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作家王蒙,不久前在广东中山大学就中国当代文学问题进行演讲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作家为什么伟大的不多?”然后自问自答道:“就是因为作家自杀的太少了。”为什么自杀率越高就越容易出伟大作家呢?王蒙给出了两条原因:一是“创新就像一条‘狼’一样追着我们”;二是“精英意识会让人走向孤独”。这两点,都会让作家感到痛苦和压力。王蒙先生的结论,当然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但他的两点解释,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近年来文学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创新”这条“疯狗”的追逐下、在“精英意识”优越感的支配下,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汉学界有着一定知名度的德国汉学家顾彬,近日接受德国权威媒体“德国之声”采访时,突然以“中国当代学是垃垃中国作家相互看不起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等惊人之语,炮轰中国学。(见2006年12月11日《重庆晨报》)[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媒介帝国主义"的"虚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莉 《现代传播》2004,(6):124-126
国内全球传播研究中 ,有人认为 ,由于西方跨国强势媒体造成了对弱势传媒国家文化输出的巨大“顺差” ,世界跨文化正呈现出“单向性”和“同质化”倾向 ,强势文化单向地流向弱势文化 ,而弱势文化在其侵入和渗透下 ,不得不认同和接受其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 ,以适应强势文化主宰的社会系统。众多弱势传媒国家怀着“狼来了”的惶恐 ,极力寻求对策以抵御这场文化入侵 ,但却因实力悬殊而显得底气不足。那么 ,这种恐慌是否真的根据确凿呢 ?试问 ,媒介帝国主义势必会带来文化帝国主义的灾难吗 ?媒介支配又一定等于文化支配吗 ?意识形态与媒介文化的真…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个德国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文学性、故事性、小说架构等“技术”问题不是他在乎的关键,他不满的恰是一个作家和文学的最根本——语言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普遍走下坡路的今天,为什么德国能成中流砥柱?想来还是人文的深厚底蕴让德国人即使在经济社会也不像美国、中国这样金钱至上,急功近利中国某报纸公布了2012年"中国作家首富排行榜"。在消费社会,推出这个作家榜单最堂皇的理由显然就是——市场经济。国际上有畅销书排行榜,虽然也是出于市场意志,但毕竟拿销量为商品排名尚合情理;但若拿钱为作家排名,就变了味道。想来写作者挣钱多少,说明不了写作的质量,市场价值不等于文学价值,流行价值不能于传世价值。作为写作者个体,没必要将文学与金钱对立,作家挣钱没错,理所应当,问题是这样以钱论英雄就太赤裸裸了。  相似文献   

6.
郭群 《出版广角》2015,(16):18-19
2012年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他的获奖为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为国外更好地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提供了渠道。同时也拉近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励中国作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能被世界所接受的文学作品。要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挖掘和培养出色的翻译人才、提升文本质量、采取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借助出版的力量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赵敏俐先生的《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一书,是从对“文学是什么”的反思开始的。他在该书的引言中说,文学是什么?如果说过去我们曾经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它定义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的艺术”,那么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我们今天就必须把它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和“民族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李金涛 《全国新书目》2022,(11):11-17+10
<正>本书结合杨绛的文学作品、学术成果、相关传记等一手文献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身份”为视点,从文化人格、性别身份、学者身份、作家身份等方面对杨绛的“为人”与“为文”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书中将杨绛的文学风格视为作家主体人格的外化,对杨绛的创作精神与审美趣味进行了阐发,并对杨绛之于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更主要是当代文学评论,对“史料工作”明显重视不够。究其原由,主要有:其一,认为史料工作在于史料的发掘、整理,而缺乏思想、理论上的创新,故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不高;其二,和古代文学相比,中国新文学研究对史料的要求,尚缺乏严格、统一的学术规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文学研究不需要或不存在以“史料”为根基,而可以“六经注我”地随意为之。  相似文献   

10.
书业内外     
中国当代文学丢失了什么 据《生活日报》、《文汇报》报道,在近日《收获》杂志主办的座谈会上,数十位作家与评论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表示出一种深切的关怀和忧虑。他们普遍感觉,近十年来,震撼人心的小说少了,甚至让人记得住的小说也越来越少。究竟是读者出了问题,还是有一种东西被作家丢失了?80年代那些轰动一时的名篇,虽然现在看来有些幼稚,但当时所产生的心灵震撼却是真  相似文献   

