过古代希腊的古典著作,评述过罗马的法律,这里也集中过海外各国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各种异质文化在河西走廊碰撞、交汇与整合,从而形成了色彩斑斓、多元综合的河西文化。这种独特的河西文化以文本影像的方式得到了或隐或显的呈现。因而,正确认识良莠并存的河西文化,继承和发扬其精华,通过文学媒介传播河西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使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得以展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1-65
诗词作品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旅游资源,能形成区域旅游竞争优势。诗词作品对旅游者能产生重要导向作用,以诗词为旅游主线的旅游活动因为其较强的文化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历代文人都留下大量有影响力的诗词歌赋,有些还是经典名句,这些诗词作品对于传播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推动河西走廊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文章以河西走廊为例,分析研究历代文人描写河西走廊诗词作品的旅游影响,并探讨开发河西走廊诗词文化旅游的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根据自然地理与历史地理的理论,可将秦汉时期的文化区域分为8个区域,即三辅地区、河西地区、巴蜀地区、幽并地区、江南地区、河洛地区、齐鲁地区、荆楚地区等。根据史传目录的著录考察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多集中在黄淮流域和江淮流域。  相似文献   

15.
拜占廷和阿拉伯对中世纪西欧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吴长春同志的《中世纪西欧吸收古希腊文化渠道问题初探》对此作了有益的探讨。他提出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廷文化在西传中何者为先、何者为主这个问题,断言:“在两种类型中,前者是主要的,后者则是相对次要的。”笔者对吴文的这一结论和其他几个主要观点,另有所见,不敢苟同,简略陈述如下,就教于吴长春同志和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6.
1180—1203年拜占廷皇帝们的迷信活动导致拜占廷皇权衰落、政局动荡。1180年以来拜占廷二十余年国内政治局势动荡和皇权的衰落,使得社会各阶层不能团结一致抵抗外敌,最终君士坦丁堡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开始了拜占廷漫长的衰落时期。  相似文献   

17.
大量带有绘画资料的墓葬的考古发现表明,汉魏时期是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但以往的考古研究主要表现为简单的区域比较和对单位画像的内容题材比照,缺乏由对画墓的研究而进一步深入讨论汉魏时期河西地区人们的丧葬观念和丧葬习俗以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河西学院学报》2007,23(4):F0003-F0003
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河西文化和边塞文学学术研讨会于7月7日至9日在河西学院隆重举行。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省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河西学院师生近400人。河西学院院长朱卫国教授在致辞中重点对河西文化的特点和研究意义作了阐述。朱院长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探讨、梳理河西文化与边塞文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两汉时期,河西走廓不仅是匈奴的经济,政治与军事活动的主要基地,而且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在匈奴政权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占领河西走廓也就成了两汉政府的主要对外政策。河西走廓直接关系到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与统治稳定,关系到匈奴的盛衰存亡,因而,汉匈双方为争夺河西走廓在300年间曾发生了多次战争,最后以匈奴被逐出河西走廓远遁西方而为结局,两汉时期的河西走廓在匈,汉统治政权中都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20.
古罗斯与拜占廷早期关系始于公元6世纪,止于公元9世纪,以战争和贸易为主要交往方式,以7世纪上半期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主要交往方式是战争,后期交往的主要方式是贸易.早期的战争和贸易对双方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既加剧了拜占廷国内危机改变了民族分布,又极大推动了古代俄罗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