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梅帅元的戏剧创作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征。这种浪漫主义特征显著地体现在其诗化的戏剧风格。梅帅元戏剧诗化风格的表现技巧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戏剧冲突的诗化处理;其二是戏剧情节的诗意营造;其三是戏剧语言的诗性抒写。这种诗化的戏剧风格不仅继承了传统戏剧的抒情传统,而且表现了广西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学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清代戏剧美学思潮中出现了“以文律曲”的批评现象。金圣叹的《西厢记》评点最为典型。本文从戏剧之美的本源、戏剧创作主体艺术思维、艺术控制意识、悲剧观念以及戏剧审美欣赏的客观环境、戏剧审美接受等方面,考察了金圣叹戏剧美学思想的优长之处。  相似文献   

3.
从喜剧艺术的起源出发,归纳了中西戏剧中喜剧艺术在审美上的异同,并探讨了产生这些审美风格和观念背后的中西历史文化的不同。了解中西方各自对戏剧中的喜剧审美,能促进我们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更好的了解喜剧艺术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深刻矛盾”,曹禺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吸收、融合和剥离,形成了他具有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思想文化和戏剧美学观念,构成了他戏剧作品的独特的文化意蕴。这种影响明显地表现在他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结构艺术上:一类是单线倾斜动态封闭式,如《日出》;一类是复线守衡静态开放式,如《雷雨》、《原野》、《北京人》等。从曹禺前期戏剧所表现的“深刻矛盾”和艺术结构特征来看,那种“动力的动力”正是构成他前期戏剧创作的诗化现实主义文化内涵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壮族神话是壮族萌芽状态的审美艺术品,是壮族先民审美观念的艺术胚胎,有其独特的审美内涵。本文试图从神话形象的塑造、神话中所体现的善恶观念以及神话风格中所蕴含的幽默感三个方面来论述神话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戏剧人物的塑造、戏剧的结构以及作家在处理历史事件与戏剧题材关系的艺术手法等方面评述了包戈廷《带枪的人》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评价戏剧美育课程的关键问题,通过深入解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戏剧美育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剖析戏剧美育的特点与优势,强调其对学生多元体验和全面素养的积极影响,详细探讨戏剧美育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方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旨在为戏剧美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动画史中那些可以经受得住时间考验,在国际上普遍得到认可的都是富含民族性,有强烈民族色彩的作品。书法、国画、诗歌、茶艺、雕塑、建筑、戏剧等中国传统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基,独具中国的文化韵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缩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都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社戏》中曾谈到在北京去看京戏的两次受窘的情形,并且从那时起自己就和中国戏剧告了别严但是,鲁迅从小喜爱传统的民间戏曲,后来他在教育部分管社会教育司的工作,戏剧是他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如了解戏剧剧目,审阅剧本,甚至派人去看戏、调查戏剧演出情况等。鲁迅不能不关心中国戏剧的建设和发展,他对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创造和改进曾有过极为精辟的见解户而在鲁迅感情积淀的深处,又有着对中国传统民间戏剧极为真挚的审美意蕴。所以,从1922年写《社戏》,1933年写《二丑艺术》,1934年写《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直到1936年逝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戏剧,从深受西方影响到艺术的自觉,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但艺术自觉之后,要让艺术凭着自身特点赢得市场,更加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实验。"MM时代"的戏剧家牟森和孟京辉,有了从诗到戏剧的尝试,让他们的《零档案》和《镜花水月》,具有了诗一样的语言、生动的想象、寥廓的意境、深刻的情思等诗歌审美共性。  相似文献   

11.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教学《京剧趣谈》一文时,教师要基于学生戏剧艺术审美的现实基础,从“趣”着手,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中发现美,引发审美期待;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以象造境中品味虚实之美;在表演中比较、品鉴,从而理解中国美学背后的智慧与妙趣;通过比照关联,从京剧走向戏剧,从课内走向课外,进一步延展艺术之美。这样,通过审美化阅读的层递路径,促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雷雨》的出现对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戏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雷雨》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中国戏剧文化与世界戏剧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有着无法替代的高度。本文主要从《雷雨》中戏剧性的情节、《雷雨》的悲剧色彩、代表人物性格分析三个方  相似文献   

13.
<正>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二单元是戏剧单元,元杂剧《窦娥冤》配了一幅明代的版画,《雷雨》配的是话剧现场剧照,《哈姆莱特》配的则是英国著名演员劳伦斯·奥利弗1948年主演的同名电影的剧照。同为“剧”照,它们折射出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观念却是不同的。《窦娥冤》配的明代版画代表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文化形态,《雷雨》配的剧照代表着西方现代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的文化形态,而《哈姆莱特》配的剧照代表着西方古典戏剧改编而成的现代影视艺术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4.
《高中艺术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艺术课程通过对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学习,通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衔接,使学生获得艺术感知与体验、创作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在有趣的艺术学习中理解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是艺术功利论者 ,他把戏剧当作一种思想启蒙和革命宣传的重要武器与工具 ,但他又谙熟戏剧艺术的自身特点与规律 ,因此 ,他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反对动辄给艺术家和戏剧作品“戴帽子”、“打棍子”等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做法 ;他站在马克思主义功利论的立场上 ,针对当时重思想、轻艺术的“左”的倾向 ,提出并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从而丰富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在广采博取中外文化的基础上 ,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实现戏剧的民族化 ,是周恩来戏剧观念的又一重要特征 ,也是他一贯主张和毕生追求的艺术理想 ;此外 ,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卓拔的艺术鉴赏力 ,进一步升华了周恩来的戏剧观念。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戏剧艺术本身的独特性,使其与社会政治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割离的天然联系,对此,无论是欧洲戏剧史还是中国话剧史,都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戏剧在发挥政治参与和社会批判功能之时,如何将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合理调配,既发挥其社会功用,承载一定的政治符码、社会担当,又不至于解构艺术底线,呈现出文化意味和审美品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面对四川大地震,作为社会良心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应对,以坚实的艺术实践对这一公共性社会事件及其呈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集体人格进行了表现,人艺的新话剧《生·活》在艺术如何面对社会生活,如何处理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之关系等层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南戏《拜月亭记》的研究情况作了大概回顾,对其研究的不同方面以及研究深度作了简单介绍。从数量上看,近年来对此剧的关注并不多,南北《拜月亭》的比较,《拜月亭》与其它戏剧小说比较以及其艺术审美价值等方面。从研究深度上看,对于作者、版本的考证至今尚无定论,而在艺术审美方面则流于浮泛。这说明对南戏《拜月亭记》的研究关注并不够,研究还不成熟,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李寒梅 《文教资料》2012,(27):60-63
曹禺早期戏剧的"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历来被认为借鉴大量基督教神学观念,执着书写人性与人生悲剧。笔者认为这三部戏剧主要从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与本罪、社会性的罪、苦难与救赎等方面关注着现世人生。  相似文献   

19.
李渔小说《十二楼》具有鲜明的戏剧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借戏剧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学习戏剧的限制叙事视角、借鉴戏剧的艺术虚构手法、模拟戏剧的宾白技巧、采用戏剧的空间艺术等几方面。《十二楼》戏剧化特征的形成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十二楼》戏剧化特征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俗为主、雅俗共赏。《十二楼》戏剧化特征的文化意蕴的深刻之处在于:李渔对社会独特的观察角度、对生活现象深入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尊严与价值的推崇,彰显出精英知识的人间现实情怀。  相似文献   

20.
艺术学的研究不只包括有关美(审美)的研究,还包括艺术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等非审美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整体性研究。从艺术学角度看《考工记》,要兼顾审美的研究和观念的解读两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