11.
偶然间在书店看到商昌宝博士的《作家检讨与文学转型》(它是商昌宝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一书(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因为对这个课题的兴趣与关注,便随即买了下来。"作家检讨"与"文学转型"之间关系的探讨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因为当代文学就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书目》2012,(12):116-116
"作家们的作家",这是人们对博尔赫斯的至高评价。它在中国的流行,则多少说明了中国作家对博尔赫斯的敬畏。博尔赫斯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谁不读博尔赫斯,就必定是文学之盲;谁不谈博尔赫斯,也仿佛等于无知浅薄。这样一种带有明显强制性的文学时尚,终于使博尔赫斯在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生根开花,也使中国  相似文献   

13.
曹文刚 《出版科学》2016,24(5):103-105
政府与媒体鼎力相助,举办各种活动,以多种方式,通过不同渠道,促进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翻译出版步伐不断加快,成绩喜人,被海外的接受程度日益广泛深入,作品得到海外主流媒体的高度评价,许多作家、作品在海外获奖。但中国当代文学还远远没有融入外国的主流文学系统,需要我们不断分析、反思中国文学海外接受存在的问题,对它们进行总体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7月15日,“作家在线”网站启动仪式在中国作家协会举行。“作家在线”是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管,以作家为主体的权威文学网站。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张健,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洪波、何建明,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学的传播学视角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时代大众传播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文学与传播媒介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代文学时空关系场.文学的生态环境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从传播学立场出发,一种新的文学关系"作家(文本生产者)--传播者(媒介传播)--受众(文本消费者)",为我们考察当代文学提供了具有操作意义的理论方法.本文据此分析了当代文学中的商品属性、多元化、多样性、娱乐性和平民化等四个方面的热点问题.媒介的非理性也给文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经过磨合,文学将进一步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6.
王玉强 《出版参考》2017,(12):33-35
本文在分析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接受的基础上探讨了接受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启示,并对“走出去”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 1月8日,由作家出版社组织举办的“回眸、创新、展望——09中国文学创作与图书出版论坛”在京召开。全国老中青三代作家代表汇聚一堂,以作家出版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在推动国内原创文学发展方面极具影响力的“文学新星丛书”为源头,回望了中国原创文学30年的历程,并对这一历程中展现出来的思想流变、方法创新进行了重点回顾。与此同时,作家和评论家们就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文学图书市场前景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全球化形态下的文化与市场必将对作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图书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想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我心头就涌起一种温馨甜蜜的感觉。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根源的。我这种感觉的根源大概就是“文学”二字吧。有作家才能有文学。谈到作家,我对“作家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这一句舶来品气味很浓的话,颇不怀好感。我自己的灵魂还没有治理好,哪里有本领和闲情逸致去关心别人的灵魂呢? 我从来不敢承认自己是什么作家,这样崇高的名称,我担当不起。可是天公偏又作美,或者是偏不作美,让我在中学时就遇上了几位极其优秀的国文教员:教文言文写作的是王昆玉先生、教白话文写作的是董秋芳(冬芬)先生和胡也频先生,于是我就同写作结上了缘。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写点短文,搞  相似文献   

19.
世纪作家冰心以“爱的哲学”见证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见证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近百年以来.冰心“爱的哲学”主题——母爱、儿童之爱、大海(自然)之爱,已经成为几乎所有批评家、作家、学者、读者诠释冰心的思维定势。阿英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冰心“爱的哲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A母亲的爱、B伟大的海、C童年的刚忆”。^①后来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写到:冰心“知道苦难的现实里只有泪珠.但她不愿意做这样不情的文学家:她要讴歌理想——超现实的,于是就逃避和沉醉到她所常写的那些概念中了。  相似文献   

20.
尊严中国     
100年前,将《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引介到中国的学者严复,面对强势西方,提出“自强保种”。100年后的今天,在世界各个族群面对面短距离地“物竞天择”的时候,中国人又当如何“自强”,我们的文化尊严在哪里?此刻的中国文化现状,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死水,好坏同体,激情和颓废共存,生机与衰亡同在。旧的秩序断裂,新的规则浮现。传统文化濒危,西方文化昭然,中国人在复杂的文化状态里如何自处?欣慰的是,本刊第298期推出的“我们是谁”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反响。究其原因,最关键的还是这一话题触及了我们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迷茫和未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