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要教育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因此,幼儿园教育阶段需要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培 养幼儿的综合品质。总之,生活在充满感恩和爱的环境里的孩子就更有爱心,责任心,就会知道感恩他人和感恩社会。  相似文献   

2.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并形成对其行为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同情心是个体重要的人格品质,具有同情心的幼儿更能体会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融入社会。同情心是人类的财富,一个充满同情心,充满爱的社会才会和谐而温馨。[编按]  相似文献   

3.
"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曾风靡一时。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充满美好的爱和关心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尤其希望爱能体现在我们平时的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新课标改革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本体功能,即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注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培养,从而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已被教育界越来越重视。首先,审美使人热爱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一个不懂生活、缺乏生活情趣的人是不会真正懂得如何去“爱生活”,“爱他人”,“爱社会”。  相似文献   

5.
德育简讯     
我校结合小学生新规范的精砷与内容,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的“三爱”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里的“爱”是广义的爱,是大爱,是博爱。一个人只有心中充满了爱,他才能体会到爱、才能学会文明、学会自尊、学会自信、学会理解、学会宽容;他才能爱祖国、爱社会、爱他人、爱环境、爱工作、爱学习、爱自己。爱是一切高尚品德的温床,有了爱,才会培育出文明的修养、宽大的胸怀、过人的才智、强健的体魄……。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爱注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让他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爱的种子,将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爱的教育北京市教育科研所方明实现世界和平必须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为世界和平作贡献必须着力培养人们的爱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母亲是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每位母亲若能成功地对子女进行爱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爱父母、爱他人、爱小动物、爱草木...  相似文献   

8.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位与外部世界和他人格格不入,内心充满冲突,生活在自我世界的囚徒.她是社会和历史的殉葬品,她在两种来自男性的定义中顺从,反叛,失去自我,从最初的"屋中天使"异化成了"魔鬼".试图从社会,他人和自我三个方面入手,揭示爱米丽的异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讲,教育事业首先要求我们爱学生,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要想培养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懂得爱老师、爱同学、爱长辈,懂得爱学校、爱社会、爱大自然,懂得用自己的爱去关心他人,学会宽容、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我认识的每个人都想让生活充满爱。为了使它成为现实,我们必须自己去努力,我们必须成为爱的化身和源泉,而不是等待其他人来提供我们所渴望的爱。我们要注入我们的关爱以便为他人树立可供效仿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陆春燕 《山东教育》2005,(30):29-29
情感环境是在教师的带领下,由集体的每个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氛围,只有生活在爱、公平、鼓励的环境中,才能使幼儿学会自信,才能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古语云:“久居芝兰之室,不觉其香。”要让孩子心中充满爱,就必须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我认识的每个人都想让生活充满爱。为了使它成为现实,我们必须自己去努力,我们必须成为爱的化身和源泉,而不是等待其他人来提供我们所渴望的爱。我们要注入我们的关爱以便为他人树立可供效仿的典范。都说“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目的”。对于充满爱的生活来说这是毫无疑问的。渴望并承诺成为爱的源泉是充满爱的生活起点或基础。我们的态度、选择、善意的行为以及愿意第一个伸出手去帮助别人将会使  相似文献   

13.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并形成对其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同情心是个体重要的人格品质。具有同情心的幼儿更能体会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融入社会。同情心也是人类的财富,一个充满同情心、充满爱的社会才会和谐而温馨。  相似文献   

14.
贺佳 《教育》2007,(3S):35-35
因为有了爱,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在这个处处追求爱的社会里,社会同样将爱融入到了教育中。  相似文献   

15.
爱的教育     
爱是人性的基石,道德的根基,是一个人的修身之本、立业之基,是“人之为人”的起点。爱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爱心是这种情感的载体。心中有爱的人仁和宽厚,充满同情,乐善好施,扶贫帮困,见义勇为,他们爱自己、爱他人、爱身边的一切,爱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只有懂得爱的人,才可能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爱。爱是人类共同共通的情感,是推动社会进步、世界和谐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因。《论语》中多处讲到  相似文献   

16.
科宣 《上海教育》2005,(4B):16-17
新一代独子型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的汹涌大潮之中。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嬗变,信息的爆炸,价值观念的演进,生活条件的优裕,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信念的相对缺失。改革开放带来中西化乃至生活方式的碰撞与交融,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也使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一系列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新课题。然而,但凡为人,皆有爱心,爱与被爱是人性的根本诉求之一。大学生离开父母,告别家园,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而又充满竞争色彩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更需要爱的关怀、温暖和滋润。事实表明:爱,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必备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17.
肖川 《青年教师》2007,(1):53-53
快乐是一种美德。言外之意是,不快乐是一种缺德。何以这么说呢?因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我们都是构成他人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人的情绪,不论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都会相互感染。我相信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充满抱怨的人,我们都会喜欢那些能够唤起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  相似文献   

18.
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辅导员应用爱生发爱,传递爱,将爱心互动融入大学生德育的各个环节,在日常管理、课余生活、课堂教学、典型事例等方面与学生爱心互动。爱心互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塑造了学生的职业理想和社会道德。学生在爱心互动中学会做人,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并将这种爱扩展到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无限的爱。  相似文献   

19.
简评:是啊,“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作者用细腻的心发现了父母之爱、老师之爱、他人之爱、社会之爱……正是这些爱汇成了爱的海洋,懂得感恩,是对这些爱最好的回报,篇末发出呼吁,再次点题,使得文章水到渠成。能够在文章中巧妙运用排比手法,确实可以说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相似文献   

20.
隋艳苹 《生活教育》2014,(13):101-102
"生活德育"是德育回归主体、回归规律的体现。作为德育的主体,学生在"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生成和发展"爱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爱艺术"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