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色男女     
我的床一妇人在公园里一张长椅上坐下,四顾无人便把腿伸直放在长椅上松弛一下。过了一会儿,一乞丐走到她面前说道:“相好的,一起散步如何?”“你好大的胆子。“妇人说,“我可不是那种勾三搭四的女人!”“那么,你躺在我的床上干什么?”  相似文献   

2.
曾经有一个时代,她的少女时代,她是个简单明确的女孩子,她不能有一桩事件解释不清楚。倘若有了,很可能惹她睡不着觉。 一旦办了件难以“解释”的事,她便会莫名其妙地难受,会感觉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她。  相似文献   

3.
日前有位好动笔杆子的朋友来串门,闲聊中她提到最近被克扣稿费的事:去年她曾给一家期刊投了篇万字的文稿,一直音信杳无。最近突然接到一张稿费汇款单,在“汇款人附言”里汇款人写道:“99第一期稿费,扣除订刊费60元”。且不说去年的稿费在一年后才汇达(未免有些太不尊重作者了),也不说万字文章仅得40元稿费,最让我的朋友迷惑的是,她并没有去函申请订阅该刊,也没有按期收到过该刊,只是偶尔收到过一、两本(她还以为是该刊将她作为“骨干”作者赠阅的呢),不知为什么要克扣60%的稿费强行订阅该刊?这件事的确让人感到蹊跷。这件事涉及的一些问题不能等闲视之。首先,万字文章仅发100元稿费,即千字10元,标准太低。按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稿费  相似文献   

4.
老乔每有新作,我总找来拜读。一则读文如睹人,会会文友;一则看点门道,获点人生感悟与艺术享受。近日读了他的散文《妈妈》,胸中便涨满了春江般的亲情与激动。先是为“妈妈”自然、质朴、亲切的心性肃然起敬。你瞧,这位母亲平常得“连救助别人的好事也很少做过”。因为过去“她太穷了”,但她人穷心善,把人当人看,平和公道无私的行止,叫村里人无不称赞她“真是个善人”。儿行千里母担忧,她时时膺记在外当“公仆”的儿子是否“变了”。当得知儿子当选为县长,她连夜把儿子招回来叮咛不及:“这可不是玩的,你要是觉着没有这个能耐,赶紧回去给上级说说辞了,别误了公家的大事!”儿子临行,她又语重情长地呜咽着说:“你当县长了,妈妈也不求享你的福,妈只求你一件事,别叫人们提着你的名字骂你妈,行吗?”  相似文献   

5.
今年1月30日,《大连日报》的读者读到了对开版的报道《过羊年喜洋洋》,彩色的版面,加上“岁岁平安合家欢,年年如意新春乐”的对联,使这一报道十分喜庆,而更吸引读者眼球的则是报道的内容,版面中不仅有言论《羊的感言》、有春节的风俗,还有《对联趣闻),摄影记者精心拍摄了一组充满喜庆气氛的照片,更重要的是大连节日期间的各种活动一目了然。在版面上,《大连日报》还将一年一度的大连烟花爆竹迎春会主要活动用图表的形式列出。许多读者看到这张报纸后给报社打来电话,称赞党报为市民想得周到,工作做得细致。  相似文献   

6.
在他们的绯闻传遍全公司、包括五个分公司之前,他突然辞职南下。 1994年,她大学刚毕业,遇到的第一个上司就是他,这是福分还是劫数。他给过她太多,思路、朗朗的笑声、许多许多的口头禅,比如“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她给过他什么?说不清。  相似文献   

7.
特长     
某局长:“听说你们馆还缺一个人?”张馆长:“是啊,现在正在物色。”某局长:“我向你推荐刘部长的女儿。”张馆长:“她有什么特长?”某局长:“喜欢看小说。她一见小说就  相似文献   

8.
彭梅魁,彭帅的大侄女,2002年73岁。曾患过脑血栓,还有哮喘等多种疾病。她和丈夫张春一相依相伴,在北京东郊一片拥挤的职工住宅搂中,过着平静的普通人的生活。凡是认识彭梅魁、知道她在彭老总最困难自)时候做过许多有益工作的人,无不为她的精神所感动。每当人问起:“您为伯伯做了许多,而您现在……”彭大姐总是爽一起地回答说:“因为他是我伯伯。他没儿没女。我帮他做些事是应该的!”  相似文献   

9.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我对面端端正正坐着一位身材修长的中年女教师。她微笑着,从皮包里取出一篇稿件交给我。我耐心地浏览了一遍,笑了。“同志,我们不懂新闻报道,没给报社写过稿,可这些事都是真的,麻烦你……”她说。我约摸计算了一下,这篇稿子长约1800字,有点“马拉松”。主题不集中,脉络不大清。看来作者不懂新闻通讯最主要的写作手法——用事实说话。这是大量来稿中存在的一种“通病”,即用空洞的叙述和议论淹没事  相似文献   

