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葳蔓 《职业技术》2004,(1):4-10
相对于2002年的岁末盘点,我们惊讶地发现,尽管受到了非典的影响,2003年的有效职位数却比2002年增长了10.9%。不过,虽然肯收留“和尚”的大“庙”小“庙”也在增加,但是“和尚”们却发现,如今“庙”里给出的“伙食”却是越来越差......据不完全统计,光是2003年进入求职市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有200万之巨,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新“和尚”、小“和尚”,再大的“庙”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佛教、道教大国,与此二教相关的名词、俗语可谓众多,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庙小请不来大和尚”。而今天正是要从这两个流传和应用极广的俗语说起,因为很多人在使用这两句话来说明道理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是两个有违常识的错话!  相似文献   

3.
山上有两座和尚庙,甲庙的和尚经常吵架,互相敌视,生活痛苦;乙庙的和尚和和睦睦,个个笑容满面,生活快乐。于是,甲庙的住持好奇地前来请教乙庙的小和尚:你们为什么能保持愉快的气氛呢?小和尚回答:因为我们经常认错!甲庙住持正疑惑不解的时候,忽见一名小和尚匆匆由外归来,走进  相似文献   

4.
三个和尚     
三个和尚在庙里相遇,"这庙为什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的问题.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庙产不修."乙和尚说.  相似文献   

5.
请先动手     
寺是小寺,没有名声,寺里只有两个和尚,一老一小,老的是师父,小的是徒儿. 由于小寺没有名声,又只有师父和徒儿两个和尚,因此来寺里的香客很少,所得也就十分少,师父和徒儿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艰难. 一天,徒儿对师父说他要离开这座寺庙,到一座大寺庙去.师父说:"不用去大寺庙,我们这儿就可以成为大寺庙." 徒儿听了说:"师父,我们这小寺庙能成为大寺庙?不可能吧!"  相似文献   

6.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上的和尚去挑水,却没见到对面山上的和尚。第二天、第三天……第三十天也是一样。右边山上的和尚想:"朋友可能是生病了。"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那座山,发现朋友正在庙前打拳,一点也没有生病的迹象。"你已经30天没下山挑水了,你可以不喝水吗?"左边山上的和尚指着身旁的一口井说:"这5年来,我每天都会抽空儿挖这口井。如今  相似文献   

7.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某个寺里的老、大、小三个和尚正是这样。该挑水时,大和尚捋着白胡子说:“我修道多年,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大碍,倒是你们啊……”大和尚说:“我已练了四五年挑水功了,也该把练功机会让给新来的小师弟了。”小和尚说:“多谢师兄的关顾,我年龄小,身子骨也比较单薄,难以从山下挑一担水上山来,还是把这练功的机会给师兄吧。”就这样,三个和尚互相推让,水缸干得见底了;又过了几天,个个都渴得喉咙冒烟,两个鼻孔出火,却还是硬撑着。  相似文献   

8.
一、讨论缘起   在传统的中国宗教文化中.宗教信徒修行之地是有严格的规定和说法的.但是随着宗教的本土化和大众化,特别是后者趋向的演化成熟.作为传承和体现宗教精神的修行之地却变得不是那么容易区分了.施蛰存<祠庙·宫观·庵寺>一文中指出这样一种现象:古典文学读本的注释将"观"注释成"庙宇",还有的注本有"和尚庙"的语词;一般的人已经不能清楚区分"庙"、"祠"、"观"、"寺"的确切含义,"把一切都称之为庙"."说和尚道士都在庙里".施先生认为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1]   ……  相似文献   

9.
一、讨论缘起 在传统的中国宗教文化中.宗教信徒修行之地是有严格的规定和说法的.但是随着宗教的本土化和大众化,特别是后者趋向的演化成熟.作为传承和体现宗教精神的修行之地却变得不是那么容易区分了.施蛰存<祠庙·宫观·庵寺>一文中指出这样一种现象:古典文学读本的注释将"观"注释成"庙宇",还有的注本有"和尚庙"的语词;一般的人已经不能清楚区分"庙"、"祠"、"观"、"寺"的确切含义,"把一切都称之为庙"."说和尚道士都在庙里".施先生认为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1]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故事,想来大家都熟悉: 从前,有一群小和尚来到一座庙里跟一位老和尚学点石成金的技法,很多年过去了,却学业不成,于是准备离开.临走时,老和尚答应他们,可以满足每人一个要求.许多小和尚都央求说:"师父,点一块金给我吧!"好在寺庙门口的石头不少,对老和尚来说,这也并非难事,因此很多小和尚遂了心愿,都欢欢喜喜踏上了归途.唯独一个小和尚迟迟不肯离去,老和尚就问了:"你还想要什么呢?"小和尚鼓足勇气回答:"您能不能把点石成金的那根手指给我呢?"  相似文献   

11.
    
