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城市化的客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城市化和地域的城市化,其中人的城市化是主要方面。我国应该选择以人的城市化促进地域的城市化的方式,避免被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的增加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我们不能片面追求高城市化率,要避免过度城市化现象,避免城市的盲目扩张。人的城市化中,主要是农民的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既要解决好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城市化问题,又要注意从源头上缓解城市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化与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研究和政策制定中首先应厘清一些经常被混淆和误解的基本概念,以正认识。城市化是国家有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普适规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是为了解决传统城市化模式下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而制定的发展战略,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手段和方法;传统城市化、非健康城市化、不完全城市化、半城市化是同义语,是对中国前30年城市化过程的描述;新型城市化、健康城市化、完全城市化、常态城市化也是同义语,是对中国未来城市化健康科学发展过程的统称。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西部城市化有自身的特点,西部开发应走特色城市化之路。本文从西部城市化的可行性前瞻、西部地区城市化特点与城市化水平以及西部特色城市化的战略思路探寻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主要分为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战略三个部分。其中城市化水平主要包括城市化水平的衡量与评价,城市化进程则一般分为五个阶段,而城市化战略主要有小城镇发展论、大城市发展论、中等城市发展论与多元发展论。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地推动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结构的转型。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稳定增长时期,但更多地表现为规模和数量扩张的粗放型特征,"半城市化"特征明显,对城市化的关键性制度约束仍然存在,城市化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严重,在发展上需要全面提升城市化的发展质量,深化城市化发展关键领域的制度创新,推动中国城市化实现绿色发展方式转变。人口发展质量是城市化质量的核心和根本目的,产业发展质量是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动力,空间发展质量是城市化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是探讨未来城市化发展方向的基础.本文基于云南省16市州2008年、2011年、2014年时间截面数据,通过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构建云南省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进行测算,Arcgis10.0进行城市化空间信息表达.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化水平处于完善发展阶段的是昆明市,1/3市州城市化处于优化发展阶段,其余市州均处于质量提升阶段,城市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2)除昆明市城市化发展属于经济城市化导向型外,其余市州城市化属于空间城市化导向型或空间城市化导向型向社会城市化导向型转变.(3)形成了以昆明市为城市化水平核心区,滇中城市群为次级城市化水平核心区,其余市州则为更低一级的城市化水平布局.  相似文献   

7.
世界城市化规律可用S型曲线来描述,并可划分为城市化初期、城市化中期和城市化后期三个阶段。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平稳发展阶段、停滞与下降阶段、稳步推进阶段和加速推进阶段,这四个阶段相当于国际城市化规律的初期和中前期。应尊重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逐步消除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障碍,推动中国城市化稳定发展,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人的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本质。在中国的城市化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度期间,必须把人的城市化作为发展方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即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其中,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本文在分析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演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提出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如何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城市化包括有形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和无形城市化(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扩散和辐射)。只有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协调起来,城市化才能健康发展。也就是说,城市化应当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新农村应当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只有动态地把握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把城市与乡村一起纳入城市化轨道,才符合本源意义上的城市化含义,才能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1.
孙奇逢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学《易》旨在用《易》以治身、治家与治国平天下。“天下之道莫善于相反而相交以为用”,是矛盾对立统一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是安危相随、泰否相因,始终都是“反交为用”的。所以,他提醒人们要泰不忘否。即便事已得凶,亦当仍使之趋吉,犹“逆挽而进之者,此《易》道之用与造化侔,而圣人作《易》之功亦与天地并也。”  相似文献   

12.
高等代数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两类难点:一类是跨章节的难点知识.这类难点的主要问题是分布零散,学习时抓不住重点和主线,化解这类难点最有效的方法是对相关章节内容进行梳理、研究、总结及拓展;另一类则是抽象易混淆的难点知识.这类难点的主要问题在于抽象难懂并且容易混淆,学习时常常感到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印证.而攻克这类难点最有效的方法是实现抽象知识的直观化,把代数知识与几何直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行动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或者说,教育是一种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教育的基本问题,是论证教育的目的及其内在价值问题。或者说,有价值的教育目的的确定与追求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认识"存在"的普遍规律问题。教育哲学,是哲学与教育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的基本问题的学问。重点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价值,和人与教育的关系,以及在教育进程中产生的哲学问题。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关于论证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即对于教育的普遍规律的揭示。  相似文献   

14.
儒、道、佛三家的修养观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儒家修养目的是成德成人,修养依据是礼义规范,修养态度是积极修为,修养方法是内省外求;道家修养目的是与道合一,修养依据是循顺自然,修养态度是消解人为,修养方法是致虚守静;佛家修养目的是成佛涅槃,修养依据是佛法戒律,修养态度是虔诚救度,修养方法是定慧双修。三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修养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三生教育”关乎人生整体,触及人生根本,因而它本应置身于哲学的审视之下,这是极重要之前提。以此审视当知: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唤起人们对人的生命的尊严、高尚和神圣的自觉,核心是理解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生存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学会生存,核心在于帮助受教育者理解人的生存活动的创造性和历史性;生活教育乃人文教育,实质在于引导和启迪人们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意义,其关键当在以文化提升人的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16.
知识与德性     
知识与德性在现代发生了分离,这是知识与德性双重堕落的必然结果,而其根本在于知识的堕落。弥合知识与德性的唯一途径是回归古典精神,这意味着回归古典的知识与德性,首先是回归古典的知识,即古典哲学。古典知识和德性的目的都是人的完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著名论断"德性即知识"的涵义。知识堕落集中表现在知识的分裂上,其结果不仅是德性的败坏,而且表明德性是不可能的。知识与德性的分离最令人震惊的表现就是哲学家的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力所在.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师素养是关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根本要求,优化教学内容是保证,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是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知识不是命题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与语境相关的。知识主张的适当性也是随着语境的特征而不断变化的。语境主义认识论是基于科学实践解释学的一种知识分析框架,是在具体情境中对知识进行解释学阐释。语境主义正义观运用系统化的方式将情境与原则相勾连,它并不是要建构一种综合性的正义理论,而是寻求与特定情境相契合的特定正义原则。沃尔泽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道德哲学或道德实践是系统规制的,道德需要选择,需要阐释,正义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Education needs to prepare students to have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of their relationships to others, to have an ability to make good moral and other judgements and to act on these. If education has a role to play in the alleviation of the crises facing the world, then there is some urgency in reflecting on what kind of education is needed in order to prepare young people to tackle these many crises. It is our contention that the major problem with modern education is that it has forgotten that its main task is helping students to learn to be wise. That is, in considering the aims of educa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it is wisdom which is the main aim of education. This will be so whatever level of education we are discussing, though much of our discussion refers to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从实践智慧角度看,课程评价的根本任务在于分析课程对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所产生的客观效应:一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规范性实践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的整体评价判断能力和具体评价判断能力;二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效能性实践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对行动方案的制定能力、执行能力和评估能力;三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存在性实践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体验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