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对报纸业敲响了警钟,有着150年历史的《西雅图邮报》停刊,预示着传统报业不及时改变就只能坐以待毙的事实。主动变革转型,实现与多种传播形式的融合,提高竞争力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新文化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在形式与内容上变革;注重市场规律,在理念上变革;巩固竞争优势,为顾客提供便利服务等方式成功转型,为传统报业变革转型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报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但目前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钢铁、地产、水泥等过剩产业,或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成熟产业,涉及传媒产业转型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将经济学中常见的产业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运用到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中,可以让报业转型研究获得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就是以产业结构构理论、产业衰退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起报业产业转型的理论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3.
随着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的崛起,媒介融合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报业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被手机等移动终端所打破,受众资源、媒介竞争和技术手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传统报业广告收入和发行量的锐减,生存艰难。但是传统报业在内容、传输平台和终端的融合又给自身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发展前景。本文主要论述新媒体时代传统报业所面临的困局、在转型时期的运营模式改变以及产业创新和在这一特殊转变时期所存在的问题,以求传统报业的涅槃重生。  相似文献   

4.
报网互动,媒介融合,远不止于内容的融合,而应是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流程乃至传播方式等方面的融合。受众的需求是推动这种变化的根本动力。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受众活动和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媒体应该以更丰富的内容和方式为受众提供个性服务。因此,不断探索传统报纸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通过报纸原创内容优势和新媒体数字化传播优势的结合,推进数字报业发展,开展与其他媒介融合,既是报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报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从目前来看,平板电脑与报业的融合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先进的传播模式、严谨的信息内涵和立体的传播渠道;大数据技术则可为报业与平板电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客户群体划分,为后续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因此,平板电脑与报业未来价值的创新应该做到: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推广人群选择的创新;拓展营销渠道,转变营销的思路,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增强信息推送的针对性、时效性,实现客户维持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黄梅戏艺术改革转型,使黄梅戏理论研究、文化生态、传播形式呈现新特点,涌现出很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作品。理论研究聚焦戏曲本位,关注传承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的黄梅戏传播生态。黄梅戏创作、表演在继承中创新,黄梅戏传播形态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媒介生态,"媒介融合"应运而生,传统意义的新闻生产从采集、制作、发布等传播流程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嬗变。传统媒介尤其是传统报业固有的运营模式遭受巨大冲击。在多元媒介的交叉融合中如何适应新形势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形成准确的新闻传播教育定位以及合理的发展规划,调整结构,保证质量,为新闻传播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社会媒体培养高质量的传媒人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时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媒体的更新迭代、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给传统报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能否紧跟时代潮流,推动传统报业向现代化传媒转型升级,是传统报业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广东报业的用户群体为调查对象,通过调研找出传统报业面临困境的成因,进而对传统报业的出路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传统媒体的报业已经意识到:媒体的生态环境和基本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报业已经走到了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传播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历史关头。面对困境,德国报业努力突围,积极转向新媒体,与其紧密结合,以期重新找回昔日的辉煌,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经过对其发展的深入研究与分析,相信对我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数据库营销作为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现代营销工具,比传统的营销方式更精准,更有效。报业数字化、网络化为报业数据库营销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撑,报业广告经营应该运用数据库营销手段,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在强化对读者数据库、广告客户数据库、广告代理公司数据库等数据库建设和维护的基础上,报业广告经营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数据库营销。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不复存在,电视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战略转型,成为电视媒体在新市场环境下保持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而电视媒体转型的思路,要顺应融合趋势,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着重强化自身在社会媒体环境中的主导作用,转变传统的经营和盈利模式,大力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在媒介融合趋势中提升自己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实现从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集团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媒体融合有助于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改进高校舆论引导工作,不断推进传统舆论宣传阵地升级改进,加快推进高校传统舆论宣传阵地转型升级,适应新时代传播规律的发展变化,巩固壮大高校主流舆论阵地。从媒体融合的角度,分析高校媒体融合的现实需要和高校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提出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舆论引导路径,为高校舆论引导提供参考意见,让高校主动适应舆论新生态,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实践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通高校党群信息沟通,连接青年大学生"最后一公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服务大学生。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视角,通过对当前云南回族经堂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经堂教育的现代转型即思维转型、主题转型、目标转型、内容转型,研判云南回族经堂教育的未来走向,调适宗教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以期为实现回族经堂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增益互补、助益民族文化的有序传承和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提供具体的运行思路和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时代,传统的营销体系逐渐失灵,沿用传统营销思维的营销教育亟需转型。基于"营销3.0"理论,高职新营销教育模式应实现五个转变:教师角色,由传统营销理论传授者向学习者、实践者、引导者转变;沟通形态,从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课程建设,从单一知识技术课程向融合化课程转变;教学氛围,由权威导向向非正式、温暖转变;激励机制:由外部激励向人文精神营销转变。  相似文献   

15.
由于移动网络传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崛起,人们开始习惯依赖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对传统媒体报业、电视传播的关注度不高,造成报业、刊物等发行量逐年减少的现象;电视收视率下降、广告收入也出现下滑的局面,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媒体融合、转型升级的严峻问题,如何改革已成为媒体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新媒介技术时代下传统电视陷入困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媒体融合、升级转型之路也已成为业界共识。面对内蒙古地区的电视发展现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发展策略,重构生产主体、传播主体、营销主体。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下,利用新媒介技术,建立社群经济思维。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资金保障、人才支持,共同完成传统电视媒体的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对于综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渐增。本文主要以跨学科融合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为研究内容,更新传统教育理念,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以艺术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融合和互动为切入点,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与形式、专业实践平台等方面提出创新策略及实施路径。旨在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致力于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素质创新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作为我国近代喊出"小说界革命"口号的第一人,他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推动了我国近代小说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融合了中西文论二者所长,采用中西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起颇具划时代意义的小说理论。不同于传统书商重利轻本,梁启超不仅重视文化传播源头的质量,还积极启用新兴媒介传播思想理念,并将读者感受纳入研究范围,这样的现代文学传播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小说从古代向现当代转型的跨越式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传播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传播学与社会学具有天然的理论可通约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构成了社会学考察社会变迁深层原因的基本要素;社会学作为传播学形成的重要基础,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分析传播机制的理论背景。两者的融合既拓展了传播学研究的理论空间,也为社会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中国传播社会学研究刚刚起步,它既是理论创新的结果,也是理论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空间多元、网络社会思潮多变,技术和需求的升级不断驱动着媒体转型发展,信息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的不断变更和重构,引发了高校媒体格局的新变化。传统主流媒体转型,通过构建新媒体矩阵进行传播、实现融合发展已成趋势。本文探索在高校里构建新媒体矩阵,助力传统媒体转战新媒体阵地,借助媒体融合的传播优势,打造更多元、更高效的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