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包公一直是广大民众喜爱和称道的艺术形象。这位曾是北宋政治舞台上的历史人物,自从进入民间传说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之后,就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口头和笔下千姿百态,面貌各异。比较说来,要算元杂剧中包公形象最富有民主性和人民性.其中又数无名氏的《陈州粜米》中的包公形象塑造得最为丰满生动,富  相似文献   

2.
周静 《现代语文》2009,(10):49-50
明成化《包龙图公案词话》是包公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作品,其塑造的包公形象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包公在外貌上被极端丑化;其次,包公的身世愈加传奇化;再次,包公的权威被扩大;第四,包公成为正义的化身。  相似文献   

3.
在我所看到的有关《失街亭》的教学参考资料中,对作为街亭之役统帅的诸葛亮,多有回护之辞,即使说他有失误,也是轻轻滑过。历史上再伟大的人物都会犯错误。文艺作品对这方面作了描写,所塑造的形象才是真实可信的,才是有血有肉的。戏曲片《包公误》卓有贡献地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了,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在《娇娜》中大胆运用“画家三染”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作者着意点染人物的生活环境,以工笔勾勒人物的肖像,深入开掘人物的内涵。作品一反传统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模式,这样不但深化了人物形象,而且还使整个作品具有了耐人寻味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元代包公戏中包公形象的塑造方式和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包公戏中包公的塑造方式具有神化和平民化双重特点.此外.包公形象也融入了范仲淹事迹,并且采用了英雄人物塑造的思维定势.这主要是由于流传过程中的失真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包公被神化和美化也是元代历史之必然.  相似文献   

6.
研究曾令云在长篇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从中发现其在人物塑造上的独特之处,研究他在作品中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如何塑造这些人物,在他的人物塑造中表达着什么样的追求。开掘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艺术魅力生成的原因,对于今后昭通文学乃至整个云南文学的长篇创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柔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才华的青年作家。他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典型,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柔石从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塑造人物时特别注重典型情节的描写、典型环境的选取和典型性格的刻画。情节和环境充分典型化,对人物性格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提供了人物得以表现自己性格的各种有利的机会,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8.
对于包公额上的月牙,《天下事由》一书说,这是古代戏曲脸谱的一种艺术手法,据说那是包公不分昼夜地审案,“日理阳,夜断阴”的象征。白天可以看见太阳,而月亮只有在夜间看到,在包公额上设计月牙图案,以表达百姓对他如同仰望日月一样的爱戴之情。另据有关资料说,包公形象的早  相似文献   

9.
意象独特的人物塑造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他的"故乡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群体意象,主要表现在奴性化人物、符号化人物、非人化人物、戏剧化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小说最本质的特点,就是通俗化和大众化。他继承民间文艺的传统,把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又被民众所能轻松而愉快接受的民间文艺和民间传统,运用到新的时代和生活的小说创作之中。赵树理的创作通俗化和接受大众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言运用上的通俗化、口语化;结构安排上的情节完整、趣味性强;人物塑造上的注重人物言行刻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