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连,我们可将它纳入广义文化的范畴。实际上,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国内一些发行颇广的中国文化史著作,如顾康伯的《中国文化史》,高桑驹吉著、李继煌译的《中国文化史》,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陈登原的《中国文化史》,王德华编著《中国文化史略》及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相似文献   

2.
高职护理专业开发多元文化校本课程是社会发展以及护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多元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有利于学生专业学习,促进多元文化护理能力的形成,体现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其课程体系框架由《世界宗教艺术文化史》、《跨文化交际(英语)》、《多元文化护理》三门选修课群和综合实践活动构成。三门选修课群体现了对学生系统知识链的搭建和能力层梯度的培养,综合活动实践是三门选修课群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3.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化育 人模式,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 合素质,2012年下半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选修课 程开始全面普及。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充分发 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2016年下半年教育部正式 发布了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征求意见稿,提出教学过 程中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在我校校本选修课实施过程 中,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很多老师仅注重表面只为完成教学 任务’很少关注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 学科核心素养了。如何在实施校本选修课程过程中进行学科 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也是我们这一课题的研究 重点。  相似文献   

4.
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课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滨州学院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共选修课。文章就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必要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程是东北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文史哲的通修课和全校综合知识选修课。作为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思想逻辑,而历史逻辑和思想逻辑作为哲学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哲学学科专业性的直接体现,是培养学生学科意识的重要环节,是体现该课程的专业性所在。所以,我们深挖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努力探索在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的地位、价值、自由等问题,把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的具体理论统一起来,把现代西方哲学具体思想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论语)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正如《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所指出的:“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可见,《论语》的教学可以从多个层面人手,但不管从文字还是文章学的层面入手,最终都是要落实在文化的层面的。那么,如何通过《(论语)选读》的教学实现《论语》文化意义,个人以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论语》与背景的关系,一是《论语》与接受者的关系,才能较好地实现这种教学指向。  相似文献   

7.
华东理工大学从2001年始将“中国文化导论”列为公共必修课,给学生讲孔孟、老庄的学说。我们很清楚,第一,我们的课是公共必修课,不同于专业课、选修课。第二,我们处在全球化的时代,又是在中国最现代化的区域上海讲传统文化,不同于其他历史和地域环境;由此,我们准确地界定了我们课程的性质、目标以及方法。一、课程定位:思想道德教育向文化素质教育延伸“中国文化导论”作为公共必修课,得益于我校多年来教学改革所累积的传统。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们学校的“两课”改革走在全市乃至全国高校的前列。当时学校领导和“两课”教师努力探索“马克…  相似文献   

8.
跨专业选修课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专业课的延伸和拓宽。人文类选修课体现的文化精神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构筑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本文介绍了在理工类学校开设人文类选修课《世界古代文化史》的课程特点,授课原则,实践中的教学方式的改进,从而有效的实现加强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在1983年开始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的基础上,按照我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经过逐步充实、删减、调整,已形成涵盖文、史、哲、艺、美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200余门课程的课程体系。每学期开出约140门次左右的课程,满足25000人次左右的学生选修。我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六大类:①文学艺术类,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外文学名篇欣赏”、“诗词艺术”、“英美戏剧文学”、“中国美术作品鉴赏”、“中外音乐名曲鉴赏”等;②历史哲学类,如“古希腊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20世…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高中语文把《论语》作为选修课程,并纳入高考范围。我们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老师,可谓是痛并快乐着。快乐是因为,我们的农村学生也有了零距离接触博大精深经典文化的机会。痛是因为,选修课实施了这么多年,我们农村的教师想真正深入地教好,农村的学生想真正深入地学好,还比较迷惘。我们做了《论语》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尝试,尤其是评点交流课型的尝试。以《君子之风》为例,探究《论语》选修课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末高校通识教育思想引入我国以来,我国高校纷纷开展教学改革.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通识教育探索。但是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课程的开设,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相应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要培养学生通达识事理的自觉。作为通识课程,《中国文化史》的教学更应在传授学生文化史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研究文化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把握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小学开设选修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加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此 ,我们“新班级教育”实验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一、选课前的筹备工作2002年9月 ,经专家和实验组老师反复研究 ,广泛征集家长和学生意见 ,确定一、二年级“新班级教育”实验班共开设21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主要分成六大类 ,分别为美术类 (创意绘画、小制作、神奇陶艺、书法 )、体育类 (足…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就基础教育而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的开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这个方案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对旧有《方案》进行改革调整。课程的总体结构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类课程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模式,由学科类和活动类两部分组成。活动类课程包括校内的文化、体育和科技活动及校外社会…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世界各国人民、人类各种族、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文化与文化史的研究在国内外学界开展已久,但文化史教材,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而且有课时规定,在我国当代课程史上是一个首创。这不仅丰富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也体现了面向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开拓性、超前性和时代性。早在1998年,为了配合高中课程改革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高中选修教材《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①(以下简称“两史”),分别供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使…  相似文献   

15.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见证了历史的流转,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依托于文物知识体系的基础教育校本课程研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将“文物”融合进高中阶段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可以使教师在设计校本课程时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对象。根据河北博物院院藏精品以及课程标准来制定校本课程目标,以河北博物院院藏青铜器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学科融合课程选择化学学科模块和其他相关学科模块分组进行实践研究,明确活动时间和小组分工深入探究青铜器的意义和价值,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示实践成果,深入感受以文物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选修课是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本着重探讨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的课程目标、设置模式和比例关系等三个基本问题.认为普通高中选修课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流”.还要为学生发展初步“定向”;不仅要增强课程弹性.还要促进办学模式多样化;并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为此.选修课的设置应采取“定向选修”模式.并处理好选修课的两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史》作为一门面向高校各类专业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核心性课程,它着眼于文化知识的认知、文化情怀的熏陶、文化价值的衡判和文化生活的创造.面对众多的授课群体,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特别是民族院校中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国文化史》课程的讲授面临着诸多挑战.文中就该课程在民族高校开设的意义和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沈海明 《大学教育》2014,(1):143-145
为全面提高民航院校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国民航大学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生命科学概论》公共选修课。高等教育应该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以整体素质教育为主,有一定专业方向的高层次整体素质教育。生命科学概论是一门融合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是当今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索,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强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加强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9.
选修课是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的课程目标、设置模式和比例关系等三个基本问题,认为普通高中选修课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流”,还要为学生发展初步“定向”;不仅要增强课程弹性,还要促进办学模式多样化:并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为此,选修课的设置应采取“定向选修”模式,并处理好选修课的两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20.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其系列选修课建设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笔者认为其系列选修课程建设应该体现“中国古代文学“自身发展实际;体现满足学生素质培养的原则.同时要突显分体文学专题研究的较强学术性、扩大学生文化视野的现实需要、满足学生多样素质能力诉求的特点,从而构建一个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为基础的,以“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化概论“、“唐诗宋词专题“、“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等选修课程为羽翼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