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911年10月29日,继武昌起义后,山西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太原光复,成立军政府,宣布独立。清廷震动,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派遣重兵,攻陷娘子关,形势严峻。都督阎锡山弃城北逃,河东革命党人坚持斗争,成立河东军政分府,挽救危亡,终于保卫住新生政权。  相似文献   

2.
一、河东军政分府始末1911年10月29日,山西人民在同盟会山西分会的领导下发动太原起义,并于当日组织成立山西军政府。新军八十六标标统、同盟会员阎锡山和陆军督练公所帮办兼陆军小学堂监督、同盟会会员温寿泉分别被举为山西军政府都督和副都督。不久清军进攻山西,1911年12月12日,为避清军进攻太原,阎锡山率革命军一部转移晋西北,后进驻绥远。留在  相似文献   

3.
李学瑞 《考试周刊》2011,(6):234-235
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便称之为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4.
军政分府在清末民初地方建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根据不同派别在建立军政分府中的作用,可以将其划分为以资产阶级下层激进派为主导推动,以资产阶级中上层温和派为中坚发起,以地方军政官员为首的保守派改组三种类型。分府的组织机构和职权表现出与军政府极为相似、二级机构名称多种多样、军政长官高度集权、军事地位更加突出等特点。基于此,它和军政府的定位出现了隶属于省级军政府、其他分府、湖北军政府以及与省军政府并立等四种关系。其中,前三种关系体现的主要是服从、互助,为辛亥革命深入发展彼此应援;第四种体现的是独立自主倾向,甚至暗含了些许矛盾斗争。所以说,军政分府的"分"字体现得更多的是革命道义和基于传统的统辖心理、统辖关系,而不是制度规范上的主动认可。1912年8月底,各地军政分府遵令取消,地方政权转型初步完成。  相似文献   

5.
绍兴在辛亥革命中,曾经出现过两个军政府。一个是以旧官僚、前清绍兴知府程赞清、治安科长章介眉为头目,投机革命,假光复所组成,名为“绍兴军政府”。一个是以革命党人王金发、谢飞麟为首,推翻了程赞清政权后所建立,名为“绍兴军政分府”。这一前一后两个军政府,名称上虽仅一字之差,但性质却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6.
一、浙江军政府的成立浙江是晚清军事力量较弱的一个省,是光复会的发祥地和根据地,有着很好的革命基础。因此,20世纪初,在新军二十一镇中,在会党、商界、学界、省谘议局中,都有大批同盟会、光复会的成员。浙江也是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基地之一,立宪派人在国会请愿与争回路权运动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其中一些还曾与反清革命运动有过密切联系。1911年11月3日上海起义的消息传到杭州,革命党人决定乘反动当局慌乱之际起义。4日晚,同盟会员褚辅成与光复会和同盟会会员朱瑞等,发动二十一镇81标与82标起义,上海派来的敢死队百余人助战。经一夜战斗,于…  相似文献   

7.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写道: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由于起义与革命党主要领导人失去联系,“一贯仇视革命,在新军中多次破坏革命党人活动”的旧军官黎元洪,在起义士兵的逼迫下,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可以想像,这样一个素与革命无缘、异常反动,又是被迫就任都督的人,肯定会对革命带来许多消极的后果。但从当进的形势看,黎元洪就任就督,客观上也起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辛亥年(1911年)9月14日,贵州在自治学社的组织下,在陆军小学和新军的支持配合下,推翻了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成立了革命军政府。为了保卫和巩固这一新政权,当时的革命党人张百麟、黄泽霖等决定扩编陆军,以第一标为基干扩充成三个标,以叶占标、肖鸿宾、鄢元发各为标统(团长),每标三营,共计九营。以原清军副标统陆军小学总办(校  相似文献   

9.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材第82页叙述;“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其下的小字又写道:“旧军官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立宪党人汤化龙作了民政部长。”那么湖北军政府是否就是旧官僚和立宪党人掌握了实权呢?湖北军政府的性质到底是什么?笔查阅了武昌起义的有关资料,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说明湖北军政府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相似文献   

10.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新军首义,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从床帐后逼出来被推为鄂军都督,组织军政府。接着湖南、陕西、山西、江西、安徽、云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清廷“摄政王”载沣谕改组内阁,开放党禁,释放汪兆铭等,并起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就任后,一面派冯国璋攻占汉阳,一面迫于大势所趋秘密派人与革命军讲和,大耍其政治上两面手法来投机取巧.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袁世凯的六个条件,载沣解除摄政。革命军方面,袁倚靠帝国主义从中牵线,搜罗了汪兆铭,指使杨度与汪合作,组织“国事共济会”为调和南北的机关。11月30日(辛亥年  相似文献   

