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前,因报道内容失实导致新闻单位败诉的情况,引起了新闻单位和记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是,败诉的“新闻官司”占相当比例的是在报道内容真实的前提下败诉的。有些人会提出疑问:报道内容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也会“侵权”?回答是肯定的。主要原因是侵犯公民、法人的隐私权,而这种侵权尚未引起新闻单位和记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舆论监督作为媒体的基本职能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与此同时.相伴而生的新闻侵权问题也呈现出“三多”趋势,令涉案的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进退维谷,不胜其扰:即新闻侵权现象“多”、官司“多”和败诉“多”。  相似文献   

3.
1989年3月18日上午,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一起“新闻官司”即将进行一审公开判决。浙江首例记者胜诉的“新闻官司”。败诉的原告“不想说”,胜诉的被告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4.
边长勇 《新闻传播》2004,(11):55-56
舆论监督易惹新闻官司。新闻官司让很多记者和新闻单位叫苦不迭,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取证。一旦发生官司,记者和新闻单位必须取证调查,但部分证据在事后就很难收集甚至是不可能再被收集,结果因此而败诉。那么,怎样应对新闻官司呢?笔者以为,在采访中记者树立证据提取意识是一个更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闻官司越来越多,是近几年新闻界面临的一大烦恼。没完没了的应诉,繁杂琐碎的取证,不仅影响当事记者编辑的正常工作,更重要的是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因此而受到怀疑。如何避免新闻官司,成了新闻界与法律界共同探讨的课题。 透过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新闻官司,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告记者”或“告媒体”主要有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7.
浅谈新闻侵权的防范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7年上海出现建国以来第一起新闻官司后,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以新闻媒体为被告的新闻侵权案件已发生了一千多起。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些案件中的相当一部分以原告胜诉、媒体败诉而告终。从某种角度讲,目前新闻侵权的增多,是人们权利意识觉醒、法律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但大量新闻侵权案件  相似文献   

8.
陈慧萍 《新闻世界》2012,(7):252-253
近年来,舆论监督深入人心。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这项权利时,有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且大多还以败诉告终。这其中,很多时候是由于媒体记者在新闻写作中的言语使用不当或文章失实造成的。本文就新闻写作中的注意事项为重点谈谈如何避免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9.
一、还是空白首都一家报纸,近日在报道一起新闻记者作被告的“名誉权案”时,流露出了这样的无可奈何:“当今的名人新闻官司.大多是一不留神就当被告的新闻记者败诉……”。其实,新闻官司并不是无法可防。新闻界至少有两道“防线”可用,而且“解铃还得系铃人”,主动权都掌握在新闻界同仁自己的手中。“不留神”的确是中国记者、编辑在诸多新闻官司中“走麦城”的重要原因。“不留神”的工作方法积习已久,写批评报道时,对事实进行描述之余尚嫌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涉及媒体名誉侵权的案件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增多,以至于在美国法院陪审团组成人员中,很多人都不喜欢媒体,他们通常认为记者在涉及人的名誉的报道中,不注意事实的准确性。最近20年来,美国法院在涉及媒体损害名誉权的官司中,多次判媒体败诉,赔偿金额多的高达3000万美元。因此记者很多时候可以说如履薄冰,有人甚至告诫记者:要如同避免水火一样躲避侵权官司。而如何避免遭受起诉甚至败诉,是所有大学新闻系学生的必修课。尽管损害名誉权方面,美国各州制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中新闻侵权缘何有"三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舆论监督作为媒体的基本职能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与此同时,相伴而生的新闻侵权问题也呈现出"三多"趋势,即新闻侵权现象多、官司多和败诉多.这令涉案的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进退维谷,不胜其扰.  相似文献   

