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总结了污水源热泵污水侧存在的关键问题:毛发类污杂物堵塞换热管;污水中杂质造成换热面污染结垢,降低换热性能,造成实际应用中的污水换热设备庞大。进而提出采用大管径管防止毛发类污物堵塞换热管;采用循环流化床换热技术,降低换热器内污垢热阻,强化传热过程,同时解决毛发堵塞换热管与污垢严重与换热效率不高等瓶颈问题。并对大管径换热装臵的防堵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表明大管径壳管式流化床污水换热装臵有效解决了毛发堵塞问题,大大提高了换热设备的性能,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一种太阳能驱动、采用喷雾吸收器并以板式换热器作为主要换热部件的LiNO3-NH3-He三工质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中,根据试验测得的运行参数,以溶液的p-t-x西方程及物性方程、传热基础理论等为依据,提出了计算溶液换热器中溶液流量的方法,并利用综合传热系数k、传热单元数N_TU与换热器效率s研究了板式换热器作为LiN03-NH3-He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发生器、冷凝器、溶液热交换器、溶液冷却器时的换热性能.试验与分析表明,板式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及其内部流道中的流量(流速)对其综合传热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在介质流量一定时,板式换热器不宜考虑过大的面积预留量;板式溶液换热器内部流道宜采用多流程布置形式以强化传热、提高换热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换热器生产中,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是最主要的工序之一。换热管-管板接头最常见的连接形式有焊接、胀接和焊胀并用等方法。对换热管-管板焊胀并用中胀接施工进行了试验,介绍了换热管与管板接头液压贴胀试验的基本内容及管子胀管率的计算方法,通过试验确定了Φ19×2mm管子与管板贴胀时应使用的胀管率和胀接压力,为换热器生产中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施工积累了经验,可为同类换热器的制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空冷器的换热管加工复杂,不能分体,运行过程中泄漏点很多,维修不便,且其体积庞大,耗材成本高,换热效率低。水膜式空冷器采用整体式翅片管、相对独立的换热模块等新结构、新工艺,高效、节能、环保。  相似文献   

5.
本设计的任务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沉浸式蛇管换热器。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其结构是在换热壳体内设置有换热蛇管,换热蛇管的两端分别探出换热壳体,换热蛇管围绕的中心轴线上设置有搅拌轴,搅拌轴顶端与设置在换热壳体顶部的电机连接,搅拌轴底端设置有搅拌叶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板翅换热器入口位置(入口段、导流段以及换热段)在不同翅片排列方式下,换热器流道内流体流动以及温度变化情况,期望得到能够实现
  最优传热效果的板翅换热器入口位置合理的翅片排列方式。方法:1.构建7种不同入口翅片排列(入口段:导流段:换热段分别为5:8:11,5:8:6,5:8:21,5:4:11,5:16:11,9:8:11和3:8:11),研究不同翅片排列下换热器入口位置流场以及温度场变化。2.分析板翅换热器入口位置6种不同网格划分结果(网格数分别为11962,39344,2120,207998,90738和54496)对计算误差的影响,验证网格收敛性。结论:通过分析板翅换热器入口位置不同翅片排列方式下换热器入口位置流场与温度场变化可以看出,相比入口段与换热段,导流段翅片排列对换热器温度场影响较大。强化导流段翅片排列可以使换热器获得更好的传热效果。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用于某大气边界层风洞的新型换热装置,设计了一套水循环冷却系统。风洞内换热器是对第3拐角导流片进行特殊设计,该设计突破传统风洞换热器的设计模式,有效地降低了风洞气流的流动损失。在该设计中进行了换热系统的热力学计算、系统结构设计、流动阻力计算等。计算结果表明:对于该大气边界层风洞的技术参数,使用新型导流片换热器,可以使该风洞运转温度保持在25℃左右;该设计对于提高风洞实验数据的精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电加热器的结构特点与SolidWorks软件的三维建模步骤。在几何模型上直接定义了载荷和边界条件,对电加热器温度场与速度场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工程实际吻合较好。探索了有无折流板对电加热器换热的影响,结果显示无折流板的出口温度高于有折流板情况,这对电加热管不利,局部温度过高,长时间工作,容易导致电加热管烧坏。可见利用SolidWorks软件可为电加热器的结构优化与换热等性能的研究提供新的设计手段。  相似文献   

