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道德经》的第一章是全书核心,讲了十几个重要概念、重要思想,总归于一个字:"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说,"道"有两个最基本的秘密:"无"和"有",它们"同谓之玄",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门。那么,"玄"是什么?玄,在现代人的理解中,应该是中  相似文献   

2.
李健 《小作家选刊(小学)》2011,(12):I0001-I000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相似文献   

3.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4.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臆解】天地之间的道可以言说,但世上万事万物总在运动变化,外显于物的道自然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永恒;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命名,但也没有永远不变化的静止的事物与名称。天地初始之时,世间万事万物皆无所谓名;给事物命名,缘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是一部古典哲学书。它以自己独特的方法 ,阐明了深刻的哲学道理 :“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天地万物生于“有”而始于“无”。产生的根源是“道  相似文献   

6.
老子在《老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并赋予它以形而上的意义。认为“道”是宇宙之最终依据,“道”生“有”和“无”,“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而完整地完成了以“道”为宇宙之根本地宇宙本体论。在此基础上,该书提出了“无为”思想,并以“无为”作为人生活的根本根据,倡导不争、尚无、处下、守柔、虚静的思想理念。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独特的哲学语境。在哲学语境的笼罩下,该书蕴含了“无为”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道篇》:“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通行本和现存河上公本《老子》“浴”都写作“谷”。《帛书》本和古河上本等作“浴”,证明这里的“谷神”主要指溪谷之神。当溪谷注满了生命之水,进入了一种永恒境界之时,它就跟万物的生殖器官“玄牝”(原指女阴)合二为一,成了天地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相似文献   

9.
《老子》思想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尚阴崇母"。五千言八十一章的《老子》,始终贯穿着"尚阴崇母"的主题。老子把"道"称为"万物之母"、"天下母",用母和子的关系来比喻"道"和万物的关系,并进而提出"玄牝"的概念,把"母"提高到形而上的高度。《老子》还揭示出"道"作为万物大母的柔美品格,对"尚阴崇母"思想作了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反复论证,体现出老子对阴柔对母性的认同和崇拜。  相似文献   

10.
语丝     
《中国研究生》2003,(1):64-64
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外界…… 我孤寂地生活着,年轻时痛苦万分,而在成年时却甘之若饴。爱因斯坦 (德国物理学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先秦时期)老子Face your fear,live your dream! 水木清华BBS上xiaofx的签名档守独务同,既保持独立意志,又具备合作态度;别微见显;既能分辨个体的特殊性,又能抽象出普遍性的,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辞高居下,能深…  相似文献   

11.
战国初年,伴随七大诸侯争霸天下的急骤马蹄声,儒、墨两家论争所煽起的百家争鸣之风气,使一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起来。这时,从老子的“众妙之门”走出了一名宋国蒙城漆园小吏庄周。他就是《庄子》这部道家著作的立论者,史称庄子。他及其追随者,以《老子》的“无,名(谓之)天地之始,有,名(谓之)万物之母”的基本观点为指向,“循道而趋”,以洋洋十余万言构筑了道家思想体系,并形成了独特的表述形式和风格。  相似文献   

12.
《老子》(五章)被选入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然而师生们阅读后普遍感叹晦涩费解,味同嚼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可道之道,不可名之名,便是永恒之道和永恒之名,老子似乎在忽悠我们,“道”犹如水中月,“名”好像镜中花。研究《论语》的日本学者涩泽荣一说:“我敢断定《论语》并不是一种深奥的学问,它原来是为众生写的,是浅显易懂的。只因后来的学者故弄玄虚,把它  相似文献   

13.
“一位编辑要我写下一句有启迪的话。我想到了两个字,只有两个字:无为”。这是著名作家王蒙写在《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开宗明义的至理名言。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深刻地指出:“中国20年的辉煌,海尔十几年的成就,主要不在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无形的东西,这就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全新变革。”他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经》,读过无数遍。他一直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座右铭。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显然,“无为”、“有生于无”给了作家、企业家无穷的智慧。21世…  相似文献   

14.
《老子》作为哲学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玄”.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言“其辞难识”,老子自己也说自己的学说“玄之又玄”.(《老子》第11章,以下引《老子》只注明章次)这种“玄”是怎么造成的呢?原因很多,从修辞的角度来考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用词“玄”.《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它论及的是宇宙政治人生的问题.论述哲学  相似文献   

15.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把“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老子的哲学(即道家)就是对“道”进行系统论证的哲学。老子的“道”的涵义是什么呢?《老子》第十四章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卸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  相似文献   

16.
《老子》作为哲学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玄”。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言“其辞难识”,老子自己也说自己的学说“玄之又玄”。(《老子》第11章,以下引《老子》只注明章次)这种“玄”是怎么造成的呢?原因很多,从修辞的角度来考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词“玄”。《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它论及的是宇宙政治人生的问题。论述哲学问题应当有内涵明确的哲学范畴和概念,逻辑严密的判断和推理,读来才明白易晓。但是老子在阐述  相似文献   

17.
老子强名的"道"是在能量掌控下的自然万物演化规律。物是道的载体,道是物的精神,是物的灵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指看不见的黑洞类暗物质,"天地之始"指仅占2%的创生宇宙的诞生。"有名"指黑洞热大爆炸后产生的第一产物——看得见的弦粒子。"万物之母"指宇宙万物都是由看得见(有名)的弦粒子创生演化而成的。  相似文献   

18.
诵读微创意     
近年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蓬勃开展,中华经典是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学习经典的古诗文,既能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厚实语文素养。由于时代变迁,现代人读经和前人读经相比,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列举一些名师指导的高招,共同分享创意读法带来的惊喜和乐趣。"像小猫叫一样吟。"特级教师武宏均,带学生诵读老子《道德经》片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老子》书中“名”的含义时,人们往往以正名、形名之说来解释老子的“非恒名”。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老子所讲的名,既不能以儒家的正名说来解释,也不能用法家、名家的形名之学来说明或取代,因为它们虽能说明老子所讲的名的一些现象,却不能反映老子所讲的非恒名的实质。 一 有人提出,老子的“道”化生万物而有名,立论乃由道而名。盖万物有实,则名以称之。这的确是老子说明“道可道”“名可名”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以儒家的正名说来解释老子的“道”与“名”的关系,却不能完全说明老子所讲的“道”与“名”的实质内容。道不同,名的内容也不同。例如《荀子·正名》中所说“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就不一定完全符合老子“名”的概念。因为老子还说过“道恒无名”。这就是  相似文献   

20.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哲学问题。千百年来,人们无时不在探寻着它。老子站在他所处时代的高度,对世界的本源、世界的形成等哲学本体论问题作出了杰出的回答,从而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学说。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由道化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以下引《老子》只注章名)道作为“天下母”,天地万物都由道化生,就象子由母生一样。所以,道就是世界的本源。 “道”是老子哲学的一个特定的范畴。道并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体,而是一种“无”(形)的状态。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视之不见,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