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鲁迅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擅长描写普通劳动农民的作家,他在小说中第一次塑造了众多的普通劳动农民的典型形象。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也写过农民,但多半不是普通的劳动农民;有不少作品也塑造出农民的典型形象,但多半不是普通劳动农民的形象。《水浒》是著名的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但出现在作品中的农民英雄,先后都脱离了农村,不再从事农业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鲁迅以其思想家的睿智发现了"农民",并将其带入现代文学的殿堂,从而开启了乡土文学关注农民、描写农民、塑造农民的重要主题.乡土作家顺应历史与时代的感召,不断地描绘着乡村的衰败与落后,续写着农民物质上的严重匮乏与精神上的极度萎靡,塑造着一系列独具个性的农民形象,倾诉着与农民排解不开的情缘.  相似文献   

3.
舒克申短篇小说中"怪人"形象深入人心,他生动描写了一系列表面看起来举止奇特,实则善良可靠的俄罗斯农民形象。本文通过研究舒克申几部描写"怪人"的短篇小说,分析"怪人"这个形象以及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土地为主要关系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中国农民特有的较为复杂、稳固的性格心理、思维方式、风俗民情,描写、反映农民命运,剖析、观照“农民意识”成为了中国现当代历史上一种鲜明而独特的学现象和化观象。而鲁迅、赵树理、高晓声则是最有成就的代表性作家。三位作家塑造的一系列农民形象,恰好构成了民主革命以来近百年中国农民命运的发展史和灵魂演进史。  相似文献   

5.
“自我意识”反映了作家的精神境界和可以达到的思想高度。高晓声创造的农民形象可分为“自我迷失”型传统农民和“自我觉醒”型新型农民两类形象,这两类农民形象折射出高晓声尴尬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与囿限的现代意识。通过对陈奂生、李顺大等农民形象“自我意识”的分析,既可见中国社会发展中农民自身的问题,也反衬出高晓声小说创作中强烈的自我意识思维活动,进而指出:作家要建构独立、自由的自我意识,这样才可以丰富与促进作家对文学形象的创造。  相似文献   

6.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业和农民是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农村人口众多和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镜子。我国现实主义的作家大都在他的作品里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出农民的典型形象和展现出农村生活的动人画面——这并不单纯取决于作家的主观意志,在很大程度上由历史和时代的命意使然。早在三千年前问世的《诗经》,就有不少描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动人篇章。至于近代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更多了。虽如是,但却从来没有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在熟悉、探索和描写农民的思想和生活方面,达到鲁迅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自从古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首先在文学领域发现了女人,对女性的关注,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就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关女性形象及地位的描述从未淡出作家的视野。文中采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同时结合中外女性地位发展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异同,解析不同地域社会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规律及异同。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都描写了大量的女性,而两人都擅长描写女性。他们的代表作品《半生缘》和《雪国》中,都存在着在强大的男权社会中挣扎着的女性形象。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追问作家的女性意识和作家性别以及民族文化在两个作家创作中的影响,从而可以挖掘出两个作家不同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9.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截然不同,论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这一背景上来分析评价。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以她的独特眼光描写了生活中的“饥饿”现象和“虚假性”,而这部作品的部分情节构成又令人遗憾地陷入了虚假性。《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对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母亲形象是作家笔下一个弥久更新的文学话题。由于母亲形象自身的丰厚性,同时,各时期的作家赋予母亲形象以富于时代特色的文学描写,都不断丰富着这一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1.
“乡音未改,鬓毛已衰,土得让人没法形容,农民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而且是70年代的农民形象。”这是作家叶兆言眼中的高晓声。为农民写作的作家高晓声曾说:“我同农民的感受都是共同的。我是农民这根弦上的一个分子,每一次颤动都会响起同一音调。”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他的文笔简炼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今天让我们走近高晓声。  相似文献   

12.
女性形象一直是历代文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前景的关注。而中国文学作家莫言在作品中真实记录了中国农村广大农民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也揭示了男权制度下女性的凄惨命运。福克纳和莫言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对女性形象进行了刻画。本文对《喧哗与骚动》和《红高粱》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作家对男女社会地位平等的期许。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60年代的合作化小说展现了合作化运动的过程,也写到了农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精神风貌,其中富农形象的描写尤其值得关注。富农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初合作化小说中最重要的反面形象,系统深入地考察这时期合作化小说中的富农形象,探究富农形象塑造的来龙去脉及其政策依据,揭示合作化小说中"富农"形象勃兴的原因,解析富农形象的特征,思考作家与社会时代、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及其富农形象塑造的成败得失,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所著《史记》历来是撰史者无法逾越的高峰,本文就《项羽本纪》为例分析作家描写的艺术准则、作家描写的艺术手段,以此探讨西楚霸王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民族文学的传统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农民形象.屠格涅夫笔下,农民形象虽不占优势,但却渗透着社会意识的新观念,这与传统型的农民形象有着根本区别.他所塑造的农民形象有异于诸多民粹派作家,而走向了人民大众.实质上是宗法制文化与资本主义新文化相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都进行了一系列农民主题的创作.他们重审俄国农民形象,格外关注女性农民的命运,在写作视角上也有相通之处.选取两位作家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的代表性作品,归纳和剖析了二人进行农民主题创作时的共同点,以彰显两位作家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7.
张洪侠 《文教资料》2008,(28):161-163
周克芹,当代著名作家.以一部长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荣膺首届茅盾文学奖,从此蜚声文坛.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作家笔耕不辍,创作出了一批描写乡土、书写变革的作品,展示了中国农民农村30年中所经历的发展与变化,体现了对中国农民生活与农村问题的极大热情与关注.本文试从乡土性与时代性两方面入手,讨论周克芹小说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两位拓荒者,在他们的作品中,农民始终作为中心和主角被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但鲁迅和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仍有诸多不同之处,如形象的性格不同,命运及结局不同,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不同,人物塑造的手法不同,而两位作家的伟大之处,正是各具特色地把不同时期农民形象的不同特点给形象地反映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词与诗相比,更具备几分阴柔气质,这与词中大量的女性形象描写是分不开的。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不同的。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以男性视角出之,与男性自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女性的自身写照。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某些方面又是相同的,这与男性女性无关,而是封建时代强加给人们的普遍意识。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作家都会各显神通,抓住细节描写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作家们通过精妙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不同面貌、语言、行为、思想、性格等,来使人物独特个性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