9.
研制了一套石化装备检维修及性能测试实验平台。该平台由流体输送单元、换热单元和测控单元组成,各单元均可独立于平台开展检维修及拆装测绘训练。为满足检维修及性能测试需求,换热单元采用了光管-低翅管换热器串联组合结构,具有换热管可拆、结构参数可变、管壳程流体可互换的特点,满足多工况下换热器检维修及性能测试实验。利用ChemCAD软件对换热器实验工况进行动态模拟,分析不同组合工况下换热器换热能力的强弱;利用C++Builder开发过程仿真软件,最大程度模拟出实验基本操作流程。最后,对虚拟巡检场景搭建过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结果表明,石化装备检维修及性能测试平台的建立,使化工生产中的动、静设备集成化,试验流程更具开放,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善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压力下具有Marangoni效应的混合蒸气在可拆板式换热器中的凝结换热特性,设计并搭建了具有高气密性的板式换热器实验台。通过实验方法,在混合蒸气流速25 m/s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气相酒精质量浓度(0%,1%,10%,50%)在不同蒸气压力(70,80,90 k Pa)下,饱和混合蒸气在可拆板式换热器中的凝结换热和蒸气侧压降随冷却水进口温度变化的特性。板式换热器由三块人字波纹板片组成,换热方式为逆流换热。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蒸气浓度、蒸气流速和冷却水进口温度条件下,高压下的平均换热系数比低压大,而压降相反。蒸气压力对平均换热和压降的影响因混合蒸气酒精浓度的不同而不同,与纯水相比,在低浓度(1%)时,压降几乎相同,而传热系数增大约6%;在中浓度(10%)和高浓度(50%)时,压降明显增大,同时传热系数也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地埋管换热器三维模型,并使用文献数据和热响应测试数据验证了此模型。考察了地下渗流水水温度、流速对地埋管换热量的影响,得出不同条件下地埋管的单位井深换热量。通过模拟发现,在未渗流情况下,地源热泵存在严重的热堆积;地下水渗流可消除热积聚,且地下水渗流的温度和速度对热迁移有着规律性的影响。当地下水温处于冰点以上时,水温越低,渗流速度越大,地下水渗流可更好地消除热积聚现象,且高渗流速度可确保单位井深换热量尽早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以水一水换热为实验对象,研究了螺旋隔板单管换热器的传热与流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Re值下,螺旋隔板花瓣管单管换热器的壳程传热准数Nu是螺旋隔板光滑管单管换热器的2—4倍,压降只是它的1.4—1.8倍,证明花瓣管具有十分优越的强化传热性能,其与螺旋隔板搭配构成的换热器具有良好的传热与压降性能。在实验范围内,花瓣管翅片高度的增加、翅间距的减少都有利于传热强化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单螺旋型、并联双螺旋型2种埋管形式能量桩在温度-荷载联合作用下开展现场原位试验,分析2种埋管形式能量桩的换热效率、桩体应变、桩体轴力、侧摩阻力等热力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并联双螺旋型能量桩升温时温度分布较单螺旋型能量桩更均匀,2根桩的换热功率分别稳定在9.44 kW和9.70 kW,桩体平均每延米瞬态热交换值分别为726.2 W/m和746.2 W/m;桩体最大和最小应变分别位于桩体中上部和桩端位置;升温过程中,桩侧摩阻力分布呈上负下正,中性点均位于桩体中上部;2根桩由升温产生的附加压应力分别达到7.29 kPa和6.33 kPa,由降温产生的附加拉应力分别达到-4.06 kPa和-4.75 kPa,单螺旋型能量桩由温度引起的下拉荷载比并联双螺旋型能量桩增加了885 kN,在实际工程中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将温差发电技术运用于汽车排气管,设计了一套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对其主换热器的温差发电装置(TEG)部分设计了两种(A和B)方案,建立这两套方案的三维模型。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进行流体仿真,得到了这两种方案TEG的流场,结果表明,B方案相对于A方案换热效率更高,压损更小,具有更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翅片管换热器是一种高效换热器,为了进一步强化换热,对翅片换热器进行不同形式的开缝。采用CFD模拟方法对七种不同开缝形式的翅片管换热器流动和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开缝形式换热器的压降和温度分布,经过比较分析,最终确定了最佳的开缝形式。  相似文献   

16.
对弹性管束水-水换热器的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弹性管束在管外流体和管内流体的共同诱导作用下,管外和管内对流换热的情况;并对管程和壳程的流动阻力损失进行了实验测量,得出了管程和壳程的阻力损失变化的规律,以及换热器管程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有关换热器热交换的计算中,常会遇到传热速率与热负荷这两个基本概念。对初学者来讲,就两者与热损失之间的关系不易弄清,而一般在教科书中仅给出了一个能满足工艺要求的换热器,必须使传热速率等于或略大于热负荷这样一个在选择换热器时适用的关系。但此关系不适于传热过程中涉及热损失的有关计算,这就给学员的解题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笔者提出关于换热器热交换的计算,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把常温纯净水通过换热器吸收尾气的部分热量通过冷却水套吸收强制冷却的热量,使水的温度和压力升高,达到汽水共存状态。把其中的水经过雾化器喷到相变室,发生相变成为蒸汽,和燃气混合换热成为过热蒸汽;把其中的水蒸汽由汽水分离器分离出来,和燃气混合换热变成过热蒸汽,混合气体一起作为工质吹向涡轮做功。既冷却了燃烧室,又冷却了涡轮叶片,降低了热伤害。水冷却方式代替空气膜冷却方式,减少了压气机的自耗功,提高了热机的热效率和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19.
试释平行流式换热器内流体温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释平行流式换热器内流体温度分布姚仲鹏,周伟中行流式换热器,即顺流和逆流式换热器,是传热学课程中关于换热器部分的主要山容。在讲授这类换热嚣时,冷、热流体温度沿换热面的分布规律是必须涉及的问题。可是,对于和这两种情况下,平行流尤换热器内流体温度沿换热面...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换热器对集热器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换热器对集热器的削弱因子;提出了二次换热平板型太阳热水系统的能量方程。对自然循环二次换热平板型太阳热水系统系统的热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测试表明,自然循环二次换热平板型太阳热水器的平均日效率低于普通平板型太阳热水器,但高于真空管太阳热水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