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的生活小事,读着它,你不觉沉浸于文中的父子之间至亲至爱的真情,更叹服于作者的精雕细刻而又返朴归真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2.
1925年10月,诗人朱自清在清华园创作了《背影》,同年11月22日发表于《文学周报》第100期。该文一经问世,就载誉恒久,广为流传,品评之语迭出,褒扬之辞不绝。《背影》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水果这样普通不过的生活小事。但是,读着它,你不觉沉浸于文中的父子之间至亲至爱的真情,更叹服于作者的精雕细刻而又归朴返真的艺术功力。一、真挚含蓄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背影》一文能达动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界对《背影》的解读则涌现出异彩纷呈,更具有文化深度性和思想自由性的观点。而我觉得《背影》经典就在于它首先是抒真情,表真意,才会感人至深。在这个真心实意的基础上,其他种种解读才更加丰满。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背影》不仅写出了父子相互之间的深情,也折射出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及忏悔。  相似文献   

4.
爱的传承     
不知什么原因,我突然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原来,不止是父亲,儿子的背影也一样感人。  相似文献   

5.
父亲为远行的儿子买一次桔子,本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经朱自清倾情演化,成为了文学经典,常读常新。但是,为什么其他人所写的此类文章没有成为名。作,而《背影》却打动了几代读者呢?教好《背影》,先要读出《背影》的背影。  相似文献   

6.
对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的解读,见于《中国哲学年鉴》(2001)有唐文明《威权的没落与本真化的伦理》文章,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父权“曾经具有绝对权威、甚至有些冷酷的旧时代的‘父亲形象’倒塌了,但这一形象的倒塌并没有带走人伦亲情,而是通过获得解放的‘儿子’的真情挽留而使‘父子之伦’成为一种本真化了的伦理。”这是散文的动人之处。本文认为:《背影》同父权的观念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文章中最能够催人泪下的是父亲对儿子温厚而含蓄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自然而又真挚的体谅。解读文学作品不能用劲过头。  相似文献   

7.
《背影》以朴素的叙述抒发了质朴而真诚的父子之情,是一篇真、善、美臻于完美极致的艺术品。而这份父子之爱乃生成于小有产阶级之普遍的人生况味的体验,深沉而感人至深。因为任何社会和时代,占芸芸众生之最广数者,是小有产者这一阶层,因而《背影》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能引起一代代人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8.
从朱自清与父亲的冲突的角度来解读《背影》中蕴含的父子亲情,多认为这对父子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且似已成定论。但这种父子亲情在本质上其实是“寻常”的,并非一种独特境遇下的极端表现。从背影形态的描摹、儿子眼神的探寻、重视父爱的关键和《背影》一文的时代震荡四个角度,回到《背影》的文本本身,从关系共性和时代共性两个维度,可知“背影”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民国时期寻求民主自由的子与“父为子纲”模式下专权的父亲之间的冲突,反映出的情感是人类“寻常”父子间的隔膜之爱。  相似文献   

9.
让我们先看一下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谈论《背影》的一段字:1928年.我家已搬至杨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人民政协报》1998.10.25)  相似文献   

10.
孙惠 《现代语文》2013,(11):43-44
一个转身,一个父亲的背影,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沧桑与真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经典美文,它所选取的题材是生活中常见的父亲送别儿子离去的情景。  相似文献   

11.
王吉灿 《现代语文》2014,(2):148-149
在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不但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范本,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范本,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散文。《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表现父子之情的作品,同样也是一篇优秀的写作指导范文,通过《背影》的写作方式来指导学生写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马朝富 《湖北教育》2002,(21):45-45
语文教学的情感色彩取决于教材本身。语文教材是古今中外名家的荟萃,不论是皱着眉头的作家还是含着微笑的作家,无一不是带着强烈的感情从事创作的。在创作中,作者的情感是全身心的,甚至是如痴如狂的,所以文章本身无不饱和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于买水果这样极其普通的事  相似文献   

13.
从教二十多年,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每当教授《背影》之时,总有一份新的感受。朱自清的《背影》具有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散文艺术特征。《背影》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桔子这平常又普通的事情,用的又是极朴素的语言。但是,读起它你会被那种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深深打动。它的感人力量何在?就来自作  相似文献   

14.
我们熟知的朱自清先生,以散文见长,《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真挚、深厚、清幽"(语出叶绍钧《朱佩弦先生》)。对这些名篇的各版本解读累现报端,可谓"前人之述备矣",而收录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绿》,却鲜有探究、发声者。究其原因,或在于《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目情景、事理结合得疏密有致,研读者颇能感受到种种情思、理趣,进而作阐释、生发;小品类的散文《绿》,状难摹之景,抒单纯之情,主题不丰润,手法显单一。  相似文献   

15.
11月8日晴说句实在话,我在初中读到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今天看到一位父亲带着将上大学的儿子来教育局办助学贷款,事情办妥后看着他们逐渐远去的背影,突然有了再读这篇文章的冲动,读了一遍,意犹味尽,再读一遍,感慨颇多。《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  相似文献   

16.
林秀丽 《课外阅读》2010,(12):181-181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的“背影”和“泪”既是文章内容的重点,又是全文叙事抒情的线索。“背影”凝聚着父亲和儿子一片挚爱的理解、憧憬与怀念。“背影”和“泪”把父子之间那种真挚、亲切、朴实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7.
《背影》作为一篇用白话写成的散文,于近百年的现代散文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研究散文的写作,也不可不读《背影》”(朱金顺《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背影》是现代散文研究中绕不过的一条溪流。于是,再次探访这条朴实无华的溪流,其默默的姿态却传递出丰厚的信息,曲折有致,叮咚泉响。  相似文献   

18.
刘巽达 《新读写》2014,(9):52-53
近读南大教授王彬彬的“让《背影》回到教材”短文,才得知,被一代代学生熟读的朱自清名篇《背影》,数年前从中学课本上消失了,理由是该文有“违反交通规则”之嫌——文章中父亲跳下站台、穿过铁道到对面给儿子买橘子的行为,在今天看来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因此,被有权力决定哪些文章可进入教材的人,从教材中剔除了,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几乎识字的人都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我见过他写《背影》时的照片,胖胖的,很憨厚的样子。他的朋友说起来,总说他不高的个子,白白的,人长得结实,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差不多是识字的人,就一定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