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格林卡的艺术成就举世公认,他对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有奠基之功,所创作的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正是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本文主要选取格林卡的《伊凡·苏萨宁》这部作品,对其歌剧的音乐意义、音乐戏剧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对格林卡的艺术成就及其所代表的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创作风格予以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是俄罗斯19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俄罗斯民族歌剧《伊凡·苏萨宁》是俄罗斯第一部民族歌剧。这部歌剧中的第四幕和尾声中的合唱《光荣颂》是一首宏伟、壮丽的颂歌,至今还在感染和激励着俄罗斯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斗志。因此格林卡成了俄罗斯民族文化艺术的象征和俄罗斯人民的骄傲。  相似文献   

3.
王锡仁音乐作品特色漫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籍作曲家王锡仁创作的歌剧《红珊瑚》是建国以来的优秀民族歌剧之一,他作曲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父老乡亲》等歌曲亦广为流传。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体现在民族风格和民族情感的有机结合上,也体现在借鉴戏曲、民歌手法和发挥现代作曲技法的有机统一方面。  相似文献   

4.
探究格林卡幼年时与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结下的不解情缘,分析这一情缘对其首部歌剧《伊万·苏萨宁》在歌剧内容与曲调素材方面的深刻影响,格林卡为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第一位进入英国皇家歌剧院的中国人,唯一一位在皇家歌剧院担当台柱子的中国人,被誉为最美“蝴蝶夫人”的张立萍。2019年1月13日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举办了“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独唱音乐会”,表演曲目有《送别》《思乡》《橄榄树》《牧歌》等,以艺术歌曲、民歌、词调歌曲及歌剧咏叹调,丰富展现百年声...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民歌曾哺育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今天仍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五四“以来优秀音乐家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是曾从民歌中吸收了营养。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工夫曲》、《河边对口曲》,中国具有民族风味的歌剧《白毛女》的主题取材于河北民歌《小白菜》,山西民歌《捡麦根》等。  相似文献   

7.
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作为俄罗斯古典音乐大师格林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格林卡的创作天赋和多方面才能。格林卡的作品包罗万象,综合运用魔幻现实的想象、史诗般的抒情、喜剧性的幽默等艺术手段,宣扬淳朴的民风民俗和崇高的英雄气概,标志着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形成。格林卡在创作的任何领域都可以找到打开人们心底的神秘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歌坛上,经常听到的歌曲,大多数是民歌,或者是民歌风味很浓的创作歌曲。这些歌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一经歌出,很快就得以流传。民歌,即人民的歌,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代代流传,它是人民斗争的武器、生活的伴侣、精神的寄托、思想情绪的体现,近代以来,许多外国歌曲传入中国,这些歌大多数在本国也是民歌。如:《拉网小调》——日本北海道民歌、《桔梗谣》——朝鲜民歌、《海鸥》——缅甸民歌、《梭罗河》——印度尼西亚民歌等。我国疆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具有古老悠久的文化艺术。在这块土地上,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不同,生活习俗的差异,因  相似文献   

9.
马奇 《河南教育》2004,(9):38-38
一、利用教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1.从学唱民歌入手,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民歌风格各有不同。如内蒙民歌辽阔、豪放,新疆民歌活泼、欢快,江南民歌婉转、秀丽,陕北民歌高亢、奔放,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民歌教唱,如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苏民歌《茉莉花》,等等,并为学生分析歌曲创作的背景、歌曲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不同特色,以及民歌的不同题材和特色。  相似文献   

10.
《山鬼》文辞优美,情景瑰丽,形象奇特,感情真挚,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千年传诵不绝。吴碧霞演唱的歌曲《山鬼》,是白诚仁先生于1999年在他退休后创作的,是精巧绝伦的"三结合":一是湖南的民歌、花鼓戏的地方色彩;二是京剧和大鼓书的腔调;三是西方歌剧艺术的精彩唱法。三者融于一炉,相益得彰。既通俗,又高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小朋友们!作曲家王莘爷爷不但写出了著名的、传唱了半个世纪的歌曲《歌唱祖国》,他还写了歌剧、大合唱,许多群众歌曲、独唱歌曲和少年儿童歌曲。他一直是关心全国少年儿童的学习、健康成长和音乐生活的。在1940年,王莘爷爷写过一部《晋察冀儿童合唱》,这首《边区儿童团》就是其中的一首。歌曲写出来之后,很快就在边区的少年儿童中间广泛流传开了。  相似文献   

