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重臣李鸿章之外交理论可以归结为“外须和戎”。纵观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20多年之所为、所言,可以发现,“外须和戎”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有其复杂而又深刻的主客观原因:既是李对中西方文化和中外势力比较权衡之后作出的抉择,也是曾国藩在外交思想言行上对他影响的结果。与这种“和戎”外交理论紧密相关,李鸿章的外交实践在总体上反映出对西方列强妥协退让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为晚清重臣,从维护统治阶级及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其所思所为无不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长期的外交实践形成了李鸿章独特的外交思想:“和戎、自强”是李鸿章办理外交事务的出发点;“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环节:“妥协投降”是李鸿章一贯坚持的外交原则。李鸿章扭曲的外交理论的形成除了主要是由他阶级属性所决定外,同时也与当时各种社会因素对他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是晚清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都与其有关,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李鸿章之所以形成"和戎"思想缘于其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非常重视中外力量对比,以及为频繁战乱的艰难时局所左右。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是晚清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都与其有关,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李鸿章之所以形成"和戎"思想缘于其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非常重视中外力量对比,以及为频繁战乱的艰难时局所左右。  相似文献   

5.
清朝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对外主张,历来颇受争议。李鸿章在这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将中国带出了两次鸦片战争之间那种"外交虚无"的状态,主动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须自强"等一系列新外交理念,使中国的外交决策开始理性化,人们也常将洋务时期的外交称为"李鸿章外交"。本文试图从一个新角度,思考洋务派对外主张的得失:得失为何,得失缘何,何谓得失。不同于就史论史的微观考据研究,本文尝试从历史大背景的视角探讨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外交主张的得失及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外须和戎”是李鸿章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的认识出发而揭示的一条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他处理对外交涉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字外交贯穿于李鸿章外交活动的始终。由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并且在外交谈判中经常表现为妥协、退让,因此史学界的很多人都认为外须和戎就是拱  相似文献   

7.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以"避战求和"、"以夷制夷"为核心,兼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色彩,是当时国际国内局势和李鸿章本人思想观念共同造就的结果。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最终在实践中屡屡遭受沉重打击,清政府也在一次次打击中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8.
吕途 《华章》2010,(19)
外交活动是李鸿章政治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和戎"作为其处理外交事务的根本宗旨和实现自强的一种手段.这是他理智地看待弱国外交之举,是符合近代社会历史条件的,不能简单斥之为卖国、投降.不过,他的"和戎"主张也存在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洞开,中外交涉日多。在此期间主持清政府对外交涉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提出了“外须和戎”的主张,并在以后长期的对外交涉中以此作为对外政策的基准,推行其和夷政策。李鸿章的“外须和戎”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在中国近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鸿章本人也因此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本人将就李鸿章“外须和戎”政策提出与实施的原因、目的作一点探析,以期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的这一政策和李鸿章本人。一、“外须和戎”是强弱形势比较下的变策近代中国,西方列…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早在1862年就初见端倪。从求“自强”办军事工业,到“求富”办民用工业,到要从教育与用人制度的改良倾向,是李鸿章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是洋务思想的总纲,自造、自主是洋务思想的主流,但李鸿章本身的封建伦理思想也严重制约了其洋务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跳不出封建的圈子。  相似文献   

11.
郭华 《考试周刊》2011,(27):36-37
李鸿章是近代外交的代表,他的外交思想对近代前期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12.
郭嵩焘是我国近代第一位驻西方的外交公使。鸦片战争之后,在与西方诸国交往的过程中,他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外交思想,包括和戎、以理制胜、以礼待人、平等交往、学习西方、求实轻名等,这些思想充分显示了郭嵩焘的理性外交思维,在清王朝保守封闭的环境中,他的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在晚清政坛上沉浮近40年,总揽清廷内政、外交,军事大权20余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引人瞩目的人物。尽管他去世已有100多年了,但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正是由于李鸿章的复杂性和争议性,所以对他的评价、研究也涉及到方方面面:洋务、外交、战争、思想及其是否爱国等等。  相似文献   

14.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因素发生作用 ,李鸿章形成了其联俄外交思想 ,企图依靠俄国 ,牵制日本 ,减少损失。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却反被俄人钳制 ,丧权辱国 ,其外交也陷入了一个死胡同。  相似文献   

15.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因素发生作用,李鸿章形成了其联俄外交思想,企图依靠俄国,牵制日本,减少损失。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反被俄人钳制,丧权辱国,其外交也陷入了一个死胡同。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与近代唯一的平等条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一生中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他主持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则是近代唯一的平等条约。1870年日本向清政府提出订约要求,目的是要攫取与西方列强同等的侵华权益。李鸿章一开始就赞同与日本缔约,主张签订平等的中日条约,“联络东洋以牵制西洋”,表明他当时已经具有初步的近代外交观念,其外交思想具有一定的主动进取性。李鸿章等人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成终地挫败了日本的侵略意图,取得了谈判桌上的胜利。然而,一纸条约却难以有效地遏制日本急剧膨胀的侵略野心  相似文献   

17.
晚清重臣李鸿章纵横政坛四十载,他的军事、教育、经济、外交等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直至今天仍留烙印。对李鸿章的客观评价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清朝末年的兴衰成败。  相似文献   

18.
外交必须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曾国藩主要通过扩充军力以培植国力.李鸿章不仅继承了曾的这一思想,并把曾氏建立近代海军的设想扩展为海防思想,而且还把实力外交思想从单纯扩充军力发展到增强经济实力,形成了富强相因的思想.曾李为培植国力作了诸多努力,对中国的自强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晚清外交第一人,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为垂暮之年的大清外交做出了重要贡献。有趣的是,由于不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以及社交礼仪,他在外交上闹了不少笑话。英国名犬成为李鸿章的美餐一次,李鸿章出访伦敦,经幕僚建议,前往海军上将戈登的纪念碑致敬。戈登家属为表谢意,特地将一条名犬赠送给他。这可不是条平庸之犬,它曾在数次大赛中获奖,若不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在与俄国商签《中俄密约》期间,与俄方围绕中东路权问题展开了交涉。其所作所为及其主张观点,都服从于他的联俄制日的外交目的,在交涉过程中,其外交立场是积极的。但是,李鸿章企图以路权作为制衡列强在华态势的砝码,恰好又陷入了俄国精心策划的外交阴谋与骗局。联俄制日的外交策略最终招致的只能是误国大错。值得一提的是,若以《中俄密约》的签订给李鸿章冠以出卖中东路权的罪名,则未免失之简单,也有违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