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香 《成才之路》2012,(34):96-9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鲁洁教授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还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由此可见,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是儿童们的社会生活,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感受、理解和掌握道德与社会规范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努力使教学回归生活,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运用在课堂中所学的。品德和见识去挑战社会品德,形成自己的良好品德,真正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构建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为学生体验感悟、回归生活提供清新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笔者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让体验成为架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4.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专家理论的指导,我认识到密切联系生活在品德教育上的重要性,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和教学内容,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逐步树立了生活即课堂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但是,学校基础道德教育脱离现实生活仍是肖代学校育人的顽疾。长期以来,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灌输式的“分科教育”及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指标,导致了学生与生活世界,学生和经验世界的严重分离。  相似文献   

6.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相似文献   

7.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通过儿童寻找生活体验,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创设贴切而有力度的场景和氛围,让他们从自己的认知世界出发,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感染自己、打动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触及到自己的心灵。然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崭新的理念,如一道亮丽的风景步入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新课标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1.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用心灵感悟生活。只要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和课堂紧密结合,思想品德课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努力寻找生活中与思想品德课堂相关的内容,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情,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品德教学的根基和源头活水。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要使我们的品德课行之有效,我们只有引入生活之水,来灌溉品德之田。我们的品德课堂内容要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要贴近学生,从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最终,将课堂所学回归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3.
王立媛 《中国教师》2014,(18):32-33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等方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樊敏 《考试周刊》2008,(53):180-180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实践中进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启迪我们:体验是维系认知行为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体验,德育过程才能完整,品德与生活教育才显示其实效性,才能去实践创造,去构建新的意义世界,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那么《品德与生活》在教学中如何走出学科教学“定势”,令课堂更精彩呢?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通过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去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思品教学只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品质,学生的道德生命才会生动而完美。  相似文献   

17.
黄旭玲 《贵州教育》2009,(13):25-26
一、求真:活动所反映的生活必须是真实的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我们的活动必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真实地反映儿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可见,将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生活之中,让他们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务必秉承“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