12.
提起乔羽,我们便立即会想起他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如电影《刘三姐》、《红孩子》、歌曲《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思念》、《说聊斋》等等。乔羽是山东人,1927年生在微山湖畔、大运河边的济宁——一座夹在孔府与宋江营寨的古城,他的家庭清苦但却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母亲口头的民歌和民间故事,父亲的几箱诗文小说成了他幼年的精神乳汁,这一段童年的经验,对他以文  相似文献   

13.
徐沛东,作曲家,1954年生,辽宁大连人。1979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5年进入中国歌剧舞剧院任作曲、指挥。 曾创作大量的舞蹈、舞剧音乐及歌剧、交响音乐作品和大量的影视音乐、民歌及通俗歌曲,曾被评为“全国十大作曲家”之一。1996年获“中国歌坛辉煌二十年作曲成就奖”。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杰出的中青年优秀专家的光荣称号。 他创作的《我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儿十六圆》、《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被评为当代青年最喜爱的歌;《亚洲雄风》被评为亚运歌曲最受欢迎、最佳广播歌曲第一名;电视连续剧《辘轳、女人和井》的音乐被评  相似文献   

1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贺锡德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播放过意大利童声歌手罗柏尔蒂诺·罗莱蒂演唱的歌曲,他的嗓音纯净、甜美、非常动人,而曲目又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那不勒斯歌曲,像《我的太阳》、《桑塔·路其亚》、《重归苏莲托》以及欧洲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名曲,如舒伯特的《圣母颂》各国民歌,也有当时在南美流行的歌曲《桑巴》、《伦巴》等。节目播出之后,听众反映十分强烈,点播节目的来信也不少。但此时,我对罗莱蒂本人的情况知之甚少。按理说,这样一位“神童”出了名,新的曲目、新唱片会源源不断,但奇怪的是,此后很难…  相似文献   

15.
歌谣风行板     
1869年 ,柴科夫斯基还是一个29岁的青年 ,他住在乌克兰首府基辅附近卡明卡地方他妹妹的庄园里。有一天正在写作歌剧《女水神》的管弦乐总谱 ,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唱着一支民歌 ,唱得那么动人。柴科夫斯基听得出了神 ,他被这支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的民歌吸引住了 ;它的曲调就在睡梦中也萦回在他的脑际。第二天 ,他找到了唱歌的匠人 ,把民歌的曲调和歌词记录了下来 ,马上配上和声 ,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50首》(一本改编为钢琴二重奏的民歌集 )。两年以后 ,他在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时候 ,又用这首民歌作为第…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自刘书环主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一书。王洛宾(1913~1996),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1937年,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以满腔的爱国热情,谱写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等大量抗日歌曲,传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的爱国情愫,更表现在他以毕生精力挖掘、传播、发展西部民歌,使之经久不衰地流传开来,让中华文化的这一瑰宝远播世界。他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等歌曲,已流传几十年,成为西部民歌的经典,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广为传唱。人们给了他许多桂冠,但他最钟情于“传歌者”这一称谓,这不仅因为他淡泊名利,更因为“传歌者”是他为西部民歌献身的人生写照。  相似文献   

17.
歌曲《兰花花》是一首地域风格浓郁的陕北民歌,王志信以他独特的视角进行改编,把故事梗概融入作品,结合中国传统的戏曲与民歌等元素,为歌曲《兰花花》注入新的生命。本文主要从兰花花故事背景出发,并根据作品五段体的曲式结构,逐段分析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朱塞佩.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伟大的歌曲作曲家。在他一生创作的26部歌剧中,他塑造的歌剧中女角色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威尔第为我们塑造出了很多出色的女主角。本文重点选取《埃尔纳尼》、《弄臣》、《阿依达》这三部歌剧为例,对剧中三个女主角埃尔薇拉、吉尔达、阿依达的戏剧形象进行分析,找出她们三人性格中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认为该剧深受秧歌剧的影响,其创作充分借鉴秧歌剧的形式与内容,着力突出地方戏曲元素和民歌元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没有延安秧歌运动创造出的秧歌剧就没有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创作开拓出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发展道路,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里程。  相似文献   

20.
《放牛娃儿盼红军》钢琴曲是由但昭义改编自巴渠民歌《放牛娃儿盼红军》,民歌诞生是因为在当时革命时期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时候为了鼓舞当地农民创作的,当时根据巴地民族文化和音乐民歌来创作了大量歌曲来鼓舞宣传红军和共产党的政策,而《放牛娃儿盼红军》就是其中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后来经但昭义改编成钢琴变奏曲,虽然用的是西方变奏曲结构但是从情感表达和音乐特点都充分表现了巴地文化和情感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