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鼻子有两大功能,一是用来呼吸,二是作为嗅觉器官。鼻子能闻出各种味道,是因为在鼻腔的内壁,有一块大约5平方厘米的黏膜,分布着1000多万个嗅觉细胞,它们与大脑有联系。我们知道,气味是由物质的挥发性分子作用形成的,当人吸气时,飘散在空中的气味分子钻进鼻腔,与里面的嗅觉细胞相遇。嗅觉细胞马上兴奋起来,将感受到的刺激转化成特定的信息,传入大脑,于是就产生了嗅觉,人就闻到了气味。鼻子为什么会嗅到气味!安徽马鞍山@李瑜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189-189
由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裴钢院士领导的研究组,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一种具有多重功能的信号蛋白β-arrestin2能与胰岛素受体形成信号转导复合体,β-arrestin2是这一信号复合体的结构核心,它将上游的胰岛素受体和下游的激酶信号分子偶联起来,从而促进了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β-arrestin2水平的降低或功能缺失,致使该信号复合体不能正常形成,直接导致了胰岛素耐受和Ⅱ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嗅觉可能是人体中最神秘的一种感觉。嗅觉系统含有1千万个嗅觉细胞,位于鼻腔内侧最高点的粘膜内。目前,科学家有通用的一种理论,说是每个嗅觉细胞都含有一种受体,只有这种受体才能辩别某种化学物质,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当一  相似文献   

4.
<正>人类的鼻子除了用来呼吸,还是嗅觉器官。在鼻腔的内壁有一块黏膜,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嗅觉细胞,它们与大脑有联系。我们知道,气味是由物质的挥发性分子作用形成的。当人吸气时,飘散在空中的气味分子就会钻进鼻腔,与里面的嗅觉细胞相遇。嗅觉细胞马上兴奋起来,将感受到的刺激转化成特定的信息传入大脑,于是就产生了嗅觉,我们就闻到了气味。  相似文献   