11.
湖北军政府,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是一座红色楼房。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引桥的东端。它北靠蛇山,南临富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阅马厂(1853年2月,太平天国五十万大军从武汉出发,水陆两路,顺江东下,直捣南京,曾在阅马厂开炮祭旗,举行进军仪式),因而俗称阅马厂红楼。这座红楼在辛亥革命前,原是清政府湖北谘议局所在地,故当时又简称为谘议大楼。 1911年10月10日,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旗帜下,湖北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当天晚间,湖北新军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总代表熊秉坤率四十多人,在武昌紫阳湖  相似文献   

12.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1月10日,广东军政府宣告成立。经革命代表们推选的省都督胡汉民负责组建省军政府,其中教育部长是著名的教育家、爱国诗人丘逢甲。广东革命政府在教育宗旨、方针和学制方面不断进行了改革。民国元年(1912)和民国11年(1922),中央教育部和北洋政府曾先后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戍学制”,其影响深远,后者至今犹存。决定“壬戍学制”(即“六三三四制”)方案的全国各省教育联合会第七届年会于民国10年(1921)10月27日至11月7日在广州召开。  相似文献   

13.
以辛亥革命全局与发展进程为背景,回顾山西河东的光复,探析河东辛亥革命的功绩、地位、影响和经验。河东一度成为山西辛亥革命及其政权的一个中心,是实施"南响北应"战略和晋秦、晋燕联合方略的重要地区。河东党人及河东地区对山西乃至全国辛亥革命作出特殊贡献,有历史文化、新生社会力量、民众反清反帝斗争等成因,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领导士兵首先起义,当晚占领了武昌.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杭州在十一月四日发动起义,五日成立浙江军政府,这给嘉湖地区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15.
辛亥首义后被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的黎元洪,是由何种机缘推上历史潮头的?被动地立于颠峰的黎氏怎样回馈历史?历史又如何给黎氏定位?本文通过对1911年10月10日夜以降黎氏行迹图的细致勾勒,辨析流传广远的"床下都督说",并追溯首义前党人的预案和军政府成立后黎氏地位的起伏变化.综观全体,步履蹒跚、充满矛盾性的黎元洪,在辛亥首义及民国建政中的积极贡献和消极作用皆不可小视;然置于历史天平,作一总的权衡,堪称一位应予基本肯定的人物.黎元洪在中国历史大转折关头所表现出来的情态:仿徨犹豫、退二进三、终于守住共和底线,真实而生动地浓缩了一个数千年古国由专制通往民主路途的曲折坎坷.  相似文献   

16.
黄兴"登台拜将",是在辛亥武昌起义中,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效法汉高祖刘邦,设台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于11月3日,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关于设台拜黄兴为将的事,过去有关史书中,一般都认为,是湖北革命党人公推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为"郑重其事",采取"登台拜将"的仪典,报请黎元洪许可而举行的.这种说法,见诸于居正《梅川日记》和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等书.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是用来尊崇韩信,并以此来提高韩信的威望而压服三军所玩弄的权谋.事后韩信不仅以此为荣,并以此深  相似文献   

17.
1912年初,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三股拥有全国影响的政治势力和三个鼎立的政权: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袁世觊掌握实权的清朝王室;黎元洪为都督的湖北军政府。抛开近代中国总的阶级力量对比(封建阶级力量大于资产阶级力量)和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谈,单就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所波及的地区和声势而言,可以说革命势力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局面。但湖北军政  相似文献   

18.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6,(6):F0002-F0002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山西河东古魏豹城中,四周碧水环绕,提岸柳绿花红是一块得天独厚的理想办学场所。学院毗邻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太原汾河之滨设有太原校区。学院创建于1956年,前身是太原水利学校和山西省水土保持学校。后历经山西省太原水利学校,山西省太原水利专科学校,山西水利学院,太原水产学校等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19.
十五 民国时期(一)孙、袁、南、北都之争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在武汉举行的“双十起义”(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浪潮中垮台了。当时,各省闻讯以后,大多响应,宣布独立,支持革命,脱离清政府。清政府见大势已去,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起义之后,当起义队伍与清政府的军队在武汉对垒之时,鄂军都督府于11月9日通电各省派全权委员至武昌商讨组建临时政府。因当时清军在武汉势力甚强,革命军尚在艰苦应战,战局紧张。而11月11日,江苏、浙江与上海3地都督发出通电,要各省代表去上海开会。后上海会议移至武汉。在12月2日,江浙联军攻下南京,会议又…  相似文献   

20.
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新政府刚成立,就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财政困难就是其中的一个.1月30日,孙中山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中央财政匮乏已极,各项租税亟难整理。”2月5日,他给锡金军政分府的一个批文中写道:“现在中央财政极感困难,而整军北伐,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