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时候遇到一位通讯员,他对我说,最近他陪一位老记者去采访,那位老记者好象有写不完的东西,随时都能抓到引人注目的新闻。而他却感到一切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的。这是为什么?我对他说,根本原因在于你的新闻敏感不强。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圈里,常可见两种人:一种人,手头似乎有写不完的素材,稿件频频见报;另一种人,老觉得没啥可写的,常找领导要"题目",甚至手抄改编现成东西.人们管这种人叫"穷"记者,而称前者为"富"记者.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我在基层连队搞报道,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身边有不少新闻素材可以写成稿件,可由于在这个环境久广,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新奇”厂从而使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了。请问.为什么会‘身在宝山不识宝”呢?河南新郑驻军某部对学胜刘学胜同志:这个问题在通讯员中是常有的。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通讯员对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熟视无睹,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写,而有经验的通讯员或记者一下来,就会接连写出有声有色的报道来,这时候你等才“醒悟”过来:这些事情我都经历过呀!自己怎么就没有写出来?于是就…  相似文献   

4.
我喜欢写稿,但觉得周围的事都很平常,没啥可写.一次乡领导让我陪一位记者采访,当我们听了乡镇企业发展情况介绍后,那位记者却对壁毯厂石料厂产生兴趣。拿石料厂来说,每天运输车辆达500多车次,采石炮声达600多响,21年内无重大伤亡事故,他从安全生产方面写了一篇很好的稿子.地毯厂虽较平常,但它的产品有一部分销往国  相似文献   

5.
有些通讯员和县报记者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身在基层,觉得没有多少东西可写,不能象大报记者那样,东奔西跑,寻珍采花。我1982年起爱上新闻这一行,其间当了4年农村生产队会计,3年乡政府通讯报道员。已11次在省市新闻单位获优秀通讯员奖,10篇稿件在省市获好稿奖,被招聘为县报记者。我以为,记者和通讯员各有所长,通讯员身处基层,身处新闻的发源地,只要处处留心,发挥优势,写身边事、唱时代歌,同样能写出好新闻来。身在基层写什么?我以为,通讯员在基层至少可写几个方面的内容。写新事。有些通讯员的稿子编辑很为难,就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新闻贵新,写新闻就要写新事,应有争分夺秒的时效意识和竞争意识,写当日事、昨日事、近几天发生的事,捕捉到好线索及时采写,这样才能给人以新鲜感。写新风。新风尚是新闻的常客,这些事件和人物  相似文献   

6.
李琦 《新闻采编》2013,(1):29-30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面对不同的采访现场,该采取怎样的提问方式更好。年轻记者刚入行时,什么都觉得新鲜,采访也有激情和冲动,提问方式往往没有讲究,也能完成一些题材的报道。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年轻记者后劲不足,感到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写出的东西就成为一种模式化的新闻,甚至还有的记者把往年的同类报道模式拿出来,对照着内容旧瓶装新酒,  相似文献   

7.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有的人总是责怪作家,指责记者,我认为关键是编辑.记者写什么是记者的自由,作家写什么是作家的自由,如果这些东西不向社会传播,对社会不带来危害,我们管不着.  相似文献   

8.
新闻稿件多是“急就章“,任务急,时间紧,容不得细细“打磨“,记者出手必须要快,但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发表了,见了报,读者读起来却觉得不“解渴“,不过瘾,感觉少了什么.这就是因为稿件写得浅显、单薄、粗略,缺乏深度,没有分量.……  相似文献   

9.
采访的起点     
当我们要完成某一采访任务时,应该从哪儿起步呢?从立下并且实现“我要写出和你不一样的稿子”这么一个决心起步。我们读一些老记者采写的报道,常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它和同一时期已经见报的东西不一样,比我们年轻记者写的东西要高一筹,这是什么原因呢?从新闻单位老同志和青年人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我感到原因之一为:前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不一样”,后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一个样”。  相似文献   

10.
我经常写批评稿,每当稿件一脱手,总有朋友这样劝我:“其它可写的东西多着哩,你何必担这个风险?”可我总认为:写批评性稿件,只要是事实,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批评得有理,就别怕担风险(其实,也不会有什么风险)。  相似文献   

11.
同样是新闻工作者,有的记者整天都有写不完的报道题目,出手快、写稿多;有的记者却为找不到报道题目,无稿可写而苦恼。同样采访一个新闻事件,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内容深刻,思想性强,信息量大,反响强烈;有的记者写出的却是平平淡  相似文献   

