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先秦书法.是指秦统一六国之前的书法。有人认为,这一时期遗存的文字不能称为书法艺术品.理由是书法的真正自觉是在东汉时期。更多的人认为,书法的存在,是与文字密不可分的。说得极端一点,没有汉字,就没有书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先秦书法,是指秦统一六国之前的书法。有人认为,这一时期遗存的文字不能称为书法艺术品,理由是书法的真正自觉是在东汉时期。更多的人认为,书法的存在,是与文字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书法,起先是汉字符号,在秦统一六国文字后,才正式形成书法这一艺术。中国书法至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二十一世纪中国书法的动态,为世人所关注。  相似文献   

4.
文字     
掌握书法原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书法书写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在书法中的功能是什么"。就汉字古今形态的演进过程来看,用于书法的多种书体其实是历史上曾经出现并通行的实用书写文字体系,这种"字体"经历了篆体(包括大篆、小篆)、隶体(包括秦隶或古隶、汉隶)与真体(包括繁体与现今通行的简体)三大历史阶段。而每一种字体都包含了两种以上的实用书体,即规范统一的与不规范统一的。而书法上所谓"篆隶楷行草"五体是站在真体文字历史形态上做出的选择。但是,从书法艺术原理的立场来审视"篆隶楷行草"五体的书体意识则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文字体系,是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仰韶文化的陶文符号是汉字书法的萌芽,殷商的甲骨文,是目前见到最早的成熟书法。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大发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草、真、行诸体兼备,俱臻完善的一代。中国汉字及其书法艺术渊远流长,是中国文化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教育中,书法和其他学科一样,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书法学科的内涵,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汉字具有双重性,即实用性和艺术性。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是纪录语言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是它的实用性。它的艺术性表现在数以万计的汉字,笔画不同,形态各异,为书法艺术形象的丰富变化带来了广阔天地。汉字形象丰富多变是书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的重要因素。从特定角度讲,学习书法,同时也是学…  相似文献   

7.
汉字书法的成因主要有:文字起源于图画;方块汉字的联想功能;书体的多形貌。书法是文字的艺术,文字是书法的载体。文字学与书法相互联系的同时又因各自的特点而相互区别。  相似文献   

8.
书法以抽象的文字符号为基础,以其独特的艺术美向世人展示出一个混茫神奇,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境界。由于书法固有的模糊性,造成了书法欣赏的模糊性。模糊性可以说是书法具有巨大的艺术潜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书法欣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书法以抽象的文字符号为基础,以其独特的艺术美向世人展示出一个混茫神奇,可意意而难言传的艺术境界。由于书法田有的模糊性.造成了书法欣赏的模糊性.模糊性可以说是书法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书法欣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朱子涵 《江苏教育》2022,(29):35-36+54
<正>在中国书法文化的历史长卷之中,楷书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文字演化最初的甲骨文字到后来的青铜铭文,经历时间的洗礼与统一文字的完善,发展出秦篆,又不断化繁为简,出现隶书、行书、草书,再加以规范化,在唐朝楷书终发扬光大。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顶峰时期之一,统一强盛的大唐经济繁荣,思想多元开放,文化壮丽辉煌。同时唐朝皇帝对于书法亦酷爱,为唐朝的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汉字的形义关系是由汉字的表义性质决定的。汉字采用的是记录语义的方式,造字之初,根据语义来构造字形,形义关系完全一致。但汉字本身及其所记录的汉语语词的发展变化,使汉字的形义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影响了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影响了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解释。本文从造字时代的汉字构形、汉字应用中的特殊现象、字形与语义的变化三个方面阐述汉字的形义关系及其演变,以探讨汉字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的角度对古文字材料进行研究对古文字学、汉语史和古代文献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古文字学的重要内容:阐释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问题是古文字学的研究目的之一;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问题是古文字学的研究内容;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则是考释古文字的重要根据之一。汉语史研究也不能不利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古文字材料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汉语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追溯汉语历史的最重要的途径;古文字本身也是汉语史研究的根据。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释读古文字文献的基础,这种研究的深入也可以明确古文字材料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汉字有十分悠久的历史,随着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化,人们对汉字也进行了激烈争论,古老的汉字几经沉浮。有人主张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有人主张汉字不能废除;也有人主张“双文制”。本文主要回顾汉字拼音化的历程并发表一些观点,我们认为由于汉字承载着灿烂的中华文化、大量的同音词、方言、形声字等因素,不能走上拼音化道路,但是可以借鉴拼音的辅助作用,适应现代文字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一本书读懂汉字》是一本关于汉字知识的科普读物,特色是把古文字知识与现代识字用字结合起来,使古文字研究成果为现代语文教学服务,从而使得似乎远离现代社会的古文字研究发挥了为汉字正本清源、揭示规律、好学易用的作用。通读全书,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新颖、科学、实用。  相似文献   

15.
原始记号并不是汉字的前身,但它对汉字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在汉字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抽象性、记号性的色彩不断增强。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汉字的记号化,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记号化,在现阶段,如何更好地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更大地发挥汉字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字历来被认为是依附于语言的。本文试图从文字对语言的反作用上分析汉字对汉语特点的影响,认为汉字对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语音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汉字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它忠实地记录了汉语,还在于它对汉语发展的影响和规约作用。它适合了汉语的表意性,又加强了汉语的表意性;记录了汉语的无形态。  相似文献   

17.
《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汉字节目的热播,激发了更多民众汉字学习的热情,也引发对汉字教学的一些反思。现立足汉字教学的现状,结合汉字节目中一些汉字书写现象,主张汉字教学要有层级目标,并提出将汉语教学与汉字教学相联系、字形教学与字理教学相联系、个体教学与系统教学相联系的统筹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刘庆委 《高教论坛》2007,(3):173-176
从中日学者在汉字研究方面的共同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字所蕴涵的丰富文化信息,汉字与汉民族、汉字与汉字文化圈的各种关系,汉字研究的种种方法以及中日两个民族间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并意识到中日学界今后仍需进一步互相交流与切磋,深入开拓,共同发展,以此推动汉字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六书到三书的发展,并比较了六书和三书的异同以及现代学者三书说之间的优长,认为在归纳汉字结构方面,无论是传统的六书还是现代的三书,都有偏颇之处,都不能涵盖古今所有汉字的结构类型。分析了古今汉字的结构类型,用大量的字例证明,汉字的结构原理应该是四书,即表意字、形声字、假借字和记号字。  相似文献   

20.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古今汉字的传承性使我们能够通过对部分汉字的古形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一些汉字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些技巧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教学中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有助于留学生对于汉字的学习和掌握,以及对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