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宋琬与施闰章均为清初著名诗人,号称“南施北宋”,两人遭际不同,诗作风格也迥异,但两人友谊深笃,一生中虽然相聚时间无多,但两人诗文往复,友情越时日而无衰,两人相知相契,相慰相藉,交游的诗文即丰富了清初诗坛的创作,也谱写了人间友谊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作为清初诗坛名家,宋琬其实是被深深误解的一位。他由个人际遇引发的“怨怒”、“哀歌”远非后人所界定的“和平中正”、“整齐雅炼”,其诗心的辨认对于清初诗界的整体认知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琬是清朝初年的著名诗人,创作领域涉及诗、文、词、曲、赋,尤以诗胜,在诗坛上与施闰章齐名,被王士禛誉为“南施北宋”。作为清初的“国朝六大家”之一,其诗风的演变规律不但取决于自身的文学修养和艺术追求,而且与当时的诗学思潮和文化风尚密切相关。早期宗唐复古的观念得于地域家族文化和社集活动的影响较多,而人生阅历的丰富,广泛的交游,诗界风尚的演变和前辈的导引对宋琬中年之后熔铸唐宋的诗学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宋琬诗学渊源流变和交游结社活动也透露出明末清初诗风变化的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4.
宋琬,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国朝六大家之一,诗作代表了清前期诗作的繁荣与风格的转向:前期以明七子为尚,诗作质实典雅;后期因人生遭际与当时诗坛风格变化的影响,诗作凄清激宕,有宋诗风味。  相似文献   

5.
论吴嘉纪诗的文化构成与创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嘉纪是泰州遗民诗群中存诗量最大、诗作也最具特色者,在清初诗坛占有突出的地位。王学左派思想的浸染、盐民与盐商文化及泰州一带的结社风气、吴嘉纪的遗民身分与泰州遗民的文化人格对其独具的心路历程以及诗作独特风格的形成起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吴嘉纪是中国诗史上继孟郊、贾岛之后最著名的苦吟诗人,其《陋轩诗》即凝聚了他悲苦而凄凉的一生,由此,形成了以“严冷”为基调的“野人体”,而他在艺术手法上最基本的特征则是多用并善用白描  相似文献   

6.
施闰章是康熙诗坛大家,其山水诗作重振了多年不见的清新自然之风,尤为受人推崇。本文试从施诗艺术特色入手分三方面具体分析其山水诗作,并从施闰章与“宣城体”的关系方面进一步探讨施闰章在清初诗坛的地位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初诗坛,被誉为“诗仙”的河东诗人吴爱,有《莲洋集》入《四库全书》传世。本文想对吴会诗作的艺术特色作初步的探讨。清初被尊为“一代宗匠”、倡“神韵说”的大诗人王上恢在《吴征君天章墓志铭》中说: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本朝大一统,间六十载,作者亦多矣,条独以“仙才”许蒲皈吴君。此余之私言也,亦天下之公言也。王士恢认为中华二千年诗坛中吴霆可称“仙才”,是曹植、李白、苏武之后“他才”的主要传人。这是对吴霎诗的最高评价,也是对其诗风格最高…  相似文献   

8.
《过日集》二十卷是清初诗人曾灿历经十年磨砺编成的大型诗选,收录清顺治二年(1645年)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十八年间佳作名篇,选入各地诗人1500余家,诗8200余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诗坛之“天下大势”。文章从编辑体例、编选原则、征诗与刻资三方面探讨其编选,以期呈现清初诗坛的深层景观。  相似文献   

9.
施闰章及其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闰章(1618—1683),皖南宣城双溪人。字尚白,一字纪云,号愚山,一号媿萝居士,晚年又号蠖斋、矩斋。顺治六年(1649)进士,历官顺治、康熙两朝,曾任刑部主事、山东学政、江西参议分守湖西道,晚年奉诏纂修《明史》,官终翰林院侍读。施闰章是清初文坛、诗坛的名家、大家,与山东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誉,其诗被称为“宣城体”。所著有《学馀堂文集》二十八卷,《学馀堂诗集》五十卷,以及《蠖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之际,逃禅成为许多士子的选择,一方面是迫于政治压力,一方面也为显示自己的高风亮节。宋琬迫于生计参加了清代的科举,并且于仕途并不顺利,思想上出处的矛盾日益深重,在诗作中多有表现,后于康熙初年入狱,两年的牢狱生活使宋琬真正看淡了名禄,也看清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于是找到了儒与道释结合的思想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归。  相似文献   