12.
我是从连队业余报道员一步步走上领导工作岗位的,1996年10月离开野战部队,先后到浙江省遂昌县、松阳县和临安市人武部担任政委。虽然工作的时间都不长,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改变了这几个单位报道工作落后的状况,而且带出了一批在报刊频频亮相的报道骨干。我感到,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像我这样靠写稿起家的基层领导干部,要甘作园丁育新苗,给初学者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在初学者一窍不通、无从下手时,当领导的应当多教方法多出主意。初学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刚开始写稿时,总觉得“天地太小,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有的甚至“身在宝山不识宝”。每每这…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名字应该写在哪里?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记者的名字当然要写在自己的作品上面。是的,作品是记者的身份证,作为一个记者,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让自己的作品说话。我是记者,我写故我在。但我觉得记者的名字仅仅写在自己的作品上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路过一家个体户水果店,店门口挂着个牌子:少一两,赔一斤。我好新奇,去买了几个橙子,到别处一称,一点不少,于是我来了个即席采访,当晚写了《林有卖橙》的消息,还配了个短评,结果两篇稿子都被报纸采用了。我的同事感到很奇怪:“你是个老师,怎么想到要写个体户?”我觉得这是貯蓄思想带来的好处。平时我上街买东西,常常缺斤少两。这种事碰得多了,就在头脑里留下了这个念头:遇到买卖公平的个体户,一定要写篇稿件予以表扬,由此使我想起貯蓄思想的重要性。所谓貯蓄思想,实际上就是学习党的方针政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的写作需不需要发现?我们根据新闻评论的特征,稍稍考察一下其写作的现状,觉得十分必要。 同写新闻报道的记者一样,写评论的作者同样要走进生活。走进生活,大多数记者也做到了,可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况。同样一直处在生活的前沿,有的人感到没有什么可资评论,可有的人连续写出评论。这就告诉我们,对于  相似文献   

16.
我平时想写些稿子,但常感到身处农村没啥可写,有时还埋怨报刊上登载的新鲜事咋不出在我这里。最近看了《新闻爱好者》上的《身在基层真没啥可写吗了》《石振武写自己身边事》等文章,介绍基层通讯员采写稿件的切身体会,给我这个初学写稿者指出了路子。自己开始注意周围的人和事,果真发现许多可写的东西. 我组农民徐富贵,常年骑车游乡用火柴、卫生纸等小货物收换洒瓶,一年收入可观,我详细了解询问后写成稿子,很快被县广播站采用。 1987年8月份,我和本村一青年农民闲谈,得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学新闻也有一半多时间了,但很“低产”,不是说见报少,而是写稿少,总感到把本单位一些好人好事报道后,就再也想不出还要写些啥,平时看到有的通讯员好像总有写不完的东西,心里很羡慕人家,可自己就是学不来。因此,想请编辑解答一下。 广西柳州 史秋云 史秋云同志: 从信中看,你和部分通讯员一样,都存在这个问题,写稿走入了一个误区,片面认为新闻报道就是写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似乎舍此便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因此报道路子越走越窄。很显然,这主要是报道题材单一,不会拓宽报道面的缘故。当然,写具有典型意义的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和经验,这是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继续坚持做下去。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社会各个方  相似文献   

18.
初为记者,往往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采访或写作,多少都带有一些盲目性。或者面对一大堆新闻事实材料,只觉其新鲜,却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或者认为事实材料都一般,没什么可写;或者等人家“送”题目等等。所有这些,其实就是一个缺乏新闻敏感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和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呢?  相似文献   

19.
当了30多年记者,我有这样一点体会:什么时候真的深入下去,认真调查研究了,报道线索就多,题目就写不完,就会有积累,就会成为富记者。相反,什么时候坐办公室多,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感到空虚,报道题材贫乏,就会变成穷记者。  相似文献   

20.
读《中国记者》上的《“大家都轻松一点”》一文(载1990年第3期),不由要叫声好。文中讲到,由于“现在不但会多,而且有会必请领导”,使得领导和采写会议新闻的记者都很“不轻松”。领导“硬着头皮坐在主席台上,还总得说上几句‘实在没什么准备’的话”;“记者也够难的,写吧,实在没多少东西,不写吧,领导与会了。”由此呼吁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