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牡丹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牡丹起源颇有争论。不少人认为人工栽培牡丹始于唐代。但是,据考证牡丹开始人工栽培始于唐代前期,在唐以前野生牡丹主要作为药材使用。  相似文献   

2.
牡丹在唐代一跃成为花王,成为中国咏物文学的杰出代表。唐代诗文中揭示了牡丹与最高权力的紧密关系,其独特的象征意蕴的形成与此息息相关;牡丹无以伦比的花王地位,形成唐时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唐代诗文中的牡丹意象体现了富贵之象征意蕴、尚奇之审美趣味、倾世之民俗盛事,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牡丹在唐代一跃成为花王,成为中国咏物文学的杰出代表。唐代诗文中揭示了牡丹与最高权力的紧密关系,其独特的象征意蕴的形成与此息息相关;牡丹无以伦比的花王地位,形成唐时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唐代诗文中的牡丹意象体现了富贵之象征意蕴、尚奇之审美趣味、倾世之民俗盛事,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唐人喜欢凤凰,以凤凰喻指人物,以凤凰装饰服饰与生活用品,以凤凰喻示婚姻情爱;唐人也爱牡丹,爱得几近痴狂。唐代的凤凰华美、健硕、昂扬,与雍容华贵的牡丹共同彰显出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5.
牡丹在唐时由于封建帝王的推崇而登上国花的宝座,掀起举国若狂的赏玩热潮。牡丹花会是其赏玩的主要形式,宫廷、达官士大夫私宅、寺院是赏玩的主要场所。唐代牡丹赏玩习俗折射出唐代泱泱大国的王者风范,体现了唐代大气、雍容华贵的审美风尚,同时又是大唐盛世昂扬奋发时代精神的展示。  相似文献   

6.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开放繁荣时期,在传承魏晋的基础上产生了与前代不同的隐逸观念。以寺院牡丹诗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寺院与牡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探求唐代文人在"仕"与"隐"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以及"仕隐一体""以仕为隐"等的仕隐新风尚,最终确立了"隐士互护"的唐代隐逸观念,揭示唐代文人的仕隐实质。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唐代中叶长安出现了牡丹热。在中国自然审美史上,人们第一次对一个自然物表现得如痴如狂。白居易《买花》诗曰:“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写出了人们买牡丹的热情。李肇《国史补》说:“长字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就观为耻。”道出了观牡丹的盛况。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不少牡丹诗、牡丹赋、牡丹画。牡丹热被誉为“上国之盛事”。宋代也有牡丹热,盛况不减唐代,然而地点却从长安转到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犹为天下奇”,几乎是宋人的共识。南渡后还…  相似文献   

8.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自唐代以来,洛阳牡丹甲天下,如今更是成为洛阳市对外交流的“城市名片”。致力于推动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侯小改,向记者讲述了她与牡丹结缘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使上至帝王下至黎庶大兴游赏之风,而婀娜多姿、绚丽娇媚的鲜花秀木成为观赏的重要物象。从皇家禁苑到文人园林,从官方驿路到乡野小溪,皆有花卉和秀木美化。而帝王的喜好和社会的追捧使牡丹等花卉成为奢侈消费品。大量的社会需求极大地刺激了唐代花卉业的发展,进而也促进了唐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1月,国家推出了两套国花候选方案。一国一花是牡丹;一国四花排首为牡丹。饱含着悠久古文化的牡丹,又一次得到了无限的赞誉和殊荣。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对花姿雍容、花色富丽的牡丹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帝王将相到庶民百姓都特别喜欢它。早在唐代即有“国色天香”之誉,被称作“总领群芳”的“花王”。在清代就曾被推为国花,沿袭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周恩来总理曾赞道:“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历代诗人笔下的牡丹,更是贵枝浓彩、异态纷呈。唐代诗人…  相似文献   

11.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自唐代以来,洛阳牡丹甲天下,如今更是成为洛阳市对外交流的"城市名片".致力于推动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侯小改,向记者讲述了她与牡丹结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唐朝是诗的国度。作为陪都的洛阳,牡丹的种植广泛,品种丰富。牡丹花,不仅娇艳多姿,而且富丽堂皇,自古就吸引着许多的文人墨客的赞美和歌颂。据初步的收集,唐代写牡丹的诗就不下百首。洛阳比较著名的牡丹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而且在华夏民族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牡丹文化的发展及其繁荣,也为我国的牡丹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传播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摘要:牡丹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是唐代的国花。刘禹锡诗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诗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可见上至帝妃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唐人对牡丹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古老的山胡经历了漫长的汉化历程,其中的西域胡对域外文化的传播贡献卓著。春秋时期的晋阳三角城、北魏的河东葡萄酒都隐含着西域胡移民迁徙的历史轨迹。武则天受其家族西域胡、汉族融合文化的熏陶,将家乡刚培育出的牡丹从西河传播到洛阳,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西域胡的汉化,推动了唐代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漫笔点丹青     
正《牡丹》刁远和牡丹雍容大度,花开富贵,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在中国画题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唐代皮日休有诗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可见其"国色天香"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刁远和画友所画的牡丹,色泽艳丽、笔墨率性:几种不同颜色的花头绚丽绽放,粗笔重墨写出枝叶和筐提,几只蜜蜂嗡嗡飞舞,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反映出作者内心  相似文献   

16.
薛凤翔为我国明代杰出的牡丹园艺学家。他的《牡丹史》不仅是我国明代牡丹研究的要籍,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早的大型牡丹专著。20世纪80年代其未广泛流传的手抄本在安徽正式出版。薛凤翔证实了明代我国牡丹栽培和研究的中心已转移至安徽亳州;其牡丹品种的数目、类型已超过宋代,地方品种群业已初步形成;他在多年实践、研究之后,系统地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牡丹的科学认识、栽培与应用的经验、鉴赏牡丹的美学观点;并辑录汇集了历代有关的资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牡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7.
我国素有"世界花园"的美称。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花诗篇。现采撷几例。牡丹唐代白居易《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牡丹     
宋代杰出学者苏轼 ( 1 0 3 6— 1 1 0 1 )。亦是我国古代牡丹研究颇有成就的先驱者之一。他的《牡丹记叙》和三十多首有真知灼见的牡丹诗 ,对我国牡丹研究的科学历史与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证实了北宋中期我国东部牡丹的栽培、研究、育种和牡丹文化 ,均有较快的发展和较高的水平 ;杭州为其中心 ,品种数目逾百 ;杭州太守沈立 ( 1 0 0 7— 1 0 78)早在熙宁五年 ( 1 0 72 )、就已撰写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牡丹专著《牡丹记》十卷  相似文献   

19.
唐宋牡丹诗词与牡丹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牡丹国色天香,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古代歌咏牡丹的作品数量众多,美不胜收。文章从唐宋牡丹诗词的内容入手,结合唐宋的时尚及习俗,从文学和民俗的角度探讨了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20.
五月里,驰名中外的“洛阳牡丹”盛开了。络驿不绝的人们涌到这座花城,正象唐代诗人刘禹锡描绘的那样:“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然而,吸引我们慕名而来的,却不是绚丽多彩的牡丹,而是开放在我们电视大学园地里的一枝新花。我们怀着急切的心情来到了洛阳,所见所闻使我们很受教育和鼓舞。电大这枝新花令人赞叹,而那些浇灌新花的人们更值得称颂。洛阳,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我国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