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收入结构看我国上市银行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银行业收入的传统主要来源———存贷利差正不断缩小。作为我国银行也中最有活力,最有发展潜力拥有同行业中最先进生产力,同时体现着我国银行业整体发展方向的上市银行,如何能够独辟蹊径,改革收入格局,拓展赢利空间,“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与世界顶极大银行同台竞技而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我国上市银行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我国上市银行收入结构状况1.1我国上市银行收入结构不合理我国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上市银行,其利润构成中,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即存贷款利差收入仍占绝对地位,中间业务…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曼奎斯特指数模型,重新定义了银行的投入产出指标,将时点数据调整为时期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2003年、2004年的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近两年来我国银行效率的总体情况为股份制上市银行>股份制非上市银行>国有银行,银行业的整体效率呈现不断提高趋势,但规模效率仍是制约无效率银行的主要因素.因此,目前银行业的改革和上市,不宜以扩大规模和融资为目的,应从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出发.  相似文献   

3.
测算银行业的违约风险水平,防范银行业的违约风险对社会公众和监管当局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都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银行业违约风险的评价方法仍然比较落后。以最新的计量违约风险的模型KMV模型为基础,运用我国16家不同性质上市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计算出了这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价值和资产价值波动率,并测算了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违约距离。通过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违约距离的分析比较,测量出了我国不同性质上市商业银行的违约风险水平,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整体信用状况良好,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违约风险最小,传统国有商业银行违约风险相对较大,而地方性商业银行违约风险最大,在此结果之下,文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熊正德 《现代情报》2005,25(9):219-220,223
银行再造作为全球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对我国银行改革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银行再造首先是产权的变革,应积极推进银行业的上市重组。银行再造需要进行组织变革,应打破科层组织结构.并为银行业“消肿”。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研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率,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和技术效率都偏低,国有四大行的整体技术效率也明显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与技术水平稳定性较差。最后文章提出几点关于银行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袁亚凯 《科教文汇》2013,(29):196-199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银行业不断走向市场化、自主化,在外部监管理念不断淡化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商业银行为应对不断推动的国际化需要不断改善内部的管理监控,内部控制制度是这一改变的关键。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在信息披露、组织规划、内控文化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信息披露需要市场化和监管从自觉披露和被动披露两方面共同促进,组织规划要建立权责分明的组织体系并严格实施,内控文化要提高到银行战略的高度,引起全行从领导到员工的重视。本文旨在希望国内银行业能不断提升总体实力,最终能够与国际银行业接轨。本文虽然是针对上市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建议,但对非上市商业银行建立内控体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西方商业银行的全能化发展趋势,结合我国金融业在业务融合道路上的探索以及中外银行业的发展实践,探讨了我国银行业积极迈向全能制银行的条件和我国银行业的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我国14家上市银行日收益率的波动、相关系数与协方差,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共同风险因素,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4家上市银行对共同风险因素反应较为一致;与其他上市银行相比,共同风险因素在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中所占比重较大;与其他风险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对共同外部风险的反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银行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银行体系。但是,在规模和盈利迅速增长的同时,各类银行在市场定位、业务结构、目标客户选择等方面高度相似,既不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不利于银行业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国内银行业经营形成同质化的最直接原因是战略趋同。文章从总结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入手,分析国内银行如何实现战略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10.
从五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指标看建行、中行的上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讨论得最激烈的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问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基本确定了上市时间,股份制商业银行是银行改革的必由之路.文章主要是在借鉴中国现有的五家上市银行的上市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市前还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2006年底银行业全面开放做好准备,适应国有银行改制上市需要,银行监管体系完善是一个系统性与主体性的工程。在这个工程的构建中,立法者不仅要考虑到各法律规则之间的一致性和相关性;而且还要顾及法律规则的创新性与整合性。虽然我国银行监管法律体系及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毕竟还年轻,因此,公正而客观地评价目前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我国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我国银行业,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冲击。为缩小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差距,银行上市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企业特性以及我国银行业的现有格局分布和面临的背景形势,指出我国银行业应该选择“一头两翼”的改革和发展定位,即以商业银行为“龙头”,以政策性银行和“居民信用社”为平衡性发展的双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有银行在国内上市的两种基本模式(分拆模式和整体模式)的利弊分析,并结合国有 银行上市的真正目的--实现整个国有银行业彻底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得出了我国国有银行 应该整体上市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黄宪  金鹏 《中国软科学》2004,(11):50-56
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国际银行业的转型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巴塞尔协议的颁布标志着银行风险管理进入了全面风险管理时代。本文构建了由八个模块组成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到2006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这是入世对我国银行业的一大挑战。然而,这两年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却在不断下降,文章认为这是由于存款和贷款的不断增加造成的,不是银行业的资本金绝对数减少了,但这对商业银行来说却是没有选择的事。根据我国银行业的资本金结构,发行长期次级金融债券是解决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的银行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利率在管制方面有所调整,各商业银行的利率进入了市场化阶段。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各个银行也制定了完善的体系,有组织、有步骤的开展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措施。银行利率市场化为银行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变动,面临着更大的风险挑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讲也促进了银行能够更好的发展。文章对于利率市场化为银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所采取的措施,对于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银行产业信息技术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深入研究IT投资对银行赢利性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引入IT资本变量,构造了面板数据模型,以我国银行业中有代表性的12家商业银行1997~2005年期间的90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从银行产业整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它中小商业银行两大类、银行个体和时间趋势四个方面,估计与分析了IT对银行赢利性的影响性质以及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9.
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企业特性以及我国银行业的现有格局分布和面临的背景形势,指出我国银行业应该选择“一头两翼”的改革和发展定位,即以商业银行为“龙头”,以政策性银行和“居民信用社”为平衡性发展的双翼。  相似文献   

20.
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新思路,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尚未明晰,为此,基于我国58家商业银行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借助前沿分析法,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1)金融科技正向作用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人力资本结构和银行创新能力在金融科技正向作用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且其中介作用依次由大到小;(3)金融科技对不同产权结构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对上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较多的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更大。因此,优化金融科技发展环境、培养金融科技人才、加快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