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增补汇音》声母方面保留了上古音系统的许多特色。阳声韵完整地保留了上古音[-m]、[-n]、[-η]的收尾系统。阴声韵只有“玑”、“葩’,两韵差异较大。入声韵出现了与阳声韵相配的入声和与阴声相配的入声两套。《增补》中出现大量阴入对转现象。《增补》将上古四声分为七音,上古许多入声字,在《增补》中属于上去或下上,这是与上古调类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古入声韵字在《五方元音》中失去入声韵尾,作为一种独立的调类,与相应的阴声韵合流叠置,改变了传统韵书入声韵和阳声韵相配的格局,体现了入声演变的一种格局、趋势。通过对《五方元音》入声韵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讨论入声在近代汉语中的消失归并。  相似文献   

4.
《资治通鉴音注》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中,入声韵主要发生了同摄入声合并、异摄江宕入声合并、梗曾入声合并的音变现象,同时也有少量异尾混注、阴入混注的现象存在。中古入声韵的塞音韵尾-p、-t、-k在《资治通鉴音注》中依旧保持三分的格局,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  相似文献   

5.
在上古音研究中,古音学家对阴声韵歌部,或祭部,或至部,与入声韵月部,阳声韵元部的搭配上一直存在不同的见解。本文将对各古音学家有关歌月元部的观点进行梳理,从古音学家在阴阳对转、考古与审音以及上古声调等方面入手,探析各古音学家歌月元部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对前人研究《五方元音》入声的成果进行综述概括,结合《五方元音》本身的材料,运用入声韵与阴声韵合流叠置的方法,论证《五方元音》入声存在。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凤台李冲乡魏郢村与新集镇郭郢村两地对古入声字今读音的实地考察,发现凤台方言不像一般的官话方言那样完全没有入声与入声韵,也不像一般的南方方言那样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与入声韵体系。凤台方言还存在入声与入声韵,但出现了分化,其中有一半转化为阴声韵,主要读舒声213调,少量的读24调或52调,一半仍为入声韵,读促声55调,有喉塞音韵尾。入声与入声韵的存在,也使得凤台方言的归属成了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古入声字因其声调、韵母结构与阴声韵、阳声韵平、上、去声字明显不同而自成系统。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到现代普通话及绝大部分北方方言,入声系统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入声字也随之并入了相应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声韵。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些入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声调及韵母读音的归并情况是不一致的,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中古入声字在西宁方言中既不同于《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参照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  相似文献   

9.
语音有声调的区别,这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对声调的研究是传统的汉语音的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音韵学家曾利用各种语音材料对汉语声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很大成就。本文依据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杜甫一些押入声韵诗篇用韵情况的分析,谈谈我们对唐代入声演变情况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进行比较研究,笔者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异同点。《广韵》共有206个韵类,142个韵母,其中阴声的40个,阳声的51个,入声韵5且个;而漳州方言则有韵母85个,其中阴声韵17个,鼻化的16个,阳声韵15个,入声韵37个,比《广韵》少了57个韵母。《广韵》各摄在漳州方言中有合并趋势。如假摄与果摄,遇摄与流摄,蟹摄与止摄,效摄与果摄,流摄与效摄,通摄与江摄、宕摄,梗摄与曾摄等等,不是在文读音上就是在白读音上有混淆的趋势。入声的字的文读音-P、-t、-k韵尾的界限分明,白读音喉塞韵尾为数较多,-P、-t、-k的界限完全混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调查了《广韵》的入声字在聊城方言中韵母和声调的变化情况,其特点是: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几乎全部变成阴声韵;入声派入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相似文献   

12.
明代湖广诗人江盈科的古体诗用韵,阳声韵中尾韵字大量混押,阴声韵中尤侯韵字与虞模韵字相押、之微韵字与虞模韵字相押,入声韵与阴声韵通押。一方面由于古体诗韵放宽所致,另一方面受诗人乡音桃源方言影响。江盈科古体诗用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桃源方言的一些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3.
陈卫兰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4):28-32,53
陈孚近体诗、古体诗的用韵,其近体诗分为18部,与“平水韵”大致相同,只是合并了“平水韵”的若干韵部。古体诗分24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11部,入声韵6部。与宋词通用的18部有别,主要体现在阳声韵臻摄、山摄仍分立韵部,入声韵的不同韵尾未混用。陈孚诗歌用韵反映出元代台州语音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保留古音较多。  相似文献   

14.
《韵略新抄便览》同音字表反映出的音系特点是: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已合并为两类:中古喉牙音声母已经腭化为舌面中音:微母、影母已经合流:疑母全部读零声母;中古入声韵已归并入阴声各部,但归字规律与普通话不同:声调虽列平上去入四声,但入声实际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5.
对-k尾入声的离析,是顾炎武对古音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论析顾炎武在《唐韵正》里主要离析的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10个带-k尾的入声韵,并予以归类分析。其中屋韵分为3支,其余9韵一分为二。如药韵“药栎弱虐爵约跃绰”归宵部,“略若惹缚攫著却”归鱼部。其离析之精当,段玉裁、戴震、江有诰等曾有过高度评价,而清儒及今人入声韵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此。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探索本悟“重×韵”与毕拱辰“见×韵”的性质和它们记录入声辅音韵尾消失的贡献,下文从《广韵》三十四个入声韵部中各举一字为例,罗列它们演变到兰本、本悟本、毕本中的情况,汇编成一表格,具体显示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异同。然后用入声承阴声的《中原音韵》来对比,简释它们分歧的原因,指出它们的正误。  相似文献   

17.
《切韵》祭泰夬废四韵带辅音韵尾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韵》祭泰夬废四韵现行拟音质疑从韵尾的角度来着,《切韵》的韵部可以分成三大类,即阴声韵(不带辅音韵尾)、阳声韵(带有鼻音韵尾)和入声韵《带-p、-t、-k尾)。《切韵》音系中没有平上声相承的去声韵只有祭泰夬废四个韵。这四个韵音韵学界一般认为属于不带任何辅音韵尾的阴声韵。现代各家音韵学者对这四韵的拟音可表列如下:  相似文献   

18.
四、合用规律考 以上关于杜祷入声韵例的分析,说明杜诗入声韵的合用,有以下一些规律。 1、入声韵的合用或分用,以韵尾的同异为严格的划分界限。这是最重要的一条规律。 杜诗入声韵例,把《切韵》的九个入声韵摄划分为四个部分,一.咸、二.深、三.山臻、四.宕江曾梗通。第一和第二为  相似文献   

19.
河北平山方言声母系统的变化与北方话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精组字保持独立,疑、影两母的今开口洪音字前有辅音[η];韵母系统中入声韵塞音韵尾已经消失,与阴声韵合流,没有形成摄口呼韵头[y];声调系统中平有声不分阴阳,入声基本自成一类,部分入声字按照出现的语音环境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  相似文献   

20.
江有诰《入声表凡例》在研究上古入声及平入关系时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有:比较前辈学者对入声的看法及在处理平入对应关系中的得失,择善而从;以考据的方法离析中古入声韵、阐述上古平入关系;以等韵观念处理古音中的平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