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自汉乐府《江南》伊始,以采莲为主题的诗词从未间断。到了唐宋时代,采莲诗词伴随着唐诗宋词的繁荣,其成就达到了至高点。文章以唐宋采莲诗为范本,浅述江南采莲特有的习俗,以及采莲诗中反映出来的采莲情结和江南采莲女对爱情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诗词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有其独特的魅力。诗词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能够撞击学生心弦,激发情感,沟通共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本文就唐宋诗词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功能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篇文言小说与唐传奇相比,在诗词羼入、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模式等方面有许多异同之处。它作为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环节,处于唐宋传奇和才子佳人小说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同心结常被用来作为诚挚爱情的象征。如南朝萧衍《有所思》:“腰问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唐代刘禹锡《杨柳枝》:“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同心结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结饰。由两股彩绳或锦带绾成连环回文的形式。这种结饰后来又发展为“同心方胜”,“胜”本指首饰。把锦带或彩纸条按同心结法编成长方形即为同心方胜。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把花笺锦宇,叠做个同心方胜儿。”  相似文献   

5.
一、赠结结,指同心结,又名同心方胜,是用罗带(轻软织物)绾成的心形饰品,被认为是男女相爱的象征。同心未结“同心未结”是说爱情遭遇不幸,虽心心相印却难成眷属。林逋《长相思·吴山青》:“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相似文献   

6.
20 0 4年 5月 15日— 19日 ,中国唐宋诗词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及世界华人咏华山活动在华山与西安两地举行。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美国、日本、新加坡的一百三十多名专家学者 ,欢聚一堂 ,就唐宋诗词研究的现状、唐宋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唐宋诗词流派研究、唐宋诗词与新诗创作的关系等等问题作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会上 ,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受到空前的关注。武复兴 (陕西省文史馆 )《唐诗与音乐》从多个角度全面概括了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吴相洲 (首都师范大学 )《论唐代乐府的入乐问题》提出 ,唐人有相当一部分旧题乐府仍是入乐传唱的…  相似文献   

7.
唐宋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曾经璀璨的光辉点亮了古代文学辉煌的灯塔。传颂至今,唐宋诗词依旧是中国文学的经典,被人们世代传颂和发扬。它优美的情调、深远的意味感染着无数文人和学者。随着唐宋两朝政诒文化的变革,唐宋诗词的审美思潮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其作风以及意蕴虽万变不离其宗,却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审美风格和特点。本文主要就唐宋诗词的审美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诗的表现力。唐宋诗词用词精炼、蕴涵深广,是隐喻的高度体现。以许渊冲先生英译唐宋诗词的译本为语料基础,结合Newmark关于隐喻翻译的普遍策略,试归纳分析唐宋诗词隐喻的具体转化策略及其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以唐宋“悼亡”诗词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唐宋“悼亡”诗词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悼亡”现象所赖以产生的化的,心理的基础。透过“悼亡”诗词,可以窥视到唐床人们的婚姻状况,唐宋“悼亡”诗词的创作情况;唐宋“悼亡”诗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情感真挚性和命运悲剧性两个方面。“悼亡”诗词的产生受到传统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10.
1.考查内容:唐宋诗词。古诗词自1994年引入高考试卷以来,至今已考查11年了。十余年间,除了1996年考的是元曲外,其余的年份均考唐宋诗词。高考之所以选择唐宋诗词作为命题的内容,其原因是:唐宋诗词体裁齐全,流派众多,名家璀璨,影响深远,代表了我国古代诗词的最高成就,以此作为命题文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姜艳 《考试周刊》2013,(99):22-23
唐宋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丰碑,是世界文坛的瑰宝。色彩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暗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归化和异化为翻译方法.结合国内外一些名家的不同译例,对比分析唐宋诗词中色彩意象的英译.探讨其蕴含的文化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命题蠡测1郾考查内容:唐宋诗词。古诗词自1994年引入高考试卷以来,至今已考查11年了。十余年间,除了1996年考的是元曲外,其余的年份均考唐宋诗词。高考之所以选择唐宋诗词作为命题的内容,其原因是:唐宋诗词体裁齐全,流派众多,名家璀璨,影响深远,代表了我国古代诗词的最高成就,以此作为命题文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2002年始,古诗鉴赏题的题型尽管作了较大的调整,将客观题改作主观题,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但就选材而言,唐宋诗词仍然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我们估计,2005年高考…  相似文献   

13.
虚词大多没有意义,因而有人认为虚词可有可无。其实古人早已对虚词的使用予以重视,注意到虚词在修辞中的作用。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举不胜举。恰当地运用虚词进行修辞,有助于丰富诗词的内涵、有助于寄寓感慨、有助于激荡诗情、有助于深化意境,这对于唐宋诗词艺术性的提高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唐宋以降,我国诗歌达到巅峰,在众多的唐宋诗词中,既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也有个人离愁别绪的抒怀,更有借古论今的感慨。尤其是其中对于自然山水描写的诗词,更在千年之后成为人们向往某地活生生的旅游广告。文章从现代学科分类的角度做个归类,把这些看作是旅游文学中的旅游诗词。这里将以唐宋以来旅游诗词中描写的江南为出发点,来把握、感受诗人、词人笔下自然和人文的江南印象。  相似文献   

15.
“梨花”“海棠”式的畸恋现象在唐宋诗词作品中屡见不鲜。其中以白居易、杜牧、张先、欧阳修四人的诗词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唐宋文人的暮年情怀,构成文学史上的一道奇观。在唐宋文人暮年畸恋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原因,而最重要的则是唐宋文人忧惧衰老、对生命价值认定的焦虑和男权对女性容颜与身体的裁夺与控制。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诗词日臻繁荣,涌现了各种题材的诗词歌赋。但是受到政治环境与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诗人客居他乡,思乡诗词因此勃然兴起。以往对诗词的研究、尤其是思乡诗词大多是从文学和翻译角度进行的,鲜有从认知角度进行解析。而它以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指导,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典型的思乡诗词为例,分析唐宋思乡诗词中的四种理想化认知模型,阐释理想化认知模型在突出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在艺术届已成定论。但有关唐宋诗词中对宇宙意识探索的论述尚不多见。本文就唐宋诗词中宇宙意识的投射作一陈述。  相似文献   

18.
范国栋 《文教资料》2010,(27):44-46
新课标颁布后,高中语文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与研究”的教学需要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的指导。本文首先进行理论分析.以明确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内涵和实施模式。其次进行个案研究,以唐宋诗词格律教学“三部曲”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唐宋诗词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得出结论,高中语文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与研究”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相结合,不但符合语文本身的特性和规律.充分发挥了语文教育的有效性.而且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教师和学生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9.
愁即是忧,人性深处的矛盾和外部世界矛盾是不可能真正得到调和的。这决定了人类感伤情绪的绝对性和普遍性。我国词的历史中充满着闲情愁绪,目前唐宋闲愁诗词尚未受到专业领域重视和开掘,文中对于唐宋词中的闲愁做了说明,并分析了唐宋闲愁诗词的艺术特征,最后对于唐宋闲愁诗词做了一家之言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清朝人蒲松龄(公元1640—1715)撰写的《聊斋志异》,是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包括近五百则故事,其中描写爱情生活的,约有一百二十余篇.像蒲松龄这样创作表现爱情主题作品之量大,反映爱情生活面之广阔,塑造具有独异美学特点的妇女形象之众多,在唐宋以来的戏曲小说史上,哪一部作品堪与它媲美?《聊斋志异》的确可以说是中国及世界文化宝库里的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