12.
徐疾 《新闻实践》2001,(2):54-57
2000年11月24日,又一起新闻官司在福建省泉州市落下推幕。作为被告的《海峡都市报》再次告败。自1983年1月,我国第一起新闻官司《二十年“疯女”之谜》到1994年总共180起新闻官司中,绝大部分是以新闻界败诉而告终。此例只不过是近年来诸多败诉案件中的一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新闻界在新闻官司中败多胜少?本文拟从该新闻官司作个案分析起,并试图从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与法学的交汇点对这一现象的因源作粗浅探索。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记者头上的光环开始逐渐消失。如同此时中国大地出现的诸多“热”一样,“告记者热”的新闻官司也开始像流行感冒一样蔓延开来。这些案件的原告既有普通百姓,有公职人员,也有公众人物;有工厂、公司,也有机关、学校、商店。被告有报社、杂志社、出版社,也有电台、电视台;有记者、作家,也有通讯员、实习记者和一般投稿者。面对新闻官司“潮”,记者们似乎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那些被推上被告席的记者们,十个有九个败诉。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如何避免新闻官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舆论监督,针砭社会时弊,维护民主法制,这 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又是党和法 律赋予他们的权利。近年来,随着“中国质量万里行”活 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及其他一些媒体的报道, 舆论监督更加普及和深入人心。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 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这项神圣的权利时,有 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有的还以败诉告终。如今,新闻 官司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因舆论监督而导致的新闻官司增多,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并不是坏事,它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但 是却给新闻界带来了很大压力。过多的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5.
今年2月,大连日报先后收到两件“新闻官司”的判决书,均判决作为被告的大连日报社等和记者、作者胜诉,从总编辑康健到报社上下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两起“新闻官司”,一起是香港格莲有限公司诉侵害名誉权案,如果不算1989年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诉《亚洲周刊》诽谤案(此案由新加坡高等法院裁决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胜诉),那么该是我国首起涉外“新闻官司”。另一起是某基层干部诉侵害名誉权案,大连日报社等在一审中败诉,不服上诉,经二审法院重新审理,判决撤销原判,驳回这位基层干部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16.
朱巍  晓琳 《新闻爱好者》2001,(10):16-17
目前,随着法律的完善和群众民主意识的提高,新闻官司已渐呈上升趋势,记者或媒体成为法庭被告的事已屡见不鲜。当然,打官司并不意味着原告有理。但是,官司打起来,总会给记者和媒体带来根多麻烦,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悉,全国的新闻官司10年间已达5000多起,媒体败诉率达30%以上。新闻媒体因刊发批评报道吃官司甚至败诉,不仅削弱了批评报道的战斗力,而且损害了新闻媒体的信誉,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在批评报道的采写中避免新闻官司呢?我们结合采写许昌市邮电局电信服务质量问题的一组批评报道的实践,试…  相似文献   

17.
“暗访”这种以往偶尔为之的采访方式,如今已成为一些媒体常用的武器。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曾预言:如果说以前曾有记者因自己的新闻作品侵权承担了法律责任,那么今后肯定会有记者因为自己的采访方式不当而诱发事端,甚至会闹上法庭。笔者的预言不幸言中:2000年11月24日,福建泉州市丰泽区法院判决海峡都市报在同泉州湖美大酒店的一场官司中败诉。理由就是记者在批评酒店的服务质量和存在的问题时,引用了一段记者电话采访中录下的不知真实姓名和身份的“小姐”的话,而且未经核实,从而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据此法院判决报社向酒店赔礼…  相似文献   

18.
朱莉 《新闻三昧》2006,(6):42-43
新闻报道要真实,这是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是新闻有生命力的保障,也是新闻媒体存在并发展的基础。但在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下,在目前新闻法律还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如何准确把握这一原则却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媒体屡屡成为新闻官司的被告并败诉的现实,一方面昭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杀伤力”,另一方面也让媒体常常感到困惑:新闻真实的含义及范围到底在哪里?前两年,一家中央报纸就因为一篇批评性报道被认为不真实而惹上官司。这篇报道的大致情况如下:北京某高校一位女大学生向派出所控告男友(也是该校大学生)对其强奸,派出所经过侦查,认为二人发生性关…  相似文献   

19.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是有知识的人,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如,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外围赛中失利,很多球迷习惯性指责教头施拉普纳如何如何。但记者们则更冷静地看待中国足球队的失利,从更多的侧面和更深的层次来分析中国足球队失利的原因。不过,也许是当局者迷的缘故,记者们自己遇到问题时却反而容易人云亦云,如时下新闻界对新闻官司的议论便是如此。一件案子了结后,无论记者胜负如何,也无论案由是简单还是复杂,听到的不外是呼吁新闻法尽快出台,保护记者的合法权益,败诉时有人呼吁,说是如果有新闻法就不会败诉;胜诉时也这么呼吁,说是打官司太累。似乎有了新闻法,记者就有了进行舆论监督的绝对权力,就可以在法庭上百战百胜,甚至根本就不会再有新闻官司之累。认为有了新闻法,就能保证在新闻官司中让记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新闻官司不断,弄得记者心惊胆颤。且不说狮口大开的“精神损失费”叫记者榨干了骨头也没法赔偿,单是旷日持久的涉讼过程就让记者感到莫名恐惧。 一些有过此等经历的记者中虽然也有九死不悔者,但大多数是心有余悸了。缠讼时受到的侮辱恫吓,一旦官司败诉支付的巨额赔偿叫人害怕,还有那深深的无助感更让人心惊。记协不是记者的家吗?但记者摊上事了,记协是否肯出面呢?平时教育记者以社为家、以台为家的社和台,如不是诉讼一方因记者的“牵连”将其列为被告的话,也大多是不肯出头的,也许还可能责备记者惹事生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