11.
顾炎武,字宁人,别号亭林,又常署蒋山庸,昆山人。明末出生,早年加入复社,清兵南下时曾参加抗清起义,虽失败,一生不忘复兴。他历经改朝换代的战乱之苦,山河变色,满目疮痍,莫不有所感触而发于诗,是清初诗坛著名的遗民诗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使他的诗作染上了浓重的时代色彩,尽发时代的声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嘉诗坛,诗人交游之频,亦极一时之盛。在众多诗人中,张问陶与刘大观的交游及其诗作尤其引人瞩目。本文通过考证认为,在长达二十年的交往中,他们志趣相投、肝胆相照、友谊纯真,诗酒唱和、互见性情。其交游诗作记录了乾嘉诗坛“诗人相重”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16,(4):34-38
明清之际是我国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明代诗坛的主流是尊唐抑宋,这种思想在经历明清鼎革之后,逐渐发生了转变。其中,钱谦益强调新变,提倡宋元,首开清初诗坛宗宋之风;冯班、吴乔、贺裳等人则将诗学对象由盛唐诗转向中晚唐诗,诗学对象再次变化,呈现向宋诗滑近的趋势;而在清初的唐宋诗之争中,吴伟业、黄宗羲、宋琬、查慎行、朱彝尊、王士禛等人以唐宋并重的方式,努力为宋诗辩护,至康熙初年终于形成一股宋诗热。至此,明清之际的祧唐祢宋诗学思想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4.
王粲是建安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号称“七子之冠冕”,其诗在建安诗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王粲的诗可以分为两期三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五言诗苍凉悲慨,志深笔长;前期的四言诗情至语质,文当而整;后期的五言诗莽苍雄阔,笔势浩荡。我们既要重视以《七哀诗》其一、其二为代表的前期诗作,也应该给以《从军诗》为代表的后期诗作以充分评价,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建安诗风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一、台湾诗坛女旋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大文豪苏城以“味摩法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来高度评价王维,以此盛赞王维的诗作富于构图美、色彩美,善于运用绘画的技巧入诗,从而创造出“诗中有画”,具有永久艺术魁力的意境。在当代台湾诗坛上,也有这么一位女诗人,将诗、画巧妙地融汇贯通,以画人诗,以情景交融的画面构成雅丽清幽的诗画意境,使诗的形象鲜明感人,独具~格,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采,其诗作从80年代至90年代初一度风靡台湾、大陆两岸,掀起一股又一股抢购其诗集的热潮。她,便是人称“台湾诗坛女旋…  相似文献   

16.
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奁集》以写艳情为主,后人对作者韩亻屋及其艳情诗作多有不满,这主要是囿于儒家“诗教”说的影响。《香奁集》包容了艳情诗的多样题材,成就在唐末同类诗作中最高,对后世影响较大,在唐末诗坛具有艳情诗的标本式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杜牧,晚唐著名诗人,一牛写下400多首诗,尤其是他的30多首咏史诗,其独特的风格在晚唐消沉纤弱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晚唐诗坛上,杜牧的诗作“俊迈不羁,其诗有气概,非晚唐人所及”。  相似文献   

18.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诗坛的大将,在中国当代诗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从题材与内容来看,乡愁是余光中创作的母题。诗人的诗作中,数量最多、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乡愁诗,他的乡愁诗约在百曹以上,乡愁诗是他诗作中最为闪光的珠宝。  相似文献   

19.
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诗坛上影响巨大的诗人之一,李金发也以独步一时的诗作赢得了“诗怪”的衔头,从艺术成就的角度看,两人的诗坛地位并不平衡,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两人的诗歌创作了都受到欧美象征诗派的影响,两人都自觉运用象征诗派的创作理论和技巧付诸艺术实践,写出了一些象征意味浓厚的作品,仅此一点,即可成为比较两位诗人的共同基础。一、忧患意识与恶魔意识“诗言志”,“诗缘情”。古往今来,文艺创作都是知识分子的精神产品和精神寄托,他们把文艺创作“当做另一种人生”,“泄漏自己的潜意识”,“泄漏隐秘灵魂”①。艾青…  相似文献   

20.
王昌龄对盛唐诗坛的独特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诗坛,如一个紧张、激烈的体育竞技赛场,风云际会,各显身手。王昌龄则是这一特殊赛场上的特殊人物:其诗作,特别是七绝,取得了令当时及后世共同称誉的辉煌成就;同时,他又开馆授徒,传授作法,培养诗才;他还潜心于创作理论的总结和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诗论观点。因而,王昌龄既是一名竞技水平较高、比赛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又是执教有方、颇有建树的“教练员”,同时还是对这一“比赛项目”潜心探讨,理论创获颇多的“研究员”。一人而身兼“三职”,这在盛唐诗坛“赛场”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正是王昌龄对盛唐诗坛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