5.
科技新闻     
《中国科技信息》2023,(14):8-12
<正>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团队揭示大脑中NMDA受体功能多样性的分子基础NMDA(N-methyl-D-aspartic acid)受体是大脑中最重要的兴奋性谷氨酸门控离子通道,可介导突触传递和可塑性,调控神经发育学习记忆等多种脑功能。其功能异常涉及诸多神经或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NMDA受体通常由两个必需GluN1亚基和两个可变GluN2(2A-2D)亚基组装成异源四聚体通道。不同NMDA受体亚型在表达分布和生物物理学性质上具有多样性,但目前人类对于决定这些功能多样性的分子基础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6.
<正>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一切生命现象的奥秘都要从细胞中寻求解答。近些年来,对活体状态下的生命活动进行细胞、亚细胞水平的观察与探测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医学研究及药物开发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到细胞中分子水平的生命现象,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郭敏就投身到这一领域,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深耕探索。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上发现了一种能感受压力的受体,它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压力大时更容易生病。美国犹他州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是最先确定这种受体的,叫做QseE,这种受体存在于压力引起的腹泻的大肠杆菌内。这种受体从主体的细菌那里感受到压力,并帮助病原体促使主体生病。一个受体是及其微小的,在细胞的表面上与其他的受体相连。这些受体经常给细胞发信号,让细胞运行特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无麻醉下豚鼠放射干预后鼻腔局部用药的动物模型的模式的建立。方法:100只豚鼠分为单纯对照组、麻醉后照射组、无麻醉照射组、麻醉后照射用药组、无麻醉照射用药组。单纯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麻醉后照射组及麻醉后照射用药组用10%戊苯巴比妥腹腔注射用Co-60治疗机产生的射线作鼻部照射,照射剂量30Gy,每次300c Gy,每周5次,共照射10次;无麻醉照射组、无麻醉照射用药组在无麻醉下用固定器固定后照射给药。照射开始当天即开始用中药灌洗液对豚鼠鼻腔一天用药一次,共用药4周。采集照射后第1天、2周、4周、8周、12周颈总动脉处血液行肝肾功能检测,同时取鼻腔及鼻咽部黏膜组织常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TUNEL法观察凋亡情况。结果:肝肾功能检测发现各组无显著性差异,光镜检查发现除单纯照射组外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TUNEL法检查提示用药后凋亡细胞减少。结论:无麻醉下豚鼠局部固定能保持照射干预的稳定性,鼻腔局部用药能能稳定干预豚鼠鼻咽鼻腔组织的愈合状况,无麻醉下豚鼠固定鼻腔照射及药物干预是一个稳定的、可重复操作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这种分子与蛋白质腐败和合成都有关系。泛激素这种小分子蛋白质是一名多才多艺的演员。它能渗入到所有的有核细胞中去,结合到染色体、细胞骨胳和表面受体中的其他蛋白质上,而其作用也和结合能力那样是多种多样的。此外,该蛋白质的结构在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酵母菌的泛激素与人类泛激素之间只有3个氨基酸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卡博替尼(Cabozantinib)是一种小分子、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强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卡博替尼是一种多靶点分子靶向药物,目前,已经在肾癌、甲状腺癌、肝癌、软组织肉瘤、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肠癌等多种实体瘤中,证实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骨转移的控制效果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11.
细胞分泌是基本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信息传递的关键环节.免疫防卫反应、细胞的生长、受精过程、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嵌入以及再循环等细胞生理功能的实现都与细胞分泌活动有关,且所涉及的一些膜转运蛋白和分子机制是类似的.文章对分泌过程、相关蛋白质的功能以及对分泌的调控等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国内外对膜蛋白转运机制及其相关蛋白质功能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目前提出的假设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0):I0006-I0006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老鼠身体内产生的一种分子——腺嘌呤核苷受体能对大分子进入大脑进行控制,当腺嘌呤核苷受体在组成血脑屏障的细胞上被激活时,就会建立起一个进入血脑屏障的通道。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下,王金星课题组针对对虾养殖业中病害防控的实际需求,围绕着对虾免疫系统与细菌和病毒性两类重要病原(鳗弧菌和白斑综合征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1)揭示了对虾抵御病原入侵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主要阐释了不同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和防御病原的机理,包括FcLec4通过行使调理素的功能促进对病原的吞噬、Leulectin不同识别模块之间在抗细菌免疫中分工与协作的新机理、MjHeCL感知血淋巴菌群及参与菌群动态平衡调控的机理以及清道夫受体参与的抗病毒免疫的新途径等;(2)发现了病原侵入机体后宿主细胞抵御病原的信号途径及效应机制。主要揭示了对虾Toll和IMD信号途径的特点、调控机理及下游的效应分子,阐释了JAK/STAT途径激活的特征及调控的下游效应分子,并发现Toll途径的激活机制不同于果蝇而与哺乳动物相似;(3)阐明了胞内病原逃逸宿主免疫的分子机制。阐释了白斑综合征病毒利用宿主的C-型凝集素以胆固醇依赖的方式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理以及利用宿主的SUMO化系统促进自身复制的机理。该研究为对虾养殖的病害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的候选药物以及对虾抗病品系培育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4.
<正>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T cell immunoreceptorwithimmunoglobulinandITIM domain,下文简称“TIGIT”)是一种在淋巴细胞上表达的抑制性受体,其在多种免疫细胞表面表达,如效应和记忆性CD4+T和CD8+T细胞、滤泡辅助T细胞、Treg细胞和NK细胞。TIGIT包括胞外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短胞内区和Ⅰ型穿膜区,并含有一个ITIM和一个免疫球蛋白酪氨酸尾样基序。因此,所述结构使得其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新兴靶点,通过其单克隆抗体阻断TIGIT信号继而有效恢复NK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功能,因此,目前肿瘤免疫治疗中靶向TIGIT分子成为最为火热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 d cell death),是一种进化保守和遗传决定的细胞自杀,其性质为生理性。在多细胞动物 ,凋亡对正常机体的发育和自身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已发现, 有许多疾病的发生和 发展与凋亡机制异常有关。细胞凋亡为生物医学领域中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在过去5年里对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已证明,多种基因产物参与了细胞凋亡过 程,其中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基因超家族的产物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s)、 连接蛋白(adapters)、天门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s)和Bcl2家族调节蛋白 (Bcl2 protein family regulators)等。目前对每组蛋白的成员的化学特性、基本功能 和它们的上游和下游的相互作用分子等均有了较清楚的了解。这些结果为发展以凋亡机制相 关蛋白为靶分子的治疗性细胞凋亡干预手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为什么?     
<正>哭的时候为什么会流鼻涕?人的眼睛和鼻腔有一个通道,叫做鼻泪管。正常情况下,眼泪由泪腺分泌出来,由眼角的静脉回流。哭泣时,眼泪大量分泌,多余的眼泪就会通过鼻泪管流到鼻腔里,从而表现出"一把鼻涕一把泪"。眼泪经过鼻腔时,鼻腔受到刺激,鼻腔的分泌物也会增加。开始时,流出的  相似文献   

17.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14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老鼠身体内产生的一种分子——腺嘌呤核苷受体能对大分子进入大脑进行控制,当腺嘌呤核苷受体在组成血脑屏障的细胞上被激活时,就会建立起一个进入血脑屏障的通道。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8.
Toll样受体与感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凯  魏永鸽 《内江科技》2011,32(10):48-48
Toll样受体(TLR)是参与天然免疫的主要模式识别受体之一,与许多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结合后通过刺激信号的级联反应诱导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产生.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Toll样受体家族的功能及其与感染性疾病关系作一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动态     
NATURE杂志内容精选细胞间隙连接处探秘间隙连接处是相邻细胞形成小孔或通道、让信号分子和离子在细胞之间自由通过的地方,它们存在于脊椎动物的很多成年细胞和正在发育的细胞中。它们的功能一直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细胞之间的分子流动。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现在,Elias等人提供的证据表明,间隙连接处在神经迁移中发挥一定作用,而对迁  相似文献   

20.
胡鑫 《科学中国人》2012,(19):26-29
专家简介:方敏,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自然杀伤细胞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免疫遗传学专业,博士,美国福克斯肿瘤研究中心,博士后,专长于利用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对抗传染病、肿瘤等研究,并在此领域有多项重大发现,首次发现NK细胞功能随小鼠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并直接导致小鼠丧失抵抗病毒的能力发现NK细胞活化受体CD94-NKG2E识别并特异性杀伤鼠痘病毒感染的细胞以控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