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祝秀红 《新疆教育》2012,(17):122-122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具有鲜明的方向性、时代感和地域特色。同时,只有当学生感觉到所面对的品德与社会课原来就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时,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相比较,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指出: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要结合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及社会技能为教学目标。从小学阶段学生道德和品质发展的特点来看,品德与社会课在小学阶段的开设,是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生活的良好培养。教师将以新课标为大背景,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思考如何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课程,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良好公民,因此我国的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本文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课程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法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5.
社会课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在参与中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项基本内容。由此可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社会课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作为小学学科中较为特殊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意义,如何通过有效地教学手段让孩子们树立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学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7.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处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只有教育内容适合他们的需要,教育方式生动活泼,使他们乐于接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要让《品德与社会》课上得鲜活生动起来,“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8.
姜志东 《考试周刊》2013,(75):180-181
在小学教育中,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品质,要特别将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的基本课程之一。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教育部门特别注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着重从品德与社会课的属性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小学品德社会课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把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以理激情,将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情激情,将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情感熏陶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境激情,将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培养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行激情,将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的情感培育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形成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阶段。课程实施直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品德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占人有“品德如玉”之说,如果把学生的品德比作一块天然的玉石,那么,笔者认为.教师在雕琢这块玉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以及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2.
教学时,教师要将社会课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文章重点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殊性,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道德认识,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将会失去活力,将无法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效果.主要分析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的起始阶段,是行为品格、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而,在此阶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含义。本文在新课改高效课堂的指引下,谈一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学科。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首先对情境教学法进行介绍,其次分析从课堂导入到情境教学法在品德与社会课的具体运用,最后提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17.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处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只有教育内容适合他们的需要,教育方式生动活泼,使他们乐于接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要让《品德与社会》课上得鲜活生动起来,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8.
王国东 《考试周刊》2014,(8):185-185
在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及日常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是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德育阵地。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进行分析,旨在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品德素质教育水平,教育部门加大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规划。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做出探讨,并就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进行了详细总结。  相似文献   

20.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处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只有教育内容适合他们的需要,教育方式生动活泼,使他们乐于接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要让<品德与社会>课上得鲜活生动起来,"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