11.
有家报社的记者来找我,让我引见和我同在新民晚报工作的卢璐,希望通过这位上海女记者联谊会理事长,寻访两百多名女记者中的出类拔萃者。我欣然应命,带她到体育部。事后,她告诉我,卢璐热情地推荐了五位。我问:“有没有人向你提到过卢璐?”“没有。”“你今天的来访,倒提醒了我一条眼皮底下的采访线索。”“什么线索?”“那就是应该向读者介绍介绍卢璐本人呀!”卢璐性格开朗,在报社的走廊上、饭厅里总能听到她的声音。她身体结实,平时爱穿茄克衫、运动鞋,夏天则爱穿一条中短裤。虽然五  相似文献   

12.
在《谢觉哉与新闻工作》一书里,讲了这么一件事:1957年夏,北京晚报记者丁浪去参加一个文艺界的座谈会。她坐在夏衍同志旁边,看到一位高高瘦瘦的同志正在发言。她不认识,便细声问夏衍。夏衍告诉她是“藏克家同志”。后来,她只顾埋头记录,过了一会儿,又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同志发言,她觉得好面熟,但想不起名字,只好又问夏衍同志:“他是谁?”夏衍同志笑了笑说:“藏克家同志嘛!”这使她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夏衍却亲切地问她:“你新到报社  相似文献   

13.
见惯了废墟和冲突,胡向群已能对许多事处变不惊。然而,在南苏丹生活一年多后,回到北京,她突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慌张:看着满街的樱桃、葡萄、荔枝,一块五一斤的西瓜,她傻了;甚至有那么一阵,她发现自己失去了对服饰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甘当无名英雄”,“兢兢业业为他人做‘嫁衣裳’”。与张万象同志共过事的人都这样讲。 记得,有一次在与新华社国内部编辑座谈时,张万象同志讲,“当编辑就要有牺牲精神,否则当不了好编辑”。到今年,张万象同志在新闻这块沃土上,已经耕耘了30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做编辑工作,要说“牺牲”,张万象同志“牺牲”够多的了。经他组织编辑的稿子究竟有多少,好稿有多少,现在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令他感到安慰的是,自己不仅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交了一大批记者朋友。  相似文献   

15.
罗理 《大观周刊》2011,(18):132-132
谈起学困生.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很多老师都会无奈地摇头。 谈起学困生.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一张张稚嫩的脸庞.透着无奈;一双双困顿的眼神,流露着漠然。每一个班,都会有这样的学生。他们跟不上班集体的整体要求.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周围的人容易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是你的.我不好不关你的事”的消极心理。教师若冷落或无意伤害.他们就会很敏感的在心理上与周围的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对老师产生对抗心理.当他们无所事事时.就会干一些违纪的事.甚至于一些违法的事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双差生”。  相似文献   

16.
妻子的生日     
妻子的生日快到了。我想,我们之间恩恩爱爱,事业上她是积极支持者,生活上她是好“后勤”。对她我总觉无以报答,于是便借机许下诺言:“你生日的时候,我亲自给你做点好吃啦,再送上一份礼物,祝贺你生日快乐,咋样?” 8月19日,星期天。早晨,日出东方,霞光万道,职业的习惯促使我立即扛起摄影包、三角架,催着我那位“副摄影”:“快!”登上自行车,直奔高地。拍过朝霞之后,又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据《四川日报》报道,1988年2月24日,刘晓庆在自贡演出后前往灯会观灯。当一名记者上前拍照时,刘晓庆当即声明“未经我的允许,不准拍照。”记者说:“你们不同意是你们的事,我拍是我的事,这是灯会,不是你家。”双方遂发生纠纷。案例二:美国佐治亚州一名家庭主妇弗洛拉·格雷厄姆带着两个儿子去参加商品展销游乐会。在两个儿子的执意要求下进入一个游乐厅,游玩后出来时,一股强风吹起了她的裙子,裙子把她的头盖起来,却暴露出腰部以下的部分,只有一件裤衩。当地一位摄影师抓住这一时刻,把她摄入了镜头。这张照片成了这次游乐会的宣传品。格雷厄姆夫人对此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上海发生了一起独特的“新闻官司”。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专拦新闻。报道一位医生对一种疑难病症有显著疗效;作为例证,配发了一个女孩在治愈前和治愈后的照片各一张。这两张照片医生作为医案资料已保存了二十二年。如今,这个女孩已是一位中年妇女,她看到报纸后,深为不满,向法院起诉报社和医生侵害了她的肖像权,请求追究民事责任。①这件事在上海法律界、新闻界、医务界引起很大反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文学史和新闻史上,办一张以刊登杂文为主的周报,过去是不曾有过的。1984年10月2日,全国第一张《杂文报》应运而生,老杂文家称之为“破天荒”的事。许多杂文作者盛赞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绽开的花朵。但是,也有一些好心人不无担心:杂文难写,杂文家难当,《杂文报》更难办。究竟《杂文报》能办多久!能有多长的生命力! 这个问题的提出,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不需要一张《杂文报》!二是这张报纸能不能办成具有鲜明党性的社会主义报纸!回答是肯定的:一、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一种舆论工具,这样一张报纸是需要的;二、只要她于党于国于民有益,能为社会主义事  相似文献   

20.
“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如果你看到这句话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以为是在说锅碗瓢盆的事,那只能用“杯具”和“餐具”形容你2009年的网络生活。在“80后太老90后正好”的网络文字游戏风潮下,类似10年前“斑竹”代替“版主”的网络谐音词再次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