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这庙怎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的问题。“必是和尚不虔诚,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必是和尚不勤快,所以才不整理庙务。”乙和尚说。“必是和尚不敬,香客才不多。”丙和尚说。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果然香火渐盛,旧庙换了新颜。“都因我礼佛虔诚,所以菩萨才会显灵。”甲和尚说。“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庙务周全。”乙和尚说。“都因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丙和尚说。三人日夜争执不休,庙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各奔东西的那天,他们总算得出一致的结论:这个庙的荒废,既不是和…  相似文献   

12.
南海神庙     
胡冰  冯春梅 《教育导刊》2007,(12):38-39
设计意图 一次餐后活动,不知谁说起了座落于我们黄埔区的"南海神庙",孩子们兴致很高,纷纷参与了讨论.有的说:"南海神庙是和尚住的地方."有的说"南海神庙是在南方的海上的庙.  相似文献   

13.
酒色财气诗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逢庙必进,而且喜欢与大德高僧交友切磋.相传,有一天苏东坡与相国寺佛印和尚对饮,酒兴起,和尚即兴挥毫一首打油诗于墙上:"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若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苏东坡即和道:"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相似文献   

14.
人心     
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这庙为什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问题。"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必是和尚不勤,  相似文献   

15.
一路上,小和尚都在不停地埋怨老和尚:"坐在禅房里念经多舒服,为什么非要千里迢迢地出来化缘呢?"走到江边,小和尚看见几只逆水而游的鱼,又开始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快乐呢!"老和尚说。"明明是辛苦,怎么会是快乐呢?"小和尚表示不解。"它们享受的是奋斗的快乐啊!"老和尚说。"顺水而行,不是更安逸、更舒适吗?不是可以享受一种更大的快乐吗?"小和尚反驳道。"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老和尚指着漂流在江面上的一片黄叶说,"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随波逐流,才会享受这种安逸和舒适。"  相似文献   

16.
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人皆知,他们你推我,我推你,最后因没水吃渴死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三个和尚"。 今天轮到小明、小东、小华值日了。放学以后,他们很快地扫完了教室,只剩下一簸箕的垃圾没倒,他们却争执不下。小明说:"我最先扫完地,应该由你  相似文献   

17.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一个人最害怕什么?""你以为呢?"老和尚含笑看着徒弟。"是孤独吗?"老和尚摇了摇头:"不对。""那是误解?""也不对。""绝望?""不对。"小和尚一口气说了十几个答案,老和尚都一直摇头。  相似文献   

18.
以前看过一个古代笑话:一个差人押解一个和尚,夜里和尚挣脱枷锁,悄悄地将正在熟睡的差人锁住,恶作剧似的给差人剃了大光头之后逃之夭夭。清早差人迷迷糊糊一睁眼,发现和尚没了,自己却套着枷锁,挺纳闷,一搔脑袋瓜乐了:还好,和尚还在,我上哪去了?!  相似文献   

19.
阳泉市作为一个仅有130万人口的城市,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累计有3000多名大专以上毕业生不能就业;前些年普经十分走红的中等专业学校,这几年招生也很不景气.但近年来,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阳泉技工学校却出现了招生就业两旺的态势:2003年的应届毕业生,2002年就提前就业;而2004年的毕业生,也于2003年就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合同.招生的场面更是火爆,700人的办学规模,实际招生1 700人."托人找关系,说情上技校"成为山城教育一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培训》2004,(3):58-59
厉以宁教授在文章和一些演讲中经常引用通俗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经济学观点。《群言》杂志2003年第11期刊发由刁彦祖执笔的文章,本刊撷取其中六个故事,与读者共享。去和尚庙推销梳子——创造市场有四个营销员接受任务,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回,说到了庙里,和尚说没头发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都没销掉。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销了十多把。他介绍经验说,告诉和尚,头皮要经常梳梳,不仅止痒,头不痒也要梳,可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念经念累了,梳梳头,头脑清醒。这样就销掉一部分梳子。第三个营销员回来,销了百十